林夏又回到了吐鲁番,这片炽热而又充满神秘气息的土地,仿佛有着无形的魔力,将她再次吸引回来。这一次,她依旧住进了帕旦木汗家的民宿。民宿不大,却处处透着浓郁的维吾尔族风情,五彩斑斓的挂毯、精致的木雕,每一处细节都像是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br><br><div>帕旦木汗还是那样热情爽朗,她的笑声就像吐鲁番的阳光,灿烂而又温暖。“林夏,你可算回来了,这次就把这儿当成自己家,别客气!”帕旦木汗拉着林夏的手,亲切地说道。林夏心里一暖,在这遥远的异乡,她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她笑着对帕旦木汗说:“你不要嫉妒啊,我这次回来,就把您这儿当家了,你母亲已经是我的干妈啦!”帕旦木汗听了,笑得眼睛眯成了缝,“好啊,好啊,我正缺个像你这么漂亮的姐姐呢!”<br><br></div><div>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林夏每天都沉浸在吐鲁番独特的生活节奏中。她跟着帕旦木汗去巴扎,集市上热闹非凡,琳琅满目的商品、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她品尝着各种香甜的瓜果,感受着阳光赋予它们的甜蜜。她还跟着当地的老人学习弹奏都塔尔,虽然手法生疏,但那独特的旋律却仿佛能穿透灵魂。</div> 一天,热依汗兴奋地告诉林夏,帕旦木汗和买尔丹成婚的日子定在了古尔邦节后的星期天。“林夏,到时候你可得好好给干妈撑撑场面啊!”热依汗满脸幸福地说道。林夏听了,也为她感到由衷地高兴,“干妈,那是肯定的,我一定把妹妹帕旦木汗的婚礼好好记录下来,这可是坎儿井里最动人、最浪漫的故事,我要把它写进《生命密码》的下部!”<br><br><div>随着婚礼日期的临近,整个民宿都沉浸在忙碌而又喜悦的氛围中。帕旦木汗忙着准备婚礼的服饰,那是一件绣着精美花纹的艾德莱斯绸连衣裙,色彩绚丽,宛如天边的彩霞。买尔丹则和一群朋友忙着布置婚礼场地,在院子里搭起了五彩的帐篷,挂上了一串串喜庆的灯笼。<br><br></div><div>终于,婚礼的日子到了。一大早,林夏就陪着帕旦木汗梳妆打扮。帕旦木汗戴上了华丽的头饰,上面镶嵌着各种宝石,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期待。林夏看着眼前美丽的帕旦木汗,心中感慨万千,这是一个多么勇敢追求幸福的女人啊!她拒绝了追求她多年的克里木,爱上了憨厚的买尔当。他们同在一个单位,工作中互补,生活里互帮,精神上互敬,真乃天生的一对。</div> 婚礼在一片热闹的欢呼声中开始了。亲朋好友们都身着盛装,纷纷赶来送上祝福。院子里摆满了丰盛的美食,香气四溢。人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分享着喜悦。买尔丹骑着一匹装饰得十分漂亮的骏马,英姿飒爽地来到了民宿。他穿着一身传统的维吾尔族服饰,显得格外精神。当他看到美丽的帕旦木汗时,眼中满是爱意。<br><br><div>在众人的祝福声中,帕旦木汗和买尔丹手牵着手,走向了婚礼的舞台。阿訇站在一旁,庄重地为他们念着祝福的经文。林夏站在一旁,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一个个美好的瞬间。她看到帕旦木汗和买尔丹眼中的坚定和幸福,她知道,这就是爱情的力量。<br><br></div><div>婚礼上,人们跳起了欢快的麦西来甫。大家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圈,随着音乐的节奏欢快地舞动着。林夏也被这热烈的氛围所感染,加入了跳舞的人群中。她跟着大家的步伐,虽然动作有些笨拙,但充满了热情。在这一刻,她忘记了所有的烦恼,心中只有快乐和喜悦。</div> 夜晚,天空中繁星点点,院子里的灯笼依然闪烁着光芒。婚礼进入了高潮,人们点燃了篝火,大家围绕着篝火继续跳舞、唱歌。帕旦木汗和买尔丹在篝火旁深情对视,他们的身影在火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动人。林夏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感动。她觉得,这就是生活中最美好的瞬间,简单而又纯粹。<br><br><div>回到房间,林夏坐在窗前,回想着今天婚礼上的点点滴滴。她打开电脑,开始写下这个故事。她写道:“在吐鲁番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我见证了一场最动人、最浪漫的婚礼。帕旦木汗和买尔丹,他们用自己的爱情诠释了生命的美好。坎儿井的水依然静静地流淌着,它见证了无数的故事,而这个婚礼,将成为其中最璀璨的篇章。我要把这个故事写进《生命密码》下部,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份来自吐鲁番的温暖和爱情的力量……”<br><br></div><div>林夏知道,在这片土地上,还有更多的故事等待着她去发现,去书写。她期待着未来的日子,能继续在吐鲁番这片土地上,寻找生命的密码,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br><br></div><div>篝火的火苗蹿得老高,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庞。林夏透过窗户看着帕旦木汗和买尔丹在人群中翩翩起舞,他们的裙摆随着旋转扬起好看的弧度,就像两朵绽放的沙漠玫瑰。欢快的手鼓声敲打着耳膜,可不知怎的,林夏的视线忽然模糊起来,眼前的热闹景象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个身影,那是林灼华。</div> 他穿着冲锋衣站在洪水肆虐的堤坝上,雨水顺着他棱角分明的脸颊滑落,手里紧紧攥着采访本。“林夏你退后!”他回头喊她的声音被浪涛声吞没,可那双眼睛里的坚定,她这辈子都忘不了。那是三年前的夏天,他们跟着救援队去采访特大洪水灾害,亲眼看见一个背着书包的小女孩被湍急的水流卷走。林灼华几乎是本能地纵身跃入浑浊的洪流,他抓住了孩子的衣领,却被突然袭来的巨浪狠狠拍向礁石。<br><br><div>“灼华......!”林夏的喊声卡在喉咙里,变成了无声的哽咽。她下意识地摸向胸口,那里还别着一支他送的钢笔,笔帽上刻着小小的“夏”字。那是他们去敦煌采风时,在夜市淘来的老物件,他说要让这支笔陪着她写出更多好故事。<br><br></div><div>“丫头,怎么哭了?”热依汗不知何时走到她身边,递来一块绣着巴旦木花纹的手帕。她粗糙的掌心覆在林夏手背上,带着阳光晒过的温度。<br><br></div><div>林夏摇摇头,用手帕按住眼角:“没什么,干妈。就是觉得太幸福了,看你们这样真好。”</div> 帕旦木汗顺着她的目光望向篝火,轻声叹了口气:“幸福就像坎儿井的水,看着浅,底下藏着好深的根呢。”她顿了顿,像是想起了什么,“你是不是想起心里的人了?”<br><br><div>林夏的心猛地一颤。她从没跟民宿里的人提起过林灼华,可热依汗总能轻易看穿她强装的笑颜。就像上次她整理行李时,掉出一张夹在笔记本里的合影,照片上的林灼华正举着相机给她拍照,背景是杂志社楼下的海棠树,那年春天的花瓣落了他们满身。当时热依汗只是默默捡起来放回她手里,什么也没问。<br><br></div><div>“他是个很好的人。”林夏望着跳动的火光,声音轻得像羽毛,“我们在一个杂志社上班,他写的稿子总被评为年度最佳。每次开选题会,他总能想到最刁钻的角度,主编常说他是天生的记者。”<br><br></div><div>她记得林灼华第一次带她去编辑部的样子。他穿着熨帖的白衬衫,手指修长,翻书时会轻轻用指腹摩挲书页。阳光透过百叶窗落在他发梢,在办公桌上投下细碎的光斑。他给她介绍每位同事时,特意强调:“这是林夏,我们社新来的才女,以后多关照。”那时她脸颊发烫,以为这只是前辈对后辈的关照,直到后来发现,他办公桌的抽屉里藏着一本写满她名字的速写本。</div> “他牺牲那天,口袋里还揣着要给我看的戒指设计图。”林夏的声音开始发颤,“是他自己画的,说要刻上我们采访过的所有地名。敦煌、阿勒泰、喀什……还有这里,吐鲁番。”<br><br><div>热依汗轻轻拍着她的后背,像哄哭闹的孩子:“傻丫头,心里装着人不是坏事。就像坎儿井,水流走了,渠道还在,总能引来新的活水。”她指向院子角落那口老井,月光下,井绳在辘轳上缠了一圈又一圈,“你看那井,几百年了,滋养了多少代人?爱也是这样,会变成养分,让你更有力量往前走。”<br><br></div><div>林夏想起父母。出事那天,父亲在医院走廊里背对着她,肩膀抖得像秋风里的落叶,却始终没说一句重话。母亲抱着她,一遍遍说:“不想谈恋爱就不谈,咱们家不催,你开心就好。”</div><div><br></div><div>作为家里唯一的女儿,她从小就是被捧在手心里长大的。小时候学钢琴怕苦,父亲连夜把琴卖了换了画板;高考填志愿,她非要学冷门的地理学,父母二话不说帮她收拾行囊;就连她辞职来新疆采风,他们也只是反复叮嘱“注意安全”,把她的书稿当成宝贝一样锁在书房。</div> “你看买尔丹。”热依汗忽然指着人群里那个正笨拙地学跳麦西来甫的男人,他踩错了节奏,把帕旦木汗的裙摆踩出了褶皱,引得众人哄笑。可他挠着头傻笑的样子,眼里的温柔却满得快要溢出来。“他本来是能够留在北京的,为了梦想毅然回到家乡,他有过女朋友,当得知他的决定后,就悄然离开了。可买尔丹总说,心里装过光,才知道怎么给别人温暖。”<br><br><div>林夏的目光落在买尔丹手上,他正小心翼翼地帮帕旦木汗整理被风吹乱的头巾。那双手布满老茧,指关节因为常年修坎儿井而有些变形,可此刻的动作却轻柔得像在呵护易碎的琉璃。她忽然想起林灼华临终前,也是这样轻轻拂开她额前的碎发,在她耳边说:“夏夏,要好好活着。”<br><br></div><div>手鼓声又急促起来,有人进屋把林夏拉进跳舞的圈子。她的脚尖磕碰到别人的靴子,引来善意的笑声。旋转间,她看见坎儿井的水流在月光下泛着银光,那是维吾尔族人世代守护的生命线,就像那些藏在心底的爱,看似沉寂,却始终在滋养着生命。<br><br></div><div>“林夏,笑一个!”买尔丹举着手机要给她拍照,帕旦木汗从背后轻轻推了她一把。她踉跄着站稳,正好对上镜头里自己的脸,眼角还带着泪痕,可嘴角却扬起了久违的弧度。</div> 回到房间时,桌上的笔记本还摊开着,光标在“坎儿井最动人的故事”后面闪烁。林夏深吸一口气,指尖落在键盘上。她想,或许《生命密码》的下部,不仅要写帕旦木汗和买尔丹的爱情,还要写那些藏在时光里的思念。就像坎儿井的暗渠,看似不见天日,却在地下默默流淌,最终汇聚成滋养生命的甘泉。<br><br><div>窗外的歌声还在继续,混着远处清真寺传来的晚祷声,温柔地裹住了整个村庄。林夏摸出那支钢笔,在扉页上写下一行小字:“爱不是枷锁,是照亮前路的星光。”<br><br></div><div>几年前的七月,吐鲁番像被倒扣在熔炉里,空气烫得能拧出火星。林寒攥着采访本站在晾房外,看买尔丹掀开草帘的瞬间,紫红色葡萄干蒸腾起的甜香混着热浪扑面而来,呛得他猛咳两声。<br><br></div><div>“北京来的记者同志,耐不住这热吧?”买尔丹递过搪瓷缸,里面的砖茶泛着琥珀色光泽,“我们这的风都是从火焰山扒下来的,带着火性子。”</div> 林寒接过茶缸时指尖发烫,视线落在晾房横梁悬挂的旧相框上。照片里的姑娘扎着麻花辫,站在葡萄架下笑得眼睛弯成月牙,怀里抱着的陶罐正往下滴着晶莹的葡萄汁。<br><br><div>“那是林夏,”买尔丹顺着他的目光看去,皱纹里盛着惋惜,“可惜了这么好的姑娘,去年她男朋友在洪水里没了,留下了孤独的她。只身来到吐鲁番采访,真难为她了。”<br><br></div><div>砖茶在喉咙里泛着涩味。林寒在采访本上勾画着,笔尖却总往照片的方向飘。他问起林夏时,买尔丹的手指头敲得石桌笃笃响:“她男朋友走后,家人又给她介绍新的男朋友,都被她拒绝了。正好《华夏地理》杂志社有采访坎儿井的任务,她自告奋勇来了吐鲁番。这是第二次来了,守着坎儿井和葡萄园不愿离开,说水里有她男朋友用命换来的念想。”<br><br></div><div>采访结束时夕阳正浓,林寒沿着葡萄村的小路往回走。藤蔓在土路上投下斑驳阴影,他想起父亲给他取名时的眼神。那年母亲难产去世,父亲抱着襁褓里的他站在医院走廊,新华社会议室的灯光透过窗户落在父亲霜白的鬓角上。“就叫林寒吧,”父亲的声音像结了冰,“这世上的暖,太容易化了。”</div> 接下来的三天,林寒总以补拍素材为由往帕旦木汗家的民宿跑。他在晨光里见过林夏跪在葡萄藤下修剪枯枝,露水打湿她洗得发白的蓝布衫;也在暮色中撞见她撰写文稿的情景,背影被夕阳拉得又细又长。<br><br><div>“林记者,您又来了。”第七次碰到时,林夏正踮脚够晾房顶上的竹筐,碎花头巾滑落肩头,露出脖颈上细密的汗珠。林寒几乎是本能地伸手扶住摇晃的木梯,掌心触到她衣袖下凸起的骨节。<br><br></div><div>“听说你在整理坎儿井的故事?”他从背包里掏出一沓复印件,是前晚在吐鲁番市档案馆泡了半夜找到的资料,“民国时候有个瑞典传教士记录过本地古法修井,或许能帮上忙。”<br><br></div><div>林夏接过资料的手在发抖,指腹磨出的茧子蹭过林寒的指尖。“这些……”她咬着下唇,眼眶突然红了,“我找了好长时间都没头绪。”</div> 晾房外的蝉鸣突然变得很响。林寒看着她把资料按在胸口,像捧着什么稀世珍宝,忽然想起婶婶总说他性子冷,怕是这辈子都捂不热。可此刻看着姑娘眼里的光,他喉结动了动,听见自己说:“明天我带相机来,给你拍些边缘坎儿井的照片,或许能用作申请非遗的材料。”<br><br><div>接下来的日子像被拉长的葡萄藤。林寒跟着林夏在坎儿井里打转,听她讲每个陶罐背后的故事。有天暴雨突至,两人挤在看园人的土坯房里,听着雨点砸在铁皮屋顶的声响,林寒第一次说起北京的事。<br><br></div><div>“我爸常年驻外,家里只有婶婶。”他望着窗玻璃上蜿蜒的水痕,“小时候总盼着他回来,后来发现他带回来的只有世界各地的邮票,没有一句像样的话。”<br><br></div><div>林夏递过来一块烤得焦香的馕:“我男朋友以前总说,越是心里有事的人,越爱装得硬邦邦。”她低头掰着馕,声音轻得像叹息,“就像这火焰山,看着凶,底下的泉水甜着呢。”</div> 林寒的心猛地一颤。他看着姑娘被炭火熏红的脸颊,突然明白为什么父亲总说他名字里的“寒”字,是希望他能在这人世间,找到可以温暖自己的东西。<br><br><div>八月底的葡萄节那天,林寒陪着林夏来到集会现场。当林夏的《生命密码》上部摆上展览桌上时,引起了一阵轰动。她的发香混着葡萄的甜气钻进鼻腔,“我好像……终于能喘口气了。”<br><br></div><div>林寒僵在原地,被这幅画面感动了许久,才轻轻站在她的身旁,帮着给看展览的人递书。远处的火焰山在夕阳下泛着金红,晾房顶上的葡萄干还在静静发酵,空气里除了甜香,似乎还多了些别的什么。他看着身边意气风发的林夏,突然很想告诉父亲,有些温暖,其实从来都不会化。</div> <h5>(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谨在此表示感谢!)</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