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魏《李璧墓志》刻立于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清光绪末年出土于山东省景州(今河北景县),现藏于山东省图书馆。墓志形制独特,为小碑形圜首,两面镌刻文字,志阳刻墓主生平,志阴载家族世系及清代罗正钧题跋。该志石不仅是北朝碑刻艺术的珍贵遗存,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p> <p class="ql-block">墓主李璧(460—519),字元和,勃海条县广乐乡吉迁里人,自称老子李耳后裔。其家族累世显宦:高祖任司空,曾祖为尚书,祖、父皆官至太守。李璧少时博通经史,尤精《春秋左氏传》及《史记》《汉书》,十六岁出仕州西曹从事,十八岁举秀才高第,入授中书博士。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曾欲借南齐典籍,因中书郎王融举荐,李璧转任尚书南主客郎参与此事,后迁浮阳太守。任内以母忧去职,服阙后历任彭城王掾属、司空掾、高阳王别驾等职,曾平定大乘起义之乱,以五百兵破千敌。晚年应太傅清河王召为太尉府谘议参军,神龟二年(519)卒于洛阳,次年归葬故里。</p> <p class="ql-block">墓志全文逾千字,志阳铭文33行,行31字,骈散相间,文辞典雅,详述李璧生平功业与儒家操守;志阴14行,记录曾祖李祐(燕吏部尚书)至子女三代谱系,并妻族荥阳郑氏信息。其书法为典型魏碑正书,笔力雄健,结体宽博,为北魏碑志成熟期代表作。铭文内容涉及北魏与南齐文化交涉、河北地区民变、宗室出镇制度等重大史实,尤以借书事件、大乘之乱等记载,为研究北朝政治文化提供了重要史料。</p> <p class="ql-block">该墓志自出土后备受学界重视,清代罗正钧于宣统元年(1909)在志阴补刻题跋,拓本今藏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机构。其文本校录见于多部金石著录,具有极高的文献与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李璧墓志》的书法以“雄强茂密”著称,融合了《张猛龙碑》的峭劲与《司马景和墓志》的纵逸,被杨震方《碑帖叙录》誉为“北魏楷书的最佳范本”。其结构特点为内紧外疏、宽博自由,大小参差且欹正相生,章法上讲究疏密对比与节奏感,行距小、字距大,形成庄严高古的气象。</p><p class="ql-block">用笔与章法 用笔:方笔为主,兼施圆笔,起笔切锋,收笔自然,中锋行笔中融入行草笔意,线条凝练有力。 章法:字形因势赋形,长短错落,疏密有致,如“远”“书”等字通过疏密对比展现空灵生动的气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