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隶书《道德经》之九

隶书学友会

<p class="ql-block">《道德经》第九章</p><p class="ql-block">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p><p class="ql-block">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p><p class="ql-block">功遂身退,天之道也。</p> <p class="ql-block">本章为《八章》之继续。如果说《八章》老子以“水”暗喻“道”(人道)——“处众人之所恶,无为不争而无尤”的话,那么,本章老子则明说,盈满富贵不知足必是灾祸的根源。此二章互为里表,反映老子的人生道理,即“人道”。</p> <p class="ql-block">老子在《八章》中提倡人无为不争,像水一样处“众人之所恶”,于波平洼地处安身的人生哲学。老子唯恐世人不能理解领会,于是在本章索性像后人评其哲学“是尝到过成功的痛苦的人的哲学”那样,列出成功的标志,即金玉满堂、功成名就;然而,这又怎么样呢?老子认为这种金玉满堂、富贵功成如同自然现象的“持盈”、“揣锐”一样,必覆、必折,难保长久。而一旦失去,老子认为不如早早罢休,无须使自身的身心受如此煎熬,这也就是老子于后一章提出的“营魄抱一”,如婴儿样抱朴。</p> <p class="ql-block">然而,任凭老子如此暗喻明说这些人生道理,有时说不定也能为世人所明白,但人一旦处于社会生活的漩涡中就往往会昏了头,只要条件充分,必会不遗余力地敛财聚物。而一旦敛财聚物到“金玉满堂”,这事物的辩证法就必然会表现出来:“金玉满堂”不是被人偷盗,就是被子孙败光,历史上极少有三代不败之事例。在这意义上说,“不可长保”、“莫之能守”是千真万确的。</p> <p class="ql-block">人于货殖不遗余力敛聚,同样,人处宦海也竞相攀爬。因此要想真正做到“无为”是不太可能,于是老子也作适当让步,在此章提出最低要求,即“功遂身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