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宋代《清明上河图》中的商业集市</p> <p class="ql-block">宋代是中国封建王朝经济最为发达的朝代之一。在农业继续发展的同时,宋代在手工业特别是瓷器制造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远洋贸易首次在国家财政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纸币也开始流通。宋代商业繁荣至今让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自唐代以来,中国农业的重心已经开始向南方转移。这一过程至宋代已经基本完成,北方农业虽有很大的发展,但江南的农业重心地位日益凸显,并出现了商品化生产的趋势,农民开始转入到市场经济中来。</p> <p class="ql-block">漂在水上的架田</p> <p class="ql-block">宋朝在开国伊始就采取了许多奖励农业、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特别是鼓励农民垦荒的政策。宋朝规定,不论何人,只要能开荒并缴纳税赋,即可以拥有开垦地的所有权。在这一政策的鼓励下,百姓垦田的积极性大大增加。但此时只有南方还有大量荒地,江南的丘陵山区开始得到大规模的开发。从湖南到广西,历来为人少地多的山丘地区,在宋朝也被开垦了出来。随着人口的增长,特别是靖康之乱后北方人口的大举南迁,南方甚至出现了漂在水上的架田。南方农田面积由此大为增加。</p> <p class="ql-block">农田水利法</p> <p class="ql-block">宋朝也很重视水利建设,在1069年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制定整治河道规划,修建沟渠陂塘以提高防洪蓄水灌溉能力,引河水淤泥溉田以改良土壤、提高地力,并设立了专门机构淤田司、浚河司,同时鼓励农民出钱兴修水利。这些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成效。例如山西绛州一带原来亩产仅5~7斗,淤田后亩产达到了2~3石(斗和石都是古代的容量单位,一石十斗,一斗十升)。其中南方得益最大。南方地区在五代十国期间的局势相对稳定,修建了不少水利设施,再加上南方本身就水网密布,开发水利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农作物品种上,南方很多地区已有早稻、中稻、晚稻之区分。水稻栽培技术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还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插秧工具秧马,提高了生产效率。早稻优良品种“占城稻”在宋初从越南引进以后,经过一百多年的推广,江南各地已经普遍种植。江浙地区遂成为当时国内最主要的粮食基地,“苏常熟、天下足”这一说法就开始出现在南宋的诗文中。</p> <p class="ql-block">江南不但提供了大量的粮食,也向社会提供了大量的蚕桑、茶叶。在有些地方,蚕桑经营甚至成为农民的主业,而茶叶也因商品化生产而产量大增。商人纷纷下乡收购各种商品,诗人范成大就记载了这样的情形:“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