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在部队的专业是喷火,我手握的喷火枪全称是“58式火焰喷射器”。我手中一杆枪,背负三个油料瓶,战斗重量是62斤,后坐力130斤!最大射程50米左右,最佳射程20-30米。我是正手。</p><p class="ql-block"> 喷火兵两个人一组,互相配合,副手负责掩护和吸引敌火力,正手负责拔点,我是正手。如果地形不适合卧姿时,副手要用身体顶住正手,以免被后坐力掀翻影响精准度。要求人枪一体,人枪一线,最大程度减轻后坐力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战友载我去训练场,我即是战斗员,又是战地记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1977年,我参加了全师新闻报道员培训,从而担任连队报道员,活跃于训练场。年底,我以新闻成绩突出而荣立三等功。</p> <p class="ql-block"> 1978年12月,我在实弹考核中,中间的是我,我被评为“全能喷火手”。评定分四级:特等喷火手,全能喷火手,优秀喷火手,合格喷火手。我是二级。</p> <p class="ql-block"> 1979年初,我参加总参“江淮一号”实战演练,红框里的是我。我是班副,训练中一般是断后。</p> <p class="ql-block"> 1979年8月,我第二次在滁州三界,训练间隙与班上部分战友合影。前排左一是我。</p> <p class="ql-block"> 1979年底,12军防化处对我们新组建的喷火排进行考核验收,作为班长和参与组建的老兵,我选择了一个高难度项目——小目标立姿喷火,我以三发三中获得“优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因为强大的后坐力同时具有的持续时间长,加上风向和气流对液体的冲击,立姿喷射是个难度极高的训练项目,如果稍有疏忽,“人枪一体”、“顺风喷射”的要领掌握得不好,发生枪把稍微抖动,气流迎面扑来,就造成“引火烧身”的事故。当时,我的右肩紧紧顶着喷火枪托把,喷火枪前端紧靠着一根树桩,我的左手牢牢按着树桩,这样,使枪和人体形成一体,保持磐石般的稳固。我的右腿成箭,用力后蹬,左腿成弓,下蹬扎实,腰板坚挺,形成三角支架体,以抵挡强大持续的喷射后坐力。</p><p class="ql-block"> 立姿喷射的危险性,我是明白的。在考核前是允许退出的,戴连长问我:“有把握吗?”我说:“行!”我明白自己的实力:—米八的个子,当兵前抡过三年大铁锤,对这个姿势早就熟练了。</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立姿喷火因具有非常的危险性,故有“拼命一搏夺王冠”之称。</span>据老兵说,自从喷火专业创建二十多年以来,在34师,我是在立姿喷火项目上获得优秀的第二人。为此当年,我以“文武皆优”的成绩第二次荣立三等功。</p> <p class="ql-block"> 2020年,老部队聚会庆祝对越作战大捷,老战友赠于我一枚“三等功臣之家”的匾额,如今悬挂在我的老家新居的门楣之上。</p> <p class="ql-block"> 我经历了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考验,先后在12军的两个防化连服役四年。在34师防化连喷火五班,我担任副班长,我送副手上了前线,随后,我到了36师,担任喷火14班长,参与组建了新的喷火排(原喷火排整体上了前线)。后来,我这个班参加了老山阻击战,立了大功。</p> <p class="ql-block"> 我是脚踏风火轮的哪咤,喷火兵的“勇敢”是我的标配。</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勇敢地成长为“打假”记者,退休以后,我写金庸,写陆宗舆,“勇敢”和“打假”双管齐下,任我的笔端始终冒着战场硝烟和火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