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片提供 周光鴻 陈荣湖 郑德玲 彭兆琪</p><p class="ql-block">文字 编辑制作 彭兆琪</p> <p class="ql-block">黑白初章</p><p class="ql-block">1962年秋,山城的黄桷树正飘落第一片红叶,四个扎着小辫的姑娘便踏进巴蜀中学青灰色的大门。高65.1班的木牌在走廊上轻轻摇晃,我们的花季时代就此定格在墨香与粉笔灰交织的时空里。</p> <p class="ql-block">那时照相是件郑重的事。解放碑“美术公司"照相馆的师傅总要提醒:"把头往左偏些,对,笑不露齿。"镁光灯"嘭"地炸开白光,将我们的天真连同花布衣,统统封印在12×8厘米的相纸上。暗房里显影的银盐颗粒,如今看来倒像是时光撒落的金粉。</p> <p class="ql-block">除了合影,每位女生都有自己的个人照。虽然只有光鴻一人穿的是碎花衣,其余三人穿的尽是蓝布或灰布素衣,然而,青春年华留不住的蓬勃朝气与些许青涩还是让人感动,过目不忘。</p> <p class="ql-block">彩色的重逢</p><p class="ql-block">2002年初夏,朝天门码头飘着橘子汽水味的江风。我们四位可以当祖母的小姑娘,在"咔嚓"的快门声里笑出了当年的虎牙。数码相机液晶屏上,四个身影是否接住了四十年前巴蜀中学那片未落地的黄桷叶?!</p> <p class="ql-block">岁月的显影术</p><p class="ql-block">黑白照片里藏着我们所有的颜色:德玲作文本上钢笔的湛蓝,荣湖在运动会短跑时辫梢跃动的茜红,光鸿在班墙报上题图的绘制,还有我在俄语课时的朗诵。这些色彩在2002年的合影里突然显影——原来它们一直藏在眼尾的皱纹中,藏在相握时手背的枯干里,像经过暗房漫长等待终于显影的底片。</p><p class="ql-block">这些影照不能忘,我把他们用AI制作成视频,大家看看吧,你是否也想起了你的少年和初入老年时的模样。</p><p class="ql-block">视频如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