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洞之声)赔本生意

夏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时候我们家里虽然贫穷,但我父母一直努力地改变家境,他们起早贪黑忙个不停,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或挫折,从没有过“躺平”不负责任的想法,更没有想要放弃不管的消极态度。母亲操持家务,年年都能喂养两头大肥猪,一头变卖,补贴家用。一头留着过年前宰杀,供全家全年的肉食保障。母亲把家务事料理地井井有条。在我的记忆中,除了我们家年年都有年猪杀,一家老小在过年时还能穿上新衣服。一年到头,荤菜肉油、衣服鞋袜都能基本自足有余,从衣食无忧的角度相比较而言,我较村里大多数同龄孩子幸福多了。唯一缺少的就是用钱拮据,但也从来没有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都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不错!我经历过邻居家孩子未曾经历的趣事,那就是随父亲一起出门做生意。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老家农村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渡时期。除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亟待解决的就是用钱问题。能变钱的就是农副产品,如苎麻、棕榈、桐子、黄姜、苟皮等本地特产。那个时期,很多人看好农副产品买卖的商机而专门从事这项收购生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父亲也瞅准买卖苎麻这一赚钱机会。苎麻是我国传统的经济作物,属于荨麻科苎麻属,曾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和纺织利用价值。其纤维被称为“中国草,”是重要的天然纺织原料,尤其适合制作夏季服装、高档面料和工业用布。父亲头天晚上和我们一起商量:“我们家里缺钱用,得想办法赚钱呀!看到很多人都在到处买苎麻,我们也可以到人家家里去收购,再卖给客商来赚取差价。”大家都一致同意父亲的提议。第二天我和父亲起得很早,带上本钱、口袋和公斤称就直奔山那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一路走,一路打探谁家有苎麻卖。听说有一家储存的多,我们加快步伐很快赶到了那家,出来迎接招呼我们的是一位六十岁左右的老妇人。当我们说明来意后,她笑眯眯地说:“你们来得正是时候,这几天收购苎麻的人是千里不断线。前两天还来了几位生意客,我家苎麻还没晒干,现在晒成干果子(麻花)了。只要你们价钱出的合适,我全部买给你们!”老妇人一边说一边让凳我们在堂屋坐下歇凉喝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她很麻利地从里屋把苎麻全部搬出来。我和父亲心里特别高兴,我们跑了大半天,第一次遇到这么大的主户,这是一整天都难得买到的货量,让我们有幸遇到。心想今天可算是没有白跑。父亲抽着烟,我喝着茶,我们都在暗自高兴今天的运气真好!记得当时总共是八十多斤,我们出价每市斤1.2元,共计一百元。老妇人非常开心我们给出的买价,货物总斤数与她提前称量预测的吻合,这算是买卖公平,双方自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父亲把十张十元递给坐在凳子上的老妇人,我们只管打理捆扎。我们收拾妥当正要提出屋外,老妇人嬉笑惊讶地说:“你们钱没给够,还差十元钱呢。”我和父亲顿时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明明白白当着她的面数給她十张十元,共计一百元。现在忽然听她说少一张十元,这怎么可能?父亲接过钱认真一数,的确只有九十元!再数一遍,还是九十元。这是怎么回事?再数数自己口袋里的余钱,从家里拿的本钱和现在的数字也刚好差十元,而且这是今天第一家开买,怎么会错呢?父亲反复数着自己口袋里的钱数和老妇人手里的钱数,真的差了十元。无可奈何,我们只好再给她十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妇人坐在凳子上一直看着我们把一捆捆货物搬出屋外,直到我们挑上肩回头给她打着招呼,她也一直笑眯眯坐在凳子上没有出门道别。我们挑着苎麻沮丧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和父亲一边走一边就像做数学推导公式题一样,一步一步回忆我们刚才发生的一切。我们终于推导出了事情的破绽:就在父亲当着老妇人面数清了钱递给她后,她没有及时再数,而是很放心地说没问题,相信我们不会错的!就在我们整理好货物准备出门前的这段时间出了问题。疑似她把一张十元藏起来了,因为这期间有足够多的时间“变魔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这张十元钱究竟会去哪儿呢?父亲给我提了一个问题现象供我思考:“你发现没有?从她接过我给她的钱之后,她一直坐在凳子上,哪儿也没去,是不是?包括我们提着苎麻离开她家,她始终都没站起来出门迎送我们,这说明什么问题?”我依然百思不得其解,因为我一直觉得老妇人对我们“非常”热情大方,又是递烟又是泡茶,又说往来客商络绎不绝,这货就是留给我们的,接过钱就像相信自家人都不急着点数,自始至终稳坐在凳子上。我和父亲顿时明白了:老妇人接过钱乘我们在整理货物时做了“手脚,”她把这张十元钱很有可能藏在了她的屁股下面。种种迹象表明:钱不在她身上,因为她这身服饰没有口袋,从接过钱到我们离开她家,她始终坐在凳子上没有起身走开,她也无法走开,钱就在屁股与凳子之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十元钱就是今天的利润,十元钱在当时具有很强的购买力。今天我们算是白忙活了一天,算是妥妥的给老妇人做了义工。我明白了事态后对老妇人心生憎恨,那种当初见面留给我的热情大方此时荡然无存。给我年少涉世带来恐惧与阴影。常言道:“知人知面不知心”今天就活生生摆在我们面前,这老妇人真是笑面虎,蝎子心。没想到我们仅有的一点本钱指望着能赚一点跑路费,哪知反倒被老妇人“算计”了!这种被骗的感觉在我心里成了挥之不去的阴霾,内心既可气,更愤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看着我一路埋怨、自责、伤心的表情,一阵爽快的笑声安慰着我们:“哈哈哈,舍财免灾!舍了就舍了,没得什么了不起的,也没得放不下的事。”父亲在诸如对方恶意中伤的形势下,多半采取“以德报怨”的乐观态度,从来不太在意给自己造成的损失而忧心忡忡,也不“礼尚往来”还击对方。总要惯着或让着对方。我对他的这种为人观点持怀疑甚至反对。我甚至有过回头强行想要要回来的冲动。他意味深长地说:“算了吧!要怪只能怪自己马虎大意,复杂的社会是需要我们经常警醒,现在事情水过三秋了,你怎么找的回来,别人也不可能认可。你这样鲁莽行事,还有可能出现对我们更不利的结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经过很多实践证明:父亲并非是个胆小怕事、斤斤计较的人,他的内心也不是懦弱或纵容别人,而是清醒选择用更高维度化解彼此之间的冲突,用“要得公道,打个颠倒”去约束自己,用“不投现在,投将来”的长远利益宽宏别人,同时不放弃对公平、公正的追求。这种需要智慧与勇气并存的实践魄力,是他历尽世事沧桑沉淀形成的魅力。只是不被常人理解与参悟罢了。虽然我们这次亏了钱,但我跟随父亲经历的这些事明白了做人做事的一些道理,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慢慢走向“淡泊名利”的世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