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西安城南的航天城文化生态园内,一座高达99米的仿唐建筑如巨人般矗立于少陵塬之上,它便是揽月阁——这座以“上九天揽月”为名的地标性建筑,不仅承载着盛唐文化的厚重底蕴,更以航天科技为脉络,将古人对苍穹的遥想与现代航天的辉煌成就完美融合。晚饭后,我决定出门散步,目标正是这座承载古今梦想的高阁。从我家到揽月阁尚有11.3公里,唯有乘坐地铁方能抵达。</p> <p class="ql-block">搭乘地铁四号线,于东长安街站换乘189路公交车,三站之后,揽月阁广场便出现在眼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形似古塔的恢弘建筑。它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策划指导,北京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朱小地担纲设计,外观七层、内设十四层,总建筑面积逾1.5万平方米。建筑以盛唐风格为基调,却不拘泥于传统符号的堆砌,而是以现代建筑语言提炼古典神韵,展现出盛唐的恢宏与当代的气度。仰望其飞檐斗拱,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而玻璃幕墙与钢结构的巧妙运用,又为其注入了时尚与科技的现代气息,宛如一座跨越千年的时空之门。尽管有人戏称它为“西安最丑建筑”,但从专业视角审视,这种评价显然过于主观与片面。</p> <p class="ql-block">揽月阁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处开放的文化空间,一个融合自然与人文的绿色博物馆。我们抵达时已是夜晚,博物馆早已闭馆,但从网络资料中,我得以一窥其内涵:一楼设有“圆航天梦想,铸航天成就”主题展览,通过壁画、展板与仿真模型,将古人飞天的浪漫想象与现代航天的辉煌成就串联成线。东方红一号卫星、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嫦娥系列探测器……这些中国航天史上的“明星成果”,以1:1比例复原模型静静陈列,仿佛在讲述从万户飞天的悲壮到天宫揽月的壮举。</p> <p class="ql-block">二楼“岁月如歌,筑梦未来”展馆以时间轴为线索,重现了西安航天基地十年来的奋斗历程。老照片、实物展品与互动屏幕交织,让参观者既能触摸到航天人拼搏的汗水,又能感受到科技发展的澎湃动力。</p><p class="ql-block">而登至顶层,推开窗扉,秦岭的连绵山脉与城市的璀璨灯火尽收眼底。南望终南山,云雾缭绕间仿佛可见李白笔下“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的诗意;北瞰长安城,高楼林立中隐约浮现大明宫与大雁塔的轮廓。这条贯穿大明宫、大雁塔与揽月阁的唐文化轴线,在此刻清晰呈现,仿佛盛唐的钟声穿越千年而来,回荡耳畔。</p> <p class="ql-block">揽月阁远不止于一座建筑或一个广场。它是西安“唐文化轴”的南端锚点,将大明宫的皇家气象、大雁塔的佛教智慧与少陵塬的文人风骨串联成线;它更是中国航天精神的具象化表达,让“可上九天揽月”的豪情从诗句走向现实。在这里,你可以是历史的聆听者,在展馆中触摸盛唐的余温;可以是科技的探索者,在模型前惊叹航天的壮举;更可以是生活的参与者,在广场上与这座城市同频呼吸。当夕阳为揽月阁镀上金边,当孩子们的笑声与广场舞的旋律交织成曲,你会明白:所谓文化,从不是高冷的标本,而是活在当下的烟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