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一场震惊世界的灾难骤然降临——唐山大地震爆发!那一刻,山河震荡,大地哀鸣,无数生命在顷刻间消逝,无数家庭在瓦砾中破碎。而我,作为一名刚刚入伍的新兵,亲历了这场浩劫,也见证了人性的坚韧与光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彼时,我服役于驻辽宁锦州北郊三屯村南的81058部队,隶属于四十军高射炮兵团。因当年部队扩编,我们正紧张地进行营建施工。我所在的高机连负责木工与建材运输,临时借住在运输连营房。那晚,门廊堆满了拆解旧床头柜的破木板,没来得及清理,钉子外露,支棱八翘地靠墙堆放,仅留一条狭窄通道。谁也不曾想到,这条通道,竟成了生死通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凌晨时分,大地突然剧烈摇晃,屋顶瓦片哗啦作响,屋内灯管与镇流器在震颤中叮当作响。我猛然惊醒,脑海中闪过1975年春节前在青年点经历的营口海城地震记忆。我立刻意识到:地震来了!我高声呼喊战友,迅速冲到地上,一把抱住正发高烧的班长陈维民,将他拖出屋外。随后,我又冲进屋内,将墙柜中的几支枪一并抱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时,院子里的小柳树剧烈摇摆,枝条抽打地面,仿佛也在为这场灾难哀鸣。两个班的战友们大多未经历过如此场面,在地震波中站立不稳,惊慌失措地大喊大叫。黑龙江依安籍的申建民战友裹着撕碎的蚊帐,光脚从窗户钻出,神情恍惚;来自四川达州麻柳区的魏伦华战友慌乱中被铁丝勒破了脖子,所幸并无大碍。最令人惊奇的是,两个班的战士从堆满带钉破木头的狭窄通道中挤出,竟无一人被扎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心系住在团俱乐部的一连、二连的沈阳老乡同学们,顾不得脚下的疼痛,赤脚奔向西边二百米外的俱乐部。边跑边喊他们的名字,乱哄哄的人群中,最先回应的是我的同学二连的徐阳,接着其他几人也陆续现身。当时,一营的两个连队加营部近三百人挤住在团俱乐部里,条形木凳搭成的床铺密密麻麻,连舞台地板都睡满了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俱乐部紧邻锅炉房,那座高耸的烟囱原来是一座砖窑建的,部队建营房时利用它就近建起了锅炉房。晨曦里只见高大的烟囱在地震中剧烈摇晃,顶端的避雷装置哗啦作响,烟囱出现明显裂纹。若烟囱倒塌,紧靠锅炉房的俱乐部必将遭受灭顶之灾!所幸高大的烟囱虽然在地震中大幅度摇晃且多处呈现裂纹岌岌可危,最终却依然挺立未倒,俱乐部里近三百官兵毫发无伤!我在俱乐部门前稍作停留,确认沈阳老乡同学们都安全后,便匆匆返回连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到连队后,王树林指导员果断下令:全连撤离营房,住进炮场各班的牵引车大箱。一个班挤在一个嘎斯63的车厢里拥挤不堪,密不透风。几天后,我染上了腹泻,指导员见我上下车吃力,便安排我住进驾驶楼。病情加重后,又被送往团卫生队,转送至205医院。医院早已撤出楼房,全是临时搭建的军用帐篷,我在那里住了不到一周,坚决要求出院归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山大地震后,四十军主力奔赴灾区抗震救灾,我们高炮团因营建任务紧迫,未全员出动。仅派出运输连几十台车,负责转运伤员与救援物资,前后持续两个多月。那一年,是1976年,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惊心动魄的一年,也是我初入军营、经历最多、成长最快的一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上的今天,转眼已过去四十九年。那场地震的惨烈仍历历在目,那些惊心动魄的瞬间仍深深刻印在记忆中。从那一刻起,我更加珍惜生命,更加敬畏自然,也更加坚定了守护和平、服务人民的信念。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愿历史铭记,愿灾难不再重演。</p> <p class="ql-block">唐山大地震后,市区房屋被夷为平地的惨状。</p> <p class="ql-block">高层建筑被强烈地震彻底摧毁。</p> <p class="ql-block">平坦的空地上到处都躺满了被抢救出的伤员亟待外运救治。</p> <p class="ql-block">周边的人民解放军陆海空军部队火速赶赴震区一线投入抢险救灾战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