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金特与巴黎

禾庐

<p class="ql-block">迎着初夏的阳光,来到了大都会博物馆。这里正在举办“萨金特与巴黎”(Sergent &. Paris)的专题展,或许是因为巴黎培养了美国青年萨金特,让他成为著名的肖像画大师,所以有了这个选题。</p> <p class="ql-block">对萨金特讲,巴黎是让他爱恨交加的地方。不由的想起十多年前,第一次在大都会看到萨金特惊艳的《X夫人》情景,当年功成名就的萨金特,却因为此画失望的离开了巴黎,离开了法国。</p> <p class="ql-block">当萨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1856–1925)于1874年5月抵达巴黎时,法国正在转变成欧洲艺术的世界中心。十八岁的美国艺术学生天赋异禀,迅速沉浸在巴黎充满活力的文化中,投入了艺术专业学习,从卢浮宫中的古代艺术珍品,到印象派画家的作品,巴黎的艺术都成了他的学习对象,也成就了他后来的现实与印象派混搭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萨金特生于意大利,幼年在法国生活,通晓多种语言,自在地穿梭于国际艺术家、作家和赞助人之间,他们也成了他“大胆肖像画”的主角。他还游历欧洲各地和北非,创作出许多不俗的风景画作。他的作品很快便为他在巴黎赢得了“进步现代画家”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这个专题展追溯了他在巴黎的辉煌年月,从他初到巴黎一直到1880年代,他在巴黎创作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挑战传统的肖像油画</span>《X夫人》(Madame X),<span style="font-size:18px;">引发了巨大争议,现在却</span>是大都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巴黎培养了萨金特,也激发了他的创作,如100多年前<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讣告中的话,</span>使他获得了当时“最伟大的当代肖像画家”的声誉 。萨金特共参加了六次巴黎沙龙展(1877–1884),1884年的参展画作“X夫人”引起爭议后,他对巴黎艺术界的审美和道德标准失望,放弃了法国梦想,转向英国和美国发展事业。</p> <p class="ql-block">萨金特以肖像画为最著名,这幅1886年的《自画像》,是他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早期自画像</span>,展示了他年轻时的形象。画中他身着简洁的黑色服装,面容清晰,目光自信,体现了他作为新兴肖像画家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萨金特画于1906年的油画自画像,展示了他成熟时期的形象。画中他身穿正式礼服,佩戴法国荣誉军团勋章,目光深邃,神情严肃,体现了他作为国际知名画家的身份和地位。作品现收藏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Uffizi Gallery)。*</p> <p class="ql-block">萨金特在法国也经常与印象画派艺术家交住,常与莫奈一起外出写生。<span style="font-size:18px;">1887年他拜访莫奈时,为莫奈画了</span>肖像《Claude Monet》,朴素凝练的笔触,捕捉到了正在作画的莫奈神情。*</p> <p class="ql-block">萨金特虽是著名的肖像画家,但他的名气远低于其绘画水平。他创作于1903年的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总统肖像,现在仍挂在白宫入口大厅。这位罗斯福退还了中国庚子赔款,退款全部用于中国赴美留学生教育和创办清华大学。*</p> <p class="ql-block">萨金特一生中的亮点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1883–1884年画的</span>《X夫人》(Madame X ),画中是25岁的美国美女戈特罗(Virginie Amélie Avegno Gautreau,1859–1915),为了展现她那“陌生、不寻常的、奇幻又引人好奇的美貌”,萨金特强调了她扭转姿势的侧面和白皙的肤色,人们会情不自禁的把她与古希腊雕塑比较,她的优雅会让人想到罗马女神黛安娜(Diana)。戈特罗有意加重了这种神话气质,让她佩戴了一枚钻石新月形发饰。</p> <p class="ql-block">戈特罗是19世纪80年代初巴黎的一位风姿绰约的名媛。她出生于美国新奥尔良,父母都是法裔,她童年时便移居巴黎,1879年嫁给一位法国银行家后跻身上流社会。</p><p class="ql-block">萨金特被她引人注目的外貌所吸引,并有意创作一件参展巴黎沙龙的作品,于是说服她为其画像,这是一件没有受委托的创作。这幅画最终以《某夫人》(Portrait de Mme)的画名在巴黎沙龙展出,成为两位外来者(萨金特和戈特罗)在巴黎追求艺术的精心合作成果。</p> <p class="ql-block">肖像完成后,戈特罗称其是“一件杰作”。萨金特将这幅肖像定位为现代、充满自我风格的名媛形象,但观众却看到一个充满争议的巴黎女人,冒犯礼仪,作品赢得了赞誉和谴责。评论家借戈特罗的外貌质疑她的品行,嘲讽她“过度”的化妆和“半裸”的穿着(萨金特原本将她礼服的一根肩带画成滑落状态)。尽管舆论不止,数日后戈特罗便在巴黎公开亮相,身穿低胸礼服,配有闪亮的肩带。1916年,萨金特将此画卖给大都会博物馆时写道,这是“我所画过的最好的作品”,并要求将标题定为《X夫人》(Madame X)。</p> <p class="ql-block">萨金特(Sargent)说戈特罗“拥有最美的线条”。1883年初,萨金特开始创作时,决定让她以站立、倚靠桌子的姿势入画,所有画面都突出了她那轮廓分明的侧脸,他成功的捕捉并留住了她那稍纵即逝的美丽。</p> <p class="ql-block">《X夫人》参加了1884年巴黎沙龙(Salon de Paris)展览,参展时画名为 《<span style="font-size:18px;">某夫人肖像</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Portrait de Mme</span>),画中戈特罗<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侧肩带滑落,</span>以白皙的肌肤、性感的黑色礼服,<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派</span>挑衅式的姿态,<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span>法国公众和评论界难以接受,《X夫人》成为19世纪末极具争议性与标志性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萨金特的《X夫人》习作,实际是一幅未完成的作品。画中人物的尺寸和姿态与已完成的作品完全一致,萨金特可能正在创作这幅肖像画的第二个版本。</p><p class="ql-block">《X夫人》不是委托作品,他可能想再画一幅送给戈特罗,由于原作在1884年巴黎沙龙上引发了巨大争议,他没能把第二个版本画完。遗憾的是,萨金特并未在画中明确她右肩带的最终位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戈特罗1882–83年的油画</span>《戈特罗夫人举杯画像》,是萨金特在她法国布列塔尼的家中画的。画家在柔和的黄昏光线中,以迅捷而大胆的笔触描绘了她伸展的手臂、披在肩上的透明衣物,以及桌上的一束鲜花。画中她神情柔和,捕捉的是一个非正式时刻流露出的、正式肖像所缺少的自然气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这幅不同寻常的炭笔素描《维尔吉妮. 戈特罗〈X夫人〉》习作中,萨金特似乎专注于描绘戈特罗那独特的侧脸轮廓。平坦的面部在深色背景的衬托下更加突出,而她蓬松卷曲的头发,则用深色<span style="font-size:18px;">炭笔概括性的</span>表现出来。在萨金特画的戈特罗众多习作中,这是唯一一幅描绘她披散头发的作品。她头部微微倾斜的姿态,与她举杯畅饮的油画中姿势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约1883年,</span>在创作这幅迷人的素描<span style="font-size:18px;">《年轻男子(贝勒罗什)侧面头像》</span>时,萨金特画的是他挚友、艺术家贝勒罗什(Albert de Belleroche)。他先用炭笔勾勒出一个速写轮廓,再以钢笔墨水加以细化。头像的姿态与倾斜角度与油画《戈特罗夫人举杯画像》密切相关。在创作戈特罗的正式肖像期间,萨金特也绘制了多幅贝勒罗什的素描与肖像画。他甚至请这位年轻男子扮作戈特罗的模特。由于他察觉到两者有相似之处,便有意模糊了这位美女与友人的性别。</p> <p class="ql-block">萨金特为了创作《X夫人》,以戈特罗为原型画了大量速写和素描,这是其中一张画于1883-1884年的《C夫人》写生习作。寥寥数笔,与真人戈特罗极为相像,功夫了得。</p> <p class="ql-block">1880年,萨金特前往摩洛哥,在丹吉尔租了一所房子住了两个月。在那里,他开始创作这幅迷人的《灰琥珀之烟》(Fumée d'Ambre Gris),画中女子正用灰琥珀熏香自薰,灰琥珀在中国称为龙涎香,画题叫《<span style="font-size:18px;">龙涎香之烟》可能会更迷人,更神秘!</span></p> <p class="ql-block">灰琥珀是一种珍贵的芳香蜡状物质,来源于抹香鲸。萨金特为了迎合巴黎观众的口味,创造了这个摩洛哥幻想场景,灵感取自北非各种文化元素。</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在巴黎的画室中完成,模特是由他亲自挑选的。作品在1880年巴黎沙龙展出时吸引了众多观众和评论家,他们称赞它的神秘之美和充满谜意的情节。现在看来,仍是一幅能打动人心的画作。</p> <p class="ql-block">评论界将此画与唯美主义运动联系起来,并用诗意或音乐性的语言加以解读。而萨金特本人则表示,这幅画“全在于色彩”。画面中白上加白的构图令人惊叹,而香炉、地毯花纹与地砖的精致描绘,更进一步增强了视觉效果。</p> <p class="ql-block">在1880年代初的两次威尼斯之行中,萨金特专注于描绘这座城市低调而和谐的色调。他常常避开风景如画的运河和知名旅游景点,转而捕捉狭窄街巷和昏暗室内的当地居民,尤其喜欢他们身着典型的威尼斯服饰。</p> <p class="ql-block">这幅水彩画《穿黑裙的年轻女子》(Young Woman with a Black Skirt),是萨金特为其他作品中一位女性角色所作的习作。画中人物形体的厚重感以及对细节的关注,反映出他的法国老师卡罗吕斯-杜兰(Carolus-Duran)对他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877年萨金特画的《</span>卡罗吕斯-杜兰肖像》(Portrait of Carolus-Duran)。萨金特以这幅法国恩师的画像首次参加了巴黎沙龙展,受到好评,主要是杜兰的气质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幅萨金特画于1881年的布面油画,名为</span>《爱德华与玛丽-路易丝.派耶荣》(Edouard and Marie-Louise Pailleron Pailleron),描绘了哥哥是剧作家、妹妹是作家和文学史学者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兄妹二人,</span>是萨金特为这个家庭创作的三幅肖像中最后一幅,也是最具有心理张力肖像画。据当时年仅十岁的玛丽-路易丝回忆,画作经历了惊人的八十三次写生,期间她与画家围绕服饰和姿势展开了激烈争执。画面以玛丽-路易丝为中心,她那探询的目光、紧握的右拳以及挺直的坐姿,充分表现了她坚定不屈的性格。</p> <p class="ql-block">萨金特笔下的儿童形象,带有不同寻常的紧张和认真,明显不同于当年流行的感伤式表现,这幅画在1881年巴黎沙龙展览中赢得了广泛赞誉。</p> <p class="ql-block">受到萨金特在1880年巴黎沙龙展上出色表现的吸引,旅居法国的智利夫妇拉蒙和阿玛莉亚(Ramón and Amalia Subercaseaux)委托萨金特为阿玛莉亚绘制《拉蒙.苏贝卡索夫夫人肖像》。萨金特将她描绘在钢琴前,仿佛她刚刚停止弹奏一般,背景是这对夫妇时尚雅致的巴黎公寓。画中身着黑白礼服、神情迷人的阿玛莉亚形象,展现了这对年轻夫妇的财富与品味,也彰显了萨金特精湛的绘画技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幅肖像有助于确立萨金特作为“巴黎时尚女性肖像画家”的声誉,他当年在沙龙获得了二等奖章,这项荣誉使他今后可以免于评审环节直接参展。</p> <p class="ql-block">《一阵风(朱迪思·戈蒂耶)》[A Gust of Wind (Judith Gautier)],戈蒂耶(Judith Gautier)是巴黎文学与艺术界的知名人物。她是法国诗人、作家戈蒂耶(Théophile Gautier)与意大利芭蕾舞演员格里西(Ernesta Grisi)之女,自幼便活跃于博学的社交圈中。雨果(Victor Hugo)、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和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等作家都曾造访她的家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戈蒂耶</span>后来成为杰出的中国诗歌研究者与译者,并撰写许多关于当代艺术的文章。她曾使用化名称赞萨金特早期在沙龙展出的作品。萨金特十分欣赏她的美貌与才智,两人也都热爱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的音乐。戈蒂耶曾与瓦格纳有过一段恋情。</p><p class="ql-block">1883年夏,萨金特在法国乡村拜访她时为她绘制了若干素描。这幅户外写生作品是其中最具先锋意味的一幅,自由即兴的笔触反映出萨金特对印象派技法的探索与实践。</p> <p class="ql-block">《户外写生》(An Out-of-doors study)(保罗. 埃勒绘画与其妻,Paul Helleu Sketching with His Wife)。自在巴黎求学时期起,萨金特便与18岁的艺术家保罗. 埃勒保持着亲密友谊,终生不断。1889年夏天,埃勒与妻子来到英格兰伍斯特的乡间探访萨金特,萨金特正是在此期间创作了这幅户外肖像画。后来<span style="font-size:18px;">保罗. 埃勒成为印象派肖像画大师,和萨金特一样,获得了</span>法国荣誉勋章。</p> <p class="ql-block">画面捕捉了埃勒将画笔落在画布上的那一瞬间,是萨金特对挚友艺术的致敬。此作中,萨金特借鉴了他曾在吉维尼与莫奈一同写生时学到的户外绘画技巧。</p> <p class="ql-block">尽管人物肖像经过细致观察与刻画,但萨金特使用了富有特色的尖锐笔触,将高草绘成充满活力的图案。画面采用高视角,独木舟的强烈对角线构图带来了动感与现代感。</p> <p class="ql-block">1877年春天,萨金特的父亲在写给美国亲戚的信中提到,他的儿子刚完成了“第一幅认真完成的大型作品,非常值得称赞,也非常有前途。” 他解释说,这幅肖像“是为‘沙龙’而作”,即巴黎享有盛誉的国家年度艺术展览。这幅为家族朋友沃茨绘制的肖像画《弗朗西丝. 沃茨肖像》( Portrait of Frances Sherborne Ridley Watts),是萨金特作为画家的首次公开亮相。</p> <p class="ql-block">一位法国评论家称其为“对一位年轻小姐的迷人描绘”。</p> <p class="ql-block">在萨金特的《巴黎乞讨少女》(A Parisian Beggar Girl)中,一位年轻女子头部和上半身裹着白色披巾,右臂叉腰,左手伸出乞讨。她身穿白色连衣裙,腰间缠着一条黑色流苏围巾,在身前打结,脚边还堆积着更多白色布料。这幅几乎单色的画作中,唯有她左臂上的一抹红色,以及深金色头发中隐约的粉色调点缀了些许色彩。这位女子斜倚在一堵白墙上,神态随意,全无卑微恳求之意。<span style="font-size:18px;">画面左上角略微可见</span>一扇高处的百叶窗。</p> <p class="ql-block">1879至1880年冬季,萨金特在西班牙南部和摩洛哥度过了数月富有成果的时光。这幅画是在那段旅游时期或他返回巴黎后不久绘制的,他将此画赠给芬兰画家埃德尔费尔特(Albert Gustaf Edelfelt),画布上有萨金特题写的赠语。</p> <p class="ql-block">《巴黎乞讨少女》是萨金特用来探索微妙光影与色调过渡的一次尝试。灵动的笔触凸显出少女优雅的身姿与服饰,布料的轻盈透明也被巧妙表现。她面部的神情被头巾投下的阴影遮蔽,更添几分神秘感。而她那带有“东方”意味的服装,与具有不屈意味的姿势之间的反差,也令人玩味。</p> <p class="ql-block">《巴黎乞讨少女》最初于1906年展出,当时标题为《西班牙乞讨少女》。</p> <p class="ql-block">《保罗·埃斯屈迪耶夫人(路易丝·勒费弗尔)》[Madame Paul Escudier (Louise Lefevre)]。勒费弗尔是埃斯屈迪耶(Paul Escudier)的妻子,后者后来成为法国的重要政治人物。这幅画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1882年的</span>肖像画,充满非凡的亲密感与随意性,其特点在于温馨的室内环境、对华美织物的细致描绘,以及透过轻纱窗帘洒下的逆光效果。萨金特在构图上精心布局,采用了他在卡罗吕斯-杜兰(Carolus-Duran)画室中学到的色调绘画技法,并应用了委拉斯开兹(Velázquez)笔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10年,在这幅肖像问世多年后,法国诗人、美学家蒙特斯基乌(Robert de Montesquiou)在看到了这幅画,并为其写下了一首诗。尽管他曾是萨金特作品的尖锐批评者,但他还是不由自主地赞赏了这幅早期肖像画,说这是“在萨金特还有才华的时候”所创作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画于1890年的《乡村孩童》。第一眼似有雷诺阿的神彩,萨金特在巴黎除了受到比美国更好的艺术教育,还接触到了一线的现代艺术,尤其是印象主义艺术。*</p> <p class="ql-block">1908年的《羊绒披肩》(Cashmere),描绘的是萨金特的外甥女雷娜·奥蒙德(Reine Ormond),她身披一条异国风情的羊绒披肩,以七种不同的姿态出现。雷娜当时大约11岁。这幅画是萨金特在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区度假时创作的。虽然风格大不相同,但画中对同一人的系列动作的瞬间描绘,让人联想到马塞尔. 杜尚1912年的作品《下楼的裸女》,萨金特领时代之先。*</p> <p class="ql-block">1879–1880年的风景写生,《阳光下的摩尔建筑》(Moorish Buildings in Sunlight)。</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879–1880年的风景写生,</span>《庭院,摩洛哥得土安》(Courtyard, Tétouan, Morocco)。</p> <p class="ql-block">1879至1880年间,萨金特在西班牙南部和摩洛哥旅行时,研究了当地的伊斯兰民间建筑。他在写生中常记录传统摩尔式装饰元素,包括马蹄形拱门、阿拉伯式缠枝纹、彩砖和其他细节。他对阳光与阴影在白色墙体上的变化尤为着迷,并尝试使用不同的表面清漆来加强阳光照射下建筑所呈现的温暖色调。</p> <p class="ql-block">《阿尔罕布拉宫,桃金娘庭院(爱兰树庭)》[Alhambra, Patio de los Arrayanes (Court of the Myrtles)]。1879年,萨金特参观了西班牙阿尔罕布拉宫殿与堡垒,进行了建筑写生。萨金特并未精细刻画建筑的具体细节,而是着重探索阳光与阴影在拱廊上的变化,以及光线在倒影水池上的反射效果,这些都通过大笔触的颜料和可见的笔触来生动呈现,展现了他逐渐成熟的户外写生技巧。</p> <p class="ql-block">《在卢森堡公园》(In the Luxembourg Gardens)。一对优雅的情侣漫步在刚刚改造完成的卢森堡公园中,这幅画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1879年的布面油画,</span>礼赞了“闲逛者”,在城市中游走的闲适绅士,他成为都市生活的新象征。</p> <p class="ql-block">在这幅印象派画家常选的题材中,萨金特关注的是黄昏转瞬即逝的氛围:从洒满景致的柔和光线,到池塘中落日的倒影,再到男子香烟的微弱光辉。</p> <p class="ql-block">《帕西德卢管弦乐团在冬季马戏团圆形剧场的排练》(Rehearsal of the Pasdeloup Orchestra at the Cirque d Hiver),约1879年。</p> <p class="ql-block">为了描绘这幅展现城市休闲生活的场景,萨金特采用了印象派的创作手法,选用高视角构图,并使用了大胆的裁切。</p> <p class="ql-block">前景中奇特的小丑不仅营造出尺度感,也暗示了这一剧场的多种用途。</p> <p class="ql-block">艺术的核心在于创造与表达,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艺术正是通过其丰富的想象力,为科学的突破提供了灵感。看到了萨金特,看到了今日世界的差异。</p><p class="ql-block">注:* 为网络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