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避暑9-锦屏山游览20250727

问路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27日,我们一行六人,再约上住附近民宿来避暑的武汉南昌八人,包了一辆大巴,前往锦屏山风景区。每人十元,包送包接。</p> <p class="ql-block">锦屏山五彩池,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锦屏山脚下,是属于甸溪河湿地公园一部分的人工景点。</p><p class="ql-block">五彩池由多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池子组成,呈梯田状水景。这里水质清澈,在阳光照耀下,因池底矿物质及藻类等因素,池水会呈现出五彩斑斓的色彩。周边绿植环绕,与五彩池水相互映衬,池中布以刻有“踏石生财”等字样的圆石,远处的龙华宝塔与之遥相呼应,构成一幅天然画卷。</p> <p class="ql-block">锦屏山脚下的五彩池,与锦屏山顶的弥勒大佛,相隔很近,甚至同用一片停车场。但是五彩池是甸溪湖景区一部分,所以不少游人没有一次游玩二个景点。今天我们一行人中,有些是来“补课”的。</p> <p class="ql-block">锦屏山风景区,是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城北10公里处的国家4A级景区,以佛教文化和自然风光闻名。</p><p class="ql-block">这里“市名弥勒、寺名弥勒、佛名弥勒、山似弥勒”,有千年古刹弥勒寺。寺内供奉着多尊弥勒佛相。主佛为高19.99米的弥勒大佛,是景区的标志性景观。景区植被茂密,空气清新,山岭连绵起伏,景观以奇特的高原中山林地自然风光为主体,以观赏花卉、林木、万亩茶园、民族风情文化为辅衬。</p> <p class="ql-block">弥勒大佛以唐朝布袋和尚为原型塑造,笑容满面,象征慈悲与希望。其端坐姿态和慈祥表情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笑佛,<span style="font-size:18px;">1999年建成时由南怀瑾题词,寓意“笑对人生”,</span>吸引了大量信徒和游客前来参拜。</p><p class="ql-block">大佛所在的锦屏山被视为“弥勒佛山”,与弥勒寺共同构成滇东南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其实,弥勒县/市的称谓,起初与弥勒佛并无关联。</p><p class="ql-block">弥勒的建置沿革‌: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有建制记载,因唐宋时期彝族“弥勒部”得名。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设州,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县,2013年撤县设市。‌‌</p><p class="ql-block">历史上,先有弥勒的部族名,后由此产生弥勒的地名,再有弥勒大佛(1999年)。</p> <p class="ql-block">锦屏山进大门,要登1900多台阶上到山顶,才能与弥勒佛谋一面。我们走捷径坐游览车上山顶,然后步行下山,看看山中景观。</p> <p class="ql-block">在山下五彩池远眺龙华宝塔需仰视,现可俯瞰。远处是弥勒城区。</p> <p class="ql-block">山下看佛手,以为是刻在石壁上,近处看原来是立体的,手背手心都有。</p> <p class="ql-block">教丹丹照张“抱佛脚”照片。</p><p class="ql-block">“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原指,平时不行善事,事到临头才求神拜佛。后引申形容,平时不做准备,事急才仓促应付。</p><p class="ql-block">但是有佛脚可抱,以对应不测风云,也算有侥幸之福。</p><p class="ql-block">此处佛脚,被游人摸得铮亮。不少人认为这是求佛保平安,但更多人心中的“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有备无患”等,已形成一种中国文化心理。</p> <p class="ql-block">来到龙华塔下照张像。</p> <p class="ql-block">直到游览结束,进山大门才清净许多,得以留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