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医情怀

〖杏林杂谈〗常富林

<p class="ql-block">我自幼酷爱中医,从儿时母亲单方验方,跟着爷爷上山采药,邻居中药店爷爷治病抓药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所感染,到十几岁开始跟师学徒,再到乡村医生,部队医院,用一根针,一把草疗疾防病的经历,再到中医药大学深造,毕业后留校工作,从事中医教育和临床己五十余年了。“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医者仁心,治病救人”的中医情怀,我始终无法割舍。</p><p class="ql-block">虽我年己超过了古稀之年,由于我独生女儿在海外工作,不得不去女儿身边养老,但我每年还是念想着回国,用自己的五十多年积累的经验,每年回国为国内患者服务,回国诊疗后,患者的需求,热爰,也深深的感动了我。</p> <p class="ql-block">每年回来,病友总会给我带来惊喜,如前年回来后,许多年轻夫妻,苦于各种原因,结婚多年未孕,去年又正值龙年,希望能通过我给他们用中医调理,怀上龙宝宝,居然有许多年轻父母如愿以偿。这不但是那些年轻父母及其家庭的喜讯,更是对中医神奇疗效的肯定,看到一封封喜讯,年轻夫妇及其家庭成员的喜悦的笑脸,我高兴的心情难以言表。</p><p class="ql-block">今年的惊喜更多。一位四十多岁的女士,结婚多年求子不得,几次试管婴儿都失败了,医生说她成功率只剩1%。去年经我用中药加针灸调理她真的怀上了。我今年回国坐诊第一天,她挺着五个多月的孕肚,带着一家人涌进诊室,手抚着肚子红着眼说:“您看,真成了!”我望着她隆起的小腹,忽然就红了眼眶——七十多岁漂洋过海回来,图的不就是这一刻吗?值了,太值了!</p><p class="ql-block">更让我感动的是,那些从各地赶来的病友:北京的、上海的、广州、深圳的,西安、河南的,甚至有从新疆喀什辗转而来的。他们攥着病历说“就信您这脉”时,我忽然懂了——不是中医没人疼,是太多人等着这口“气”、这缕“药香”啊。这份沉甸甸的需要,让我更觉肩上的担子重:中医的根在民间,责任便在医者的掌心。</p> <p class="ql-block">只要腿还迈得动,这每年一次的回国路,我还会走下去。只是人老了,精力终有尽头,所以我会把一生积累的经验都掏给学生们:脉案怎么记才准,草药配伍怎么能守经达变,针灸时如何“治神”……我相信他们,定会比我看得更准、治得更精,能把这门学问继承创新、发扬光大。毕竟,中医的火,从不是一人燃的,该是一代一代人传下去的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