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刘晓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为当地学生寄笔记本30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拿出几万、几十万为兵团奉献的。绝大多数69届知青经济收入都是普普通通,但是他们对北大荒同样是一片深情。没有能力做大事,那就做小事,只要能够帮助第二故乡,就尽自己的能力努力去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刘晓迪,原1师某团北京69届知青,在兵团时曾经当过小学老师。他因表现优异,3次被推荐上大学,可是领导都以学校离不开为由,剥夺了他回北京上大学的机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北大荒10年后,刘晓迪回到北京。没有任何门路的他被分到了一个街道小工厂。他通过了成人自学考试,可是在拿到毕业证的那天工厂倒闭了,他不得不干起了个体户,开了一个烟酒小卖部。虽然辛苦劳累,可是也仅是温饱而已。没有正式单位,就没有享受到分福利房子的待遇,很长一段时间内,一家三口人挤在一间小平房里。即使是这样,刘晓迪也一直信守着离开边疆时对学生们许下的诺言,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在帮助连队的孩子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是什么样的诺言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刘晓迪在踏上南下列车之时,面对哭红了眼睛的孩子们承诺,老师回北京了,以后你们有什么事就和老师说,老师一定会给你们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孩子们的要求出乎刘晓迪的意外。他们希望老师给他们买带有“北京”字样的笔记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小学校4个老师,其余3个都陆续上大学走了,只留下年纪最小、学历最低的刘晓迪。8年如一日,他全部心血都用在了学生身上。孩子们舍不得刘老师,当然,刘晓迪更是舍不得孩子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孩子们知道尊敬的老师不会再回来教他们读书,不会再给他们讲北京的天安门、故宫、颐和园了,也不会在每次探家回来给他们带北京的大白兔奶糖了。为了能和老师永远不分开,在“高人”的指点下,他们提出了这个要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刘晓迪一口答应下来。他承诺,会在每年9月,也就是新学期开学前,让孩子们用上北京的笔记本,直到他们小学毕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听到老师的承诺后,孩子们齐刷刷地伸出了手,展开的手心里是揉皱了的毛票和有汗水的硬币。他们的家长不想给老师添负担,让老师买笔记本已经是不忍心了,怎么还能不付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刘晓迪最后一次行使了老师的威严。他高声斥责:把钱拿回去,谁不听话就不给谁买笔记本。而且将来到北京老师就不接待,就不带他去天安门参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天真的孩子们最后一次听从老师的教诲,把钱收了回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此以后,每一年的2月和8月中旬,刘晓迪就会买一批笔记本寄回小学校。而几十本笔记本也是不小的开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要占去刘晓迪收入的四分之一,可他却从不犹豫。</span></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50uw8th" target="_blank">明在武:我当上了中学教师</a></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年的学生陆续小学毕业了,升入了中学,可刘晓迪继续做着这件事。他从最初对自己教过的学生的关爱,扩展成对第二故乡的孩子们的热爱,对第二故乡的教育的关注。新入学的孩子刘晓迪不认识,可是他依然寄回去带有北京字样的笔记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记不清一共寄了多少本,也没有算计过花了多少钱,好似一笔“糊涂账”,但是刘晓迪对北大荒的深情却是十分清楚明白的,对当地孩子的关爱是确实真真切切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值得刘晓迪欣慰的是,那些接受笔记本的孩子,用优异的学习成绩回报了刘晓迪。他们把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好消息报告给敬爱的刘老师。他们说是老师的培育让他们走进了大学,是有着“北京”两字的笔记本给他们信心和鞭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还有没有能考上大学的,或是其他原因没有上大学的,他们也感激刘老师对他们的关怀,也会常常给刘老师来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无论是上了大学还是没有上大学的,他们都在这一天做了同样的事。2013年夏天,60岁的刘晓迪回北大荒,当年的学生们从各地赶来,他们也都是人到中年了。除了热泪长流外,几乎是所有的学生都把当年老师寄来的笔记本拿出来。他们都把这些笔记本当成了人生最珍贵的记忆,虽然已经用过了,颜色已经泛黄,可是大家小心翼翼地拿出来,并伴着擦不净的泪水。他们都表示这老师从北京寄来的笔记本,是他们一生的珍宝,是他们前进的旗帜。他们希望老师能够在这些笔记本上签字,然后每个人都怀抱着笔记本,和老师合影留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终于给每个人的笔记本都签上了字。当所有人都环绕着刘晓迪站好,当欢乐化作了相机和闪光灯的语言,当省报年轻摄影记者的手激动得无法按下快门,刘晓迪开心地笑了。他不再为当年没有上大学而怨,不再记恨连队的头头们,是当年的头头们专门“修了”一条崎岖不平的小道,逼迫自己去奔向美好的未来,而眼前的这些孩子,就是自己人生的美好和成</span>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北大荒的经历浓缩成两个字:值得!他感到是北大荒督促自己,让自己成为照亮别人的那支蜡烛,从而成为最好的、最幸福的自己。</span></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2yboq1sa" target="_blank">勤得利学校</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