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华浓深--大唐生活美学展(一)(上海奉贤博物馆)

彩虹之上

<p class="ql-block">  唐,这个中国历史中最能引人遐想的历史片段之一,无论我们从哪个角度进入,都会有陌生的新鲜感。今天跟随奉贤博物馆的脚步--“露华浓深”,从生活角度去看看长安,感受大唐。</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首先安排了盛世芳华篇。说服饰妆容,就不得不提大唐女子。唐代女子生活在强健、豪迈的胡风文化氛围中。唐朝女性在家庭生活中拥有一定的法定继承权,女性可以单独为户主,具有独立的经济地位,还可以为女官。这种社会地位的强势,使唐代女性身体丰满,性格也变得“妒悍”。说实话,在封建社会历朝历代中,我对唐朝的好感,一半来自于此。她们非常自信!</p> <p class="ql-block">  一进博物馆就看到了这唐鎏金刻花摩羯纹银钗,既大又薄,这怎么戴?好看吗?直到看到展板上的这幅画才明白,原来要把它插满头的。嗯~好看!大气!张扬!</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还展出了唐代女子化妆用品系列套装:化妆粉盒、铜镜、簪子、骨梳。</p> <p class="ql-block">  那时她们还流行佩戴臂钏,敦煌壁画中多见此类装饰。史载杨贵妃曾获赠高丽进贡的“金粟装臂环”,引发外交争端;安史之乱时叛军甚至砍下妇女手臂抢夺臂钏,侧面印证其珍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唐•鎏金三钴杵纹银臂钏•法门寺博物馆藏</span></p> <p class="ql-block">  这件臂钏1987年出土于法门寺地宫,共六枚(四枚无面、两枚带面),是唐代密宗供奉六臂如意轮观音的法器。“三钴杵”为密教金刚杵的变体,象征斩断烦恼、护持佛法,纹饰中的蔓草与鱼子纹衬托其神圣性。采用钣金焊接技法,两块银环严丝合缝无焊痕,体现唐代顶尖金银工艺。地宫《物帐碑》称其为“随求”(密宗术语),证实其为皇家宗教仪轨用具。我说呢,看着实物,又比划了下自己的胳膊,当时就嘀咕唐朝人都这么胖的吗?原来不是普通首饰。</p> <p class="ql-block">  西安灞桥出土的唐代金树,由主干、花朵和枝叶组成。树上的花朵原嵌有绿松石,金树绿花、劲枝柔藤、分外华丽,有厚重严谨之感。在树的主干、根部及叶片上有小孔,系穿铆钉之用,这件金树应为某件器物上的装饰品。</p> <p class="ql-block">  唐代女子化妆流程一般是这样:先薄施铅粉,然后抹胭脂、画黛眉、涂口脂、贴花钿、描斜红、点面靥。我们今天的化妆则在上粉之前先用化妆水、润肤液、隔离霜,这样妆容才扒的牢,不脱妆,然后才是和她们差不多的流程。</p> <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她们画的丰富多彩的黛眉眉形,从初期的细长“蛾眉”,到中期的宽阔“桂叶眉”,再到晚唐的怪诞“八字眉”,每一种眉形都反映着不同时期的时尚潮流。</p> <p class="ql-block">  还有唇脂的运用在唐代也极为讲究,她们通过不同的唇形和色彩来展现个性与身份。从小巧圆润的“樱桃小口”,到夸张艳丽的“血晕妆”,唇色或朱红,或绛紫,每一抹色彩都诉说着大唐女子对美的独特理解与追求。</p> <p class="ql-block">  “对镜贴黄花”原来贴的就是这个花呀!不看实物还真搞不清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唐·鸟语花香仕女图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span></p> <p class="ql-block">  看展板,唐代女子对服饰的色彩运用是极为大胆,红、绿、紫等鲜艳色彩相互碰撞,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其纹样更是艳丽繁复。有些纹样,直到现在,一些时尚品牌还在竞相模仿。</p> <p class="ql-block"> 元稹在《梦游春七十韵》中描绘“丛梳百叶髻,金蹙重台履。纰软钿头裙,玲珑合欢袴”,可见当时服饰在材质与装饰上的考究。丝绸的柔软、织锦的华贵,搭配金银线刺绣、珠玉点缀,每一件服饰都宛如艺术品,彰显着大唐盛世的富足与奢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唐·黄地团窠对鸟纹锦 甘肃省博物馆藏</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唐•涡云纹刺绣饰件•甘肃省博物馆藏</span></p> <p class="ql-block">  唐代女子半臂衫(无袖短衣)与联珠团窠猪头纹锦缘马面饰,融合波斯萨珊王朝的联珠纹样。此类纹饰常见于中亚粟特地区,后成为长安贵族时尚标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唐·半臂 甘肃省博物馆藏</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唐·猪头纹马面锦 甘肃省博物馆藏</span></p> <p class="ql-block">  唐代女子服饰以高腰襦裙最为经典,那高耸至胸际的裙腰,搭配短襦,巧妙地拉长了身形比例,尽显女子婀娜身姿。裙裾如瀑,行走间摇曳生姿,恰如杜牧在《咏袜》中所写“五陵年少轻薄客,蛮锦花多春袖窄”,襦裙的精致剪裁与艳丽纹饰,将唐代女子的柔美与灵动展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而袒领服饰的出现,更是打破传统礼教束缚,展现出唐代女子的开放与自信。半露的酥胸,搭配若隐若现的披帛,既有“慢束罗裙半露胸”的性感妩媚,又不失“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的优雅含蓄,将唐代女子的风情万种诠释得恰到好处。</p> <p class="ql-block">  发式就更不用说了,相信展板和陶俑只展现了很少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唐代男子服饰同样彰显着盛世气象。“乌纱幞头圆领袍,革带皂靴显英豪。”普通男子多着圆领袍衫,搭配幞头,简洁大方又不失庄重。官员的袍服则根据品级不同,绣有不同的图案纹饰,色彩也有严格规定。</p> <p class="ql-block">  文人雅士偏爱宽袍大袖的襦衫,手持折扇,风度翩翩,尽显儒雅气质。他们的服饰多以素色为主,追求自然质朴之美,与大唐繁荣的文化氛围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  唐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开放包容的朝代之一,与周边国家和民族的交流频繁,服饰文化也深受影响。胡服的窄袖紧身、翻领皮靴等元素,被巧妙地融入到唐代服饰之中,形成了独特的混搭风格。女子着胡服骑马狩猎,男子穿胡靴征战四方,这种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丰富了唐代服饰的款式。</p> <p class="ql-block">  玉梁金筐宝钿真珠装蹀躞带,这条蹀躞带名字超长,我们仔细品品。首先,看这图,能明白蹀躞带的用处,就是能挂东西的腰带,兼具实用性和等级象征功能。</p> <p class="ql-block">  “玉梁”:指玉带表框皆以青白玉制作,玉表框在唐代文献中称为"玉梁";“金筐”:其意思大致相当于“金框”​,是指细金丝盘成的、围绕在宝石饰件周围的外框;“宝钿”:是指用宝石雕琢成小片花饰,利用黏合剂,镶嵌到器物的表面上 ;“真珠装”:真通“珍”,即珍珠装,珠装​,是指把小珠子直接粘缀在器物表面上作为装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唐•玉梁金筐宝钿真珠装蹀躞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span></p> <p class="ql-block">  该玉带玉质温润莹秀,制作考究,"金筐宝钿真珠装"豪华富丽,工艺精湛。而“金筐宝钿真珠装”的名称 ,也不是瞎叫的,它来自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重要文物 -- 装舍利的宝函。法门寺的石刻衣物账碑上,有提到八重舍利宝函中,“第二重珷玞石函一枚金筐宝钿真珠装,第三重真金函一枚金筐宝钿真珠装”。对照实物与衣物账,金筐宝钿真珠装的意义和名称也就不言而喻了。</p> <p class="ql-block">网图</p> <p class="ql-block">网图</p> <p class="ql-block">  唐代还严格规定带銙材质与官职对应:</p><p class="ql-block"> 三品以上‌:玉带(如九环或十三环玉带)。‌‌</p><p class="ql-block">‌ 四至五品‌:金带。‌‌</p><p class="ql-block">‌ 六至七品‌:银带。‌‌</p><p class="ql-block"> 带銙数量与装饰复杂度直接反映佩戴者的身份地位。‌‌</p> <p class="ql-block">  唐代服饰妆容,融合多元文化,展现出一种包容、开放、自信的大唐气象。即便千年已过,那份独特的美依然闪耀着迷人的光芒,让人为之倾倒、为之沉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