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岳恒俊广宁<div><br><h1>2025年5月22日,与北京战友和来自广西、云南的对越还击战烈属代表会合于北京燕山峻岭之上,同游慕田峪长城。蜿蜒的长城阶梯与烽火台上,游人如织,欢声笑语,而我们这个曾经历血与火考验的老兵和烈属组成的小群体却是笑中有泪,情感特殊。</h1><h1><br></h1><h1>手抚斑驳的烽火台青砖,恍惚间能听到古战场上望不尽的箭垛间传来刀枪碰撞的厮杀声与46年前南疆战场的隆隆炮声混杂在一起,时远时近,这种幻听幻觉恐怕只有从硝烟中走过来的军人才能理解吧。</h1></div></h1> <h5><b>老兵与烈亲相聚长城脚下</b></h5><div><br></div><h1>这次“南疆烈属看北京”活动,是原北京社区建设志愿者7位召集人共同出资组织的。七君子虽来自各行业,但都是陈松老兵所著军事纪实录《败仗中的真英雄》一书的真诚读者。</h1><div><br><h1>此次与烈属们相聚于长城上下,机会难得,经历珍贵,更有意外收获的是在陈松大哥引领下,探访了著名军旅画家马光剑老师与长城相望的乡墅画室。此行京城,主题更加丰富多彩,收获满满。</h1></div> <h1><p><b>多年前马光剑老师在油画《信念》创作中</b></p><div><br></div>马光剑老师担任过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巴蜀画派促进会副会长等职务。他的油画作品《信念》荣获全国美术展大奖,在主题性绘画艺术领域影响巨大。该作品以 10 年南疆作战为底色,汇聚无数英勇军人形象。画家借被弹片撕碎的戎装、纱布缠裹的双眼和渗血的绷带,传递出那代军人对使命的执着、对家国的担当,让观者触摸到热血与信念。<br><br>油画作品《信念》是马光剑老师上前线体验生活且经多年反复构思修改,艰苦磨砺,终于完成的一代军人形象代表作。这幅令人震撼的画作《信念》!一经展现,便影响深远,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中国美协副主席李少言先生誉其为有里程碑意义的现代军事题材绘画作品,被称为‘最牛的中国军人’。<br></h1> <h5><b>油画《信念》作者 马光剑</b></h5><div><br></div><h1>《信念》作品为军旅画廊座上宾,我的对越还击战文章未打招呼多处引用《信念》作品,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见到谦谦君子马老师及师母,几多敬意,几多歉意。</h1> <h5><b>“順缘居”—马光剑老师北京画室</b></h5><div><br></div><h1>进入马老师府上,但见沿外墙栽种的各种时蔬青苗茁壮,忽想起陶公“采菊东篱下”之意境,顿生宁静自由田园生活之感,古来大作家多在此环境中创作出传世作品。无拘无束走进马府,左画室,右客厅,皆为斗室,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小屋丹青染九州、斗室座上客天下。</h1> <h1><p><b>《信念》作者马光剑老师与本文作者</b></p><div><br></div>客室迎面墙上悬挂着《信念》油画,仿佛镇宅之宝。<br><br>一幅优秀作品,具备了独特创意和非凡感受。对越还击战中,军人无畏精神与献身精神,感染、激发、催促有时代感作者捧出自己的时代感受与作品。<br><br>没有英雄情怀,哪来英雄形象。油画《信念》是马老师感知的英雄形象,是他心目中的英雄形象,也是世人心目中的英雄形象。获奖、收藏不重要,重要的是《信念》作品在华夏英雄空间有一尊之位,被仰望,放之四海。<br></h1> <h1><p><b>陈松老兵与马光剑老师</b></p><div><br></div><p></p><p>马老师待客用茶来自朋友自种自制,气味别具一格,产量极为有限,不亚于大红袍。品茗谈墨话信念,斗室洋溢军旅情。</p><div><br><p>我真正关注油画《信念》是在老兵陈松所著《败仗中的真英雄》一书封底,仿佛是该书的底座,仿佛全书又是该画的诠释。</p><div><br><p>然而,《信念》的曲谱并未就此终结。</p></div></div></h1> <h1>老兵陈松为那场南疆战争中失散山野,遗骨未归的332位中国军人和308位民兵勇士的荣誉与尊严,迎着污言秽语的浊浪和麻木不仁的世态炎凉,以敢于亮剑、刺刀见红的军人气概和“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大义,披荆斩棘挖掘整理出军事纪实录《败仗中的真英雄》。<br><br>《败仗中的真英雄》是作者用心血和英雄忠骸在国人心中筑起的一座精神丰碑,继而龙州烈士英名墙和那坡民兵英名墙两座英雄墙先后耸立在西南边陲,巍峨仰望,英雄永垂不朽!</h1> <h1><p><b>陈松老兵与马光剑老师</b></p><div><br></div>“军魂剑”是老兵陈松笔名,以剑明志,其犀利笔锋如军魂剑一样锋芒,劈开了冰封历史,让世人在喧嚣中沉静下来遥望南疆,穿过岁月的风云, 看到了真实的战场,看到了硝烟热血涂抹的英雄面庞,无数读者向那些战火中陨灭的生命及他们的亲人,奉出最真挚的敬意。<div><br></div><div>于是,又一幅再现战场军人形象的力作在马光剑老师画笔下诞生,成为军事纪实录《败仗中的真英雄》一书定制封面。<br><br>惨烈搏杀的战场,一位解放军战士,身负重伤,神志却如钢铁般坚毅,他被敌人包围,可眼神里没有丝毫退缩与畏惧。紧握手榴弹的那只手,是战斗姿态;而伸向祖国方向的手,是心的指引。年轻稚嫩的脸庞,虽满是烟尘与伤痛,却凝结着比钢铁还坚硬的信念 ——向前、向前!坚决回归祖国。<br></div></h1> <h1><p><b>《信念—归》作者 马光剑</b></p><div><br></div>这是属于他的战斗,更是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哪怕身处绝境,祖国的方向,就是他生命归处和灵魂港湾。那伸出去的手,像一座灯塔,在战火中,点亮信念之光,告诉所有人,祖国、家乡是他永远的向往,哪怕付出生命,也要朝着她的方向奔赴、回归。<div><br></div><div>这份信念与意志,镌刻在山岳,成为不朽勋章,闪耀在历史长河里,让后来者懂得,祖国、家园重千钧,是绝境中最强大的力量源泉。<br><br>谈笑间,马老又一次为来客斟茶,独有的茶息轻飘,千丝万缕联络着主宾。<br><br>这幅为《败仗中的真英雄》特作的封面画,马老师命名为《信念-归》,而封底画是《信念》,两幅画,兄弟篇,是中国军人用鲜血和生命为祖国、为亲人、为和平高高擎举的信念。一部被信念包裹的真英雄军事纪实录,感动了万千读者, 人们拭去眼角的泪痕,认识了英雄的悲怆。<br></div></h1> <h5><b>莫言题写“菊乐山坊”—马光剑老师成都画室</b></h5> <h1></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为了让这本军事纪实录更快、更好、更有力的展示于读者面前,四川出版集团老总张京为军事纪实录的编辑印制给予了全力支持和帮助。</span></h1><h1><br>古语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品茶清谈中得知马光剑、张京、陈松兄弟三人父辈皆为抗日烽火中冀鲁豫老区的战友,祖籍皆为中原古战场--岳飞故乡人。</h1><div><br>中原腹地,黄沙荡荡、黄水涛涛,白骨累累,自古硝烟连绵,古今战场出就多少为民、为民族而战的英雄、将军。作为中原这块热土后人,血性深深根植于心房,秉持正义、勇敢为人,是三兄弟做人执念。<br></div> <h1><p><b>陈松著《败仗中的真英雄》一书封面与封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兄弟同在川蜀军营中扛过枪,共同的信念让他们的手挽在一起,为真英雄做事。三位老兵情怀令人敬佩,作品令人敬仰。</p><p class="ql-block">往事依稀,46年前那场战争,除了参战老兵心中还刻印着血色弹痕外,留在今天记忆中的东西不多了,但我相信优秀的东西历经时间洗礼,会露出底色,愈发光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信念》《败仗中的真英雄》两个军旅作品已成为中华民族前行路上猎猎战旗阵中的两面战旗,人们谈及岁月静好,便自然联想到有人负重前行,从关注演艺明星转换为关注战争、和平与军人,为民族前行积蓄后发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松老兵特将錾刻着“军魂剑”字样的一柄龙泉战剑赠与马老师,横卧于《信念》油画之下,衬托着当代铁血军人,传承着中华尚武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信念》油画作者马光剑落款处,与“军魂剑”相距不足三尺,可谓人剑不离,剑人合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后,利剑伴随画笔,笔锋将如剑锋,刻画出军人高大形象和内心崇高境界。</p></h1> <h1><p><b>英雄 剑</b></p><div><br></div>什么是军魂?参战老兵理解是军人的精神与意志,是军人为和平英勇战斗,敢于献身的信念。<br><br>军魂与剑,无形与有形,代表了信念与军人,军魂剑是敢为和平流血牺牲军人的化身。<br><br>临别,马老师允诺为来者油画肖像,身为对越还击战幸存者再获幸运,不敢万古流芳,但我相信在来访者们面庞上,作者能看到蕴藏于参战老兵白发、皱纹中的中国军人《信念》。</h1> <h5><b>《信念》 剑 老兵</b></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