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过山西郇瑕吗?(读:xúnxiá)

水哥

<p class="ql-block">沿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自永济北上,路过吴王古渡,黄河边所立的碑文(如图)着实自觉是个文盲。</p><p class="ql-block">查证后了解部分郇瑕(读:xúnxiá)两字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原来,郇瑕(xúnxiá)是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汉语词汇,既指古代地名,也涉及复姓及其他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一、地理与历史</p><p class="ql-block">郇瑕泛指今山西省临猗县一带的晋国故地,具体由“郇”和“瑕”两处组成:郇位于解池(今运城盐湖)西北,瑕位于解池南侧。两地因面积广阔,晋国迁都时仅选择其部分区域作为都城。 </p><p class="ql-block">临猗县于1954年由临晋、猗氏两县合并而成,古称“郇阳”,是西周郇国所在地,后被晋国吞并,为晋文化的重要发源地。</p><p class="ql-block">西周时期,周文王庶子受封于郇,建立郇国,后为晋所灭。 《左传·成公六年》记载,晋景公迁都时,诸大夫提议迁至郇瑕之地,因其土地肥沃且邻近盐池(解池),但最终因韩献子反对未果。 唐代,该地属蒲州(后升为河中府),是河东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杜甫诗中提到的“郇瑕”即指此区域。</p><p class="ql-block">二、文化与历史</p><p class="ql-block">临猗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商先驱猗顿的故乡,他以盐业和畜牧业致富,与陶朱公范蠡齐名,被称为“中华农商始祖”。 鬼谷子也曾隐居临猗云梦山,著《鬼谷子》,其思想影响战国纵横家。</p><p class="ql-block">从秦至汉唐,临猗出过8位宰相,其中秦穆公时期的百里奚,辅佐秦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唐代诗人杜甫曾游历郇瑕,并在诗中多次提及此地,如《哭韦大夫之晋》中的“凄怆郇瑕邑”,反映其青年时期的漫游经历。</p><p class="ql-block">“郇瑕”亦为罕见复姓,源自周文王之子封于郇国,其后裔以封地为氏。《姓氏考略》记载,“郇瑕氏”出自《左传》,春秋时期郇、瑕两地均为晋国城邑,封于此地的家族以“郇瑕”为姓。</p><p class="ql-block">杜甫、陆云等诗人常在作品中提及郇瑕,如杜甫《奉酬寇十侍御锡见寄四韵复寄寇》中“往别郇瑕地,于今四十年”,将郇瑕作为追忆往昔的符号。《左传》、《新唐书》等文献也多次记载郇瑕的地理与历史。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进一步考证其具体方位,成为后世研究的重要依据。</p><p class="ql-block">如今,郇瑕作为历史地名,承载着晋历史、文化、盐业经济及唐代诗旅文化的多重记忆。临猗县及运城盐湖周边保留的大量古迹,如蒲州古城遗址、鹳雀楼等,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p><p class="ql-block">综上,郇瑕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一个融合历史、姓氏、文学与商业的复合文化符号,体现了山西地区深厚的文明积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