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昆仑刻石”涉及书法史的一个常识性问题

蔡大礼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谈“昆仑刻石”涉及书法史的一个常识性问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蔡大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  单纯地从书法史的角度来看“昆仑刻石”,最直观、最简明与不可更易的信息就是文字本身,其中涉及书法、书法史一些常识性的问题有必要讨论,对于秦篆(小篆)、斯篆、秦诏版、缪篆、玉箸篆等书风的更易,确实需要进行更精确地辨析与考察,弄清篆书书体演变的历史真实,最终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昆仑山刻石</p> <p class="ql-block">关于“昆仑刻石”书法问题的讨论,此前已有多位专家发表了意见,若干问题已经基本可以理出头绪,比如:一是刻石书体是属于小篆,书写水平一般;二是对用字有统一、不统一两种结论,后文会做具体分析;三是对刻石中皇、陯、五大夫、廿七等有特殊形态的字,引起了更多的关注和讨论。以下先阐述个人主要观点:</p> <p class="ql-block">第一,“昆仑刻石”所用的秦篆其实是“玉箸篆”,并非秦小篆,也不是秦统一后颁布的标准体,通常称“斯篆”;诸多文章称之为“典型的秦篆”,明显是由于缺乏书法史常识,无法对篆书字形字态进行精准辨析的笼统表达;</p> <p class="ql-block">第二,真实的秦小篆、斯篆与后世定义的“玉箸篆”形象区别颇大,存在着明显的时代差;</p> <p class="ql-block">第三,“昆仑刻石”的书法蓝本恰恰是玉箸篆体的《峄山碑》,略具书法史常识者可以轻松判断,所谓称石刻文字“字形统一”的,正是缘于石刻使用的蓝本;而称其“字体不统一”的,是来自具备书法学习训练基础、对石刻文字专业辨析过后得出的结论。</p> <p class="ql-block"><b>一、有关秦篆的书法史常识</b></p> <p class="ql-block">关于小篆,一直是秦地通行的文字,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即以小篆“或加省改”作为文字标准颁行全国,因范本出自李斯等人,故后人也称之为“斯篆”;小篆、斯篆一脉相承,从字形看几无差别,是原始“秦篆”的正解,也是“书同文”之后“小篆”的国标。</p> <p class="ql-block">《琅琊台刻石》残石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另外,根据文字运用的不同场合与需求,官方通过法令归纳公布了八种常用字体,即“秦书八体”,见于许慎《说文解字叙》的记载:“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可见除官方场合使用标准体式的小篆之外,于符节、印章、牌匾、兵器、简牍等都有各不相同的应用书体,如果不同写法混用于小篆文本中,也是“字体不统一”的硬伤。</p> <p class="ql-block"><b>二、《峄山碑》与“玉箸篆”</b></p> <p class="ql-block">《峄山碑》传为秦代李斯所书,然原石早毁于北魏,现存于西安碑林的是宋代徐铉摹本,是依据唐代篆书家李阳冰本的再创作,碑文为玉箸篆,是唐宋人对秦篆的理想化重构。</p> <p class="ql-block">《峄山碑》拓本</p> <p class="ql-block">行文至此,我们有必要把秦篆与玉箸篆作一简单比较,来认识两种字体存在的时代落差:</p> <p class="ql-block">首先说秦篆</p> <p class="ql-block">根据考古实物,秦代唯一可信的原刻石《琅琊台刻石》,参考秦《泰山刻石》拓本,可以清楚地看到秦篆线条并非等线体,而是有起收笔动作;篆字结构有动势,并非字字平正均匀;行笔有粗细变化,具有书写的韵律和古朴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再说玉箸篆</p> <p class="ql-block">以峄山碑为例,强化了篆书线条清、匀、净的笔法特征,起收笔藏锋无痕,均匀若等线体,体现了极端理想化的审美;篆字结构几何化,空间分割完全对称,失去书写感与流动感。因此,《峄山碑》是唐宋人用“玉箸篆”理念重构的秦篆,而非秦代篆书的真实面貌。</p> <p class="ql-block"><b>三、关于玉箸篆的历史定位 </b></p> <p class="ql-block">“玉箸篆”一词首见于唐代韦续《五十六种书》,是唐人对前代篆书所做的风格归类。在篆书主流的秦汉时代,并没有这个提法与代表这种书风的传世作品;反而在篆书式微的唐代,名声显赫的篆书大家李阳冰就是以玉箸篆享誉天下的。</p> <p class="ql-block">李阳冰 篆书 《谦卦碑》(局部)拓本</p> <p class="ql-block">唐宋以降,篆书早已退出日常使用领域,除碑额、志盖、印章外,偶用篆文还经常出现讹误,能够识篆书篆的专家越来越少,故成就了李阳冰及玉箸篆的辉煌时代,唐代吕总《续书评》称李阳冰篆书“若古钗倚物,力有万钧”,正是对“玉箸篆”风格的形象描述;李阳冰曾经自夸道:“斯翁之后,直至小生”,以斯篆书法传承者自居,也恰因为李阳冰自认是秦篆的传承人,故唐宋以后《峄山碑》摹本被奉为“秦篆正宗”,进一步混淆了秦篆与玉箸篆时代差异,固化了大众的错误认识。</p> <p class="ql-block">其实,真正客观本质地评价来自著名书法家沙孟海,他说:</p> <p class="ql-block"><u>开创了唐篆新格,非复秦人面目。</u></p> <p class="ql-block"><b>四、与“昆仑刻石”相关的书法问题</b></p> <p class="ql-block">基于上文的分析,我们不难明了以《峄山碑》玉箸篆摹本为蓝本的昆仑刻石,根本不可能是秦刻,其篆书实为玉箸篆,正是唐宋人对秦篆的审美理解和改造,将之与秦篆混同,实为艺术史传播中的常见误区。</p> <p class="ql-block">类似的古代刻石遗迹还有河北的坛山刻石,传为周穆王所书,“吉日癸巳”四字篆书摩崖,经后人凿下佚失,目前仅存拓本,在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中皆有著录。此拓亦是玉箸篆书就,故赵明诚以其“仍类小篆,……必非穆王之刻石也,殆亦因穆天子传而附会之欤?”(朱剑心《金石学》)</p> <p class="ql-block">坛山刻石 拓本</p> <p class="ql-block">五、结语</p> <p class="ql-block">如果有人问,“昆仑刻石”因选择了玉箸篆、不符合秦篆刻石的法度规制,不被认定为秦刻石的话,那它会不会是唐宋以后的托古之作,个人认为也不存在这种可能,否则那些处心积虑的设计就失去意义了。</p> <p class="ql-block"><u>蔡大礼,1961年生,北京市人,书法篆刻家、策展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现为中国国家画院专职艺术家,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京华印社副社长,北京西城书协副主席。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篆刻艺术展、全国中青年名家百人艺术书法展等国家级大展,多次在全国全军书法篆刻展赛获奖;著有《中国陶瓷印/蔡大礼》《大礼陶印》《周甲汲泉》《篆刻》等专集,参与策划国家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篆刻类重大展览及相关学术活动,并在央视书画频道、全国妇联、中国开放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荣宝斋书法院等机构担负教学工作。</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