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灭与重生——唐山大地震49周年追记(摘要)

天道酬勤zjh

<p class="ql-block">  “抚今思昔,倏忽十年,此间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宣示着如斯真理:中国共产党英明伟大,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人民解放军忠贞可靠,自主命运之人民不可折服。”</p><p class="ql-block"> ——《唐山抗震纪念碑》碑文摘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01、唐山时刻</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7月28日,都是属于唐山的时刻,是这个夏天唐山人跨越阶层和行业而唤起共同记忆的时刻!今年,也不例外。</p><p class="ql-block"> 49年前的今天,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8秒,唐山一带发生了7.8级的强烈地震。这是一场毁灭性的大地震,在它所波及的地区,共有24万余人丧生,财产损失更是一个天文数字。</p><p class="ql-block"> 往事不堪回首!那狮子搏兔般的一击,那恐怖的一瞬间,使百余年间人民辛勤建造起的工业城市,顷刻间变成一片废墟。这是唐山的至暗时刻!</p><p class="ql-block"> 从1976年到2025年这49年的时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转瞬即逝、翻腾跳动的一朵浪花。然而,对于每一个唐山人来说,却是一段漫长的岁月。历史在这里浓缩了,唐山人民在几十年中经历了通常情况下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经历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是天灾,给了唐山人民“7.28大地震”这一沉重的附加品,几乎每一个唐山人都有一段痛苦的回忆,24万人震亡,背后就有24万个悲伤的故事。每一年的“7.28”,都是唐山人的痛苦回忆时刻。</p><p class="ql-block"> 残暴的震魔使唐山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在这49年中,英雄、勤劳的唐山人民,面对灾难勇毅前行,又用自己的双手,重新建造了这里的一切。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迎来了唐山的高光时刻!</p><p class="ql-block"> 唐山时刻,是每一个唐山人的时刻!</p><p class="ql-block"> 每时每刻,我们都铭记那些悲恸与感动、抗争与奋斗,见证诺言的兑现、传奇的诞生!</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回望悲痛,缅怀逝者,致敬重生!</p><p class="ql-block"> 愿逝者安息,生者平安!愿华夏安康!</p> <p class="ql-block"> 02、唐山,为什么是你</p><p class="ql-block"> 唐山,你是一颗璀璨明珠,在渤海湾畔放射着夺目的光彩。可是,大地震为什么会在你身上发生,使你蒙上灰尘,顿失光彩呢?</p><p class="ql-block"> 我们必须从更大的地区背景和更宽的时间尺度上,综观唐山这个地理点的自然变迁,了解它的地质构造运动发展史,包括古构造运动和现代地壳活动。</p><p class="ql-block"> 为此,要先熟悉这样几个名词:“燕辽古陆”“开平原煤盆”“燕山造山运动”等。弄明白了这些名词,也就搞清了大地震为什么会在唐山发生。</p><p class="ql-block"> “燕辽古陆”——</p><p class="ql-block"> 打开欧亚大陆古地理图,人们会发现,在遥远的太古代,冀东一带是漂浮在茫茫古海中的古地块。它是一条长达千余公里的横亘东西的条状古陆,西起内蒙古大青山,经过山西阳高、北京密云和唐山迁西、迁安,一直延伸到辽宁抚顺,即所说的“燕辽古陆”。</p><p class="ql-block"> 距今约17亿——6亿年,地球进入少年时代,即元古代,华北古陆开始下沉,在张家口、沈阳、郑州所挟持的三角形地域形成了一个以蓟县为沉降中心的北东向沉降带,北京、天津等地则被海水淹没了。</p><p class="ql-block"> “开平原煤盆”——</p><p class="ql-block"> 又经几亿年的演进史,进入了古生带,唐山这里上升为比较稳定的陆地。</p><p class="ql-block"> 由于宇宙环境演变的周期性规律,使古时候环境发生周期变迁,这里逐渐形成开平向斜盆地内丰富的煤炭资源。盆地似鞋底型,被称为“开平原煤盆”。</p><p class="ql-block"> “燕山造山运动”——</p><p class="ql-block"> 到了中生代(距今2亿3千万年至7千万年)的末期,由于西太平洋板块相对亚洲大陆板块产生了北北西向的移动,便结束了这个区域稳定的地台局面,进入了活跃的断块运动时期,即“燕山造山运动”。</p><p class="ql-block"> 在太平洋板块俯冲的持续和加强下,北部燕山提升突起,南部渤海下沉。由于地壳上升和剥蚀作用,便渐渐构成了今天冀东一带地貌景观的基本轮廓。</p><p class="ql-block"> 大约6千万年前,地球进入新生代。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印度洋板块由西南向东北方向的推挤,使唐山一带成为掀斜断块盆地一角的嵌形地带。这样,就为唐山地震的孕育、发展,造成了特定的应力场条件。</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唐山大地震发生的地质构造原因。</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03、在唐山地震现场的反思</p><p class="ql-block"> 1975年的辽宁海城地震,取得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预测强烈地震的伟大胜利。然而,唐山地震却使我们从巅峰跌入低谷。</p><p class="ql-block"> 唐山地震后,广大地震工作者背负着用24万人的生命铸就的“精神十字架”,化重负为思考,化枷锁为睿智,从现场起步,对唐山大地震展开了全面考察和总结。</p><p class="ql-block"> 梅世蓉,研究员,1974年起任国家地震总局分析预报室副主任、主任,将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中国的地震预报事业。关于唐山地震预报失败的原因,她在《中国地震预报概论》一书中作了如下概括:“唐山地震未能做出短临预报,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对地震规律的认识还很差。”</p><p class="ql-block"> 陈非比,曾任地震出版社总编、编审,唐山大地震时在河北省地震局工作。她在其所著《悲壮的历程——唐山地震30年写给云年》一书中认为,唐山地震预报失败的原因有以下3点:</p><p class="ql-block"> 对地震背景和强度估计过低;</p><p class="ql-block"> 在发震地点方面判断失误;</p><p class="ql-block"> 在发震时间上,中期预报与短期预报脱节,使临震预报失去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唐山地震发生前,冀东包括两个省辖区:唐山地区和唐山市。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唐山市作为近期可能发生强烈地震的地点,并未能明确地标出。唐山市的地震基本烈度被定为6度,这在当时是抗震设计中无须设防的烈度(实际上唐山极震区小山——复兴路一带的地震烈度是11度)。</p><p class="ql-block"> 然而,在当时的地震预报水平下,谁又能把地震预报的地点精确到一个城市,特别是一个位居首都附近的工业发达的城市呢?即便是49年后的今天,恐怕也是很难做到的。</p><p class="ql-block"> 从政治上考虑,北京是首都,是全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京津唐地区城市密集,人口众多,经济、科学、文化发达。如果此处发生强烈地震,那将是非同小可的事情。因此,预报的难度也很大。</p><p class="ql-block"> 唐山的“小参数”,让地震工作者真正看到了地震预报的艰难,痛切地认识到我们对地震发生的规律的认识还相当幼稚。面对失败,他们沉重但不气馁;面对挫折,他们清醒且更坚定,为最终突破地震预报这个世界性科学难题而不懈努力!令人欣喜的是,今天我们已经看到了这道曙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04、无声的昭示</p><p class="ql-block"> “告慰震亡亲人,旌表献身英烈,鼓舞当代人民,教育后世子孙。”</p><p class="ql-block"> ——《唐山抗震纪念碑》碑文摘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中央矗立着庄严的唐山抗震纪念碑。唐山市民常来这里追念亲人,寄托哀思;国内外游人来唐山,也到这里感受伟大的唐山抗震精神,摄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唐山抗震纪念碑是为了纪念不幸遇难者和牺牲烈士,纪念抗震救灾、重建唐山所取得的辉煌业绩和人民解放军及全国人民的巨大支援而修建的。</p><p class="ql-block"> 1985年底,唐山震后重建即将完成,市政府决定动工兴建唐山抗震纪念碑。当年6月15日动工,次年7月建成。</p><p class="ql-block"> 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位于新华道、文化路交汇西南处。高耸的抗震纪念碑位于广场东部中央,西部是唐山抗震纪念馆。碑前有广场,与纪念碑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 纪念碑碑体为现浇钢混结构,外贴花岗岩,下面中间悬挂着“唐山抗震纪念碑”字样的不锈钢匾额,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题写。</p><p class="ql-block"> 碑底座呈方形,四周有石围栏。自地面至碑基,四周台阶踏步为4段,每段7阶,共28阶,寓意着“唐山大地震发生于7月28日”。</p><p class="ql-block"> 纪念碑由主碑和副碑组成。</p><p class="ql-block"> 主碑突出表现抗震救灾英雄事迹。碑座高3米,碑身高30米,由4个独立梯形柱组成,既象征着地震造成建筑物开裂,又象征着新建筑物纷纷拔地而起。</p><p class="ql-block"> 碑身上部犹如伸向天际的4只巨手,既象征着唐山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新唐山建设成就和人定胜天精神,又象征着四面八方的支援。</p><p class="ql-block"> 碑身下部嵌有反映抗震救灾场面的浮雕。由4组共8块浮雕组成方形,分“地震灾害”“抗震救灾”“恢复生产”“建设新唐山”4个部分。主题深沉凝重、浓缩历史,是一部生动形象、深沉厚重的教科书。</p><p class="ql-block"> 前面的副碑,碑身长4.3米,高1.6米,用花岗岩石块以分享形式砌成外围。这个造型表现了唐山地震等历史事件,记载了唐山地震灾情和抗震斗争业绩。</p><p class="ql-block"> 广场西侧,建立了一座两层楼的地震资料陈列馆,展出关于唐山地震灾害和抗震救灾的一些史料。</p><p class="ql-block"> 耸立在市中心广场的高耸入云的抗震纪念碑,体现了构成唐山抗震和恢复重建这十年历史的精髓和真谛。作为一种象征,它既体现着唐山人民对各族同胞手足之情的感激,也在昭示后代,他们的先辈是在一座废墟上重新建设了这座城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05、习近平:唐山抗震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p><p class="ql-block"> 2016年7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40周年之际,来到唐山,就实施“十三五”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进行调研考察。</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一到唐山,就前往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向唐山大地震罹难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捐躯的英雄敬献花篮,并向纪念碑三鞠躬。</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说:这次来唐山,主要是看一看这座英雄的城市,看一看这里英雄的人民。</p><p class="ql-block"> 他强调,40年前的大地震,虽然摧毁了一个城市,但没有摧毁唐山人民和全国军民的坚强意志。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广大军民的支援帮助下,唐山人民以顽强拼搏精神投入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在中华民族奋斗史上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p><p class="ql-block"> 他指出,在同地震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唐山人民铸就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向前的抗震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我们今天要继续弘扬抗震精神,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动力。</p><p class="ql-block"> 在此6年前,即2010年7月17日——18日,习近平在唐山考察工作时,对唐山提出了“三个努力建成”的目标,即努力建成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窗口城市、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首都经济圈重要支点。唐山上下,始终坚持以“三个努力建成”领航定向,牢记总书记嘱托,推进英雄城市再出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