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斯与《戏台》 还有湖州那段缘

西部牛仔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7年没见,他还是那么“轴”。1998年,陈佩斯和朱时茂在出演《王爷与邮差》后正式退出春晚,距今已27年了。</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为他的忠实观众,那些年每年春晚都盼着看他演的小品。他的作品以夸张的表演和市井幽默,展现了小人物的执着。其中《吃面条》、《主角与配角》等小品至今令人印象深刻。</span></p> <p class="ql-block">△剧照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来也巧,在浙江湖州,有位叫大阿宝的市民,因为和陈佩斯长得相像,成了当地街坊小有名气的“民间明星”。只是大阿宝脑子有点小问题,平时不太擅长与人交流。二十多年前,陈佩斯听说这事儿,特意抽时间到湖州探访。知道大阿宝的情况后,他没去打扰,只是在远处静静看了看那位和自己“撞脸”的普通人,还笑着对同行的人说“原来我在湖州还有个‘分斯’”。临走时还嘱咐湖州朋友多照顾,这份毫无架子的随和,让本就喜欢他的湖州人更添好感,总觉得这位艺术家离自己格外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近,71岁的陈佩斯带着他导演并主演的电影《戏台》又杀回来了。首映上的他,一头白发,身形清瘦,可那双眼睛里的劲儿,还是和当年一样。为了这部《戏台》,为了这位对艺术执着了一辈子的“陈老爷子”,我久违地走进了影院。</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陈佩斯的这部作品,依旧是戏如其人,藏着他刻在骨子里的倔强。故事的内核,其实就像他多年来的坚持,“我要守住我的东西,我的创作,我的信仰”。剧中那句“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随便改”,说出来时掷地有声,仿佛就是他自己的心声。了解他过往的人都知道,从当年为了作品尊严退出春晚,到后来沉下心做话剧,哪怕一度生活拮据,他从没松过这份执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部改编自同名话剧的电影,是一部讽刺喜剧,完全靠剧情讲故事,靠反差推进笑料,和他的小品风格截然不同。没有夸张的肢体包袱,全靠剧情的张力和反差制造笑料,是部扎扎实实的讽刺喜剧。我看的那场在小影厅,坐满了三分之二的观众,多是中老年,他们是来看心中的陈佩斯的。他的作品有力量,能让人回味,甚至震撼。他称得上是喜剧艺术家,作品也经得起时间考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戏台》看似喜剧,实则却是悲剧,将现实与荒诞融合得恰到好处。影片把民国的动荡浓缩在戏台一日里,戏班主(陈佩斯演)为了生存步步妥协,老规矩被碾碎在乱世里,每句台词背后都有着说不出的无奈。陈佩斯和黄渤、姜武等演员的表演张弛有度,让荒诞与现实撞出沉甸甸的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散场时,身后的一老人念叨:“还是陈佩斯的东西有看头。”是啊,27年过去,他或许添了白发、瘦了身形,但那份对艺术的“轴”,那份能让作品经住时间打磨的劲儿,一点没变。这样的艺术家,值得我们一次次走进影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