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甪直古镇,位于苏州吴中区甪直镇晓市路,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人文景观星罗棋布,素有“五湖(澄湖、万千湖、金鸡湖、独墅湖、阳澄湖)之汀”“六泽(吴淞江、清水江、东塘江、南塘江、界浦江、大直江)之冲”之称,以“五多”(水多、桥多、巷多、古宅多、名人多)而著称。始建于春秋时期,古名“甫里”。</p> <p class="ql-block"> 费孝通题写“神州水乡第一镇”。费孝通(1910——2005),吴江人,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原全国政协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 甪直古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太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江南六大古镇之一,荣获“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环境优美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中国民族建设优秀魅力名镇”等荣誉称号,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费孝通盛赞甪直古镇为“神州水乡第一镇”。</p> <p class="ql-block"> 镇西头的牌坊矗立在公路之上,名曰“甪直古镇”,有联曰:</p><p class="ql-block"> 正面:甪直古镇</p><p class="ql-block"> 古镇远扬名为存罗汉楊家塑</p><p class="ql-block"> 唐诗晚开照来拜江湖甫里祠</p><p class="ql-block"> 背面:水乡泽国</p><p class="ql-block"> 长桥短桥楊柳人看旗出酒市</p><p class="ql-block"> 前浦后浦荷花鸥送船归钓家</p> <p class="ql-block"> 甪(lu音)直古镇因镇东有直港通向六处,水流走向酷似“甪”字,又相传秦代有神兽“甪端”落住于此,故清代改称“甫里”为“甪直”。甪直的“甪”字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甪直水路结构的直观再现,古镇里有三横三竖、六条笔直走向的河流,而流经镇北的吴淞江正好像头上的一撇,如果从空中鸟瞰,整个古镇就像一个“甪”字,因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来自当地流行的传说,早在秦代,一种名为甪端的动物来到了甪直镇郊的澄湖上空,它见这里湖水清澈、水波浩渺、丛泽流芳、奇丽秀绝、灵气郁盘,无长江之激浪,少太湖之广寒,特别是当地人热情、淳朴、善良、厚道、勤劳,让它驻足不前,便主动留下来保佑这方水土。因此甪直有史以来,一直没有战乱毁损,没有旱涝灾害,岁岁风调雨顺,年年五谷丰登,神秘的甪端,从此就被甪直人民当成了自己家乡的守护神。</p> <p class="ql-block"> 甪直古镇的古桥群最早拥有72座,现存41座宋、元、明、清古桥(包括宋代的丰桥与环玉桥组成的“双桥奇观”以及三元桥、万安桥“三步跨两桥”的独特奇观),有些是上世纪重修的,河道密度居江南古镇前列,被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中国古代桥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古镇主要景点:保圣寺、叶圣陶纪念馆、万盛米行、沈宅、萧宅(萧芳芳演艺馆)、王韬纪念馆、甪直水乡农具博物馆,联票52元(含6个景点,叶馆免费)。</p> <p class="ql-block"> 甪端,其形象融合犀角、狮身、龙背、熊爪、鱼鳞、牛尾等特征,形如狻Suan猊ni,独角立于头顶中央,可日行一万八千里,通晓四方语言。传说秦始皇曾将异兽杂交所得独角兽命名为甪端,后因不忍园官受罚而逃至澄湖,被民间奉为护佑平安的瑞兽。位于甪端广场正中的甪端雕塑高6米,由花岗岩石围绕而成,这是甪直古镇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 永宁桥,花岗岩石砌梁二平桥。</p> <p class="ql-block"> 香花桥,单孔桥,建于乾隆年前。</p> <p class="ql-block"> 古镇街道,沿河并行为街,河西、河北为上塘街,河南、河东为下塘街,多为商用房和居住房,两旁商铺林立,粉墙黛瓦。街面宽度约2——5米,里弄(巷)深浅不一,街巷都以石板、条石铺成,流水通畅,雨停路干。</p> <p class="ql-block"> 保圣寺门口的井亭,内有水井,可能因井而设亭。</p> <p class="ql-block"> 保圣寺:原名保圣教寺,为江南名刹cha,建于梁代天监二年(公元503年),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积淀了丰厚的遗存。寺内现存建筑有二山门、天王殿和古物馆等,有六朝造像石、唐代石经幢、北宋幡杆夹石、明代建筑的天王殿、清代铸铁大钟,唐代塑圣楊惠之创作的罗汉塑像为镇寺之宝,堪称国宝,泥塑罗汉筋骨逼真,郭沫若称其“筋骨见胸,逼真如生”,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门前左右侧立有旗杆石和石经幢。</p> <p class="ql-block"> 幡杆夹石,俗称旗杆石,武康石质,宋代遗物,十分罕见。夹石高2.81米,厚0.37米,宽0.64米,顶部刻复莲纹,上下设穿孔,作固定旗杆用。旧时夹石之间高竖10余米幡杆,悬挂旌旗、灯笼,迎风招展,彻夜通明。每逢庙会,乡民云集,寺内晨钟暮鼓,烛明香绕,寺外艺人献艺,商贩叫卖,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 经幢是唐代创始的一种佛教石刻。保圣寺经幢建于唐(854年),后经历代修缮,现存部分为宋代风格。经幢以青石雕凿,共分为17层,分基座、幢身和幢顶三部分,幢身刻有经文及佛教浮雕图案,工艺精湛,体现了唐宋时期江南地区佛教艺术的独特风格。经幢造型庄重,保存完好,是研究古代佛教文化、建筑与雕刻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古文馆与罗汉圣迹馆: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建筑。1928年,原罗汉殿塌圮Pi,残存罗汉岌岌可危,蔡元培、马叙伦、顾颉刚、叶楚怆等多方呼吁和筹措资金,并请范文照设计建造了古物馆,江小鹣、滑田友先生修复了残存的九尊罗汉与塑壁。殿内幸存罗汉塑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塑壁呈海水涌出的岩岛状,怪石嶙峋,滚涌云翻,诸罗汉错落有致,穿插其间,或端坐于洞窟内,或怡然于山岩边,或谈笑于海岸,一个个俯仰呼应、动静交融、形神兼备,犹如一幅以山水为背景的立体人物画卷。泥塑人物的形、神、貌、意达到惊人的统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精湛的雕塑技艺。(可惜室内不准拍照)</p><p class="ql-block"> 录古文馆柱联如下,经问询记实系元代赵孟頫所撰。</p><p class="ql-block"> 梵宫敕建梁朝甫里禅林第一</p><p class="ql-block"> 罗汉溯源惠之江南佛像无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清代冶铸大铁钟,重约3000斤。</p> <p class="ql-block"> 柱础</p> <p class="ql-block"> 唐代八角形柱础</p> <p class="ql-block"> 宋代覆盆式柱础</p> <p class="ql-block"> 保圣寺西院,有碑廊、唐代诗人陆龟蒙墓及现代教育家叶圣陶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叶圣陶纪念馆由赵朴初题写馆名。</p> <p class="ql-block"> 叶圣陶(1894——1988),吴县人,1917——1921年曾在甪直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现改名为苏州叶圣陶实验小学)任教,叶老称甪直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五四”时期,是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之一,解放后是新中国教材建设的奠基人,先后曾担任国家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中央文史馆馆长、民进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社会活动家。</p> <p class="ql-block"> 叶圣陶纪念馆展示了现代教育家叶老在甪直执教期间的改革实践和文学创作。</p> <p class="ql-block"> 原国务院副总理李瑞环题字:“叶圣陶纪念馆”,可见规格之高。</p> <p class="ql-block"> 叶圣陶纪念馆大厅匾额“一代师表”由社会活动家、原中国书协副主席、佛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先生题写。</p><p class="ql-block"> 叶圣陶纪念馆展陈专题有:一、在第二故乡甪直;二、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三、基础教育的耕耘者;四、多彩的文学创作生涯(著述丰厚:小说127篇,散文1096篇,诗词645首,童话41篇,论文214篇,序跋244篇,戏剧4部,书信136封,已结集数达131本);五、献身于出版事业;六、坚强的爱国民主战士;七、杰出的社会活动家</p> <p class="ql-block"> 叶圣陶自勉联</p> <p class="ql-block"> 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冲题词:行为人师,德为楷模。</p><p class="ql-block"> 教育家、法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雷洁琼(女)题词: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p><p class="ql-block"> 哲学家、史学家、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胡绳题词:圣陶先生是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p><p class="ql-block"> 诗人、作家、编辑家、原全国作家协会书记、原全国政协常委臧克家评价:先生为人淳朴敦厚,蔼蔼长者之风,平生交游,不计年龄,襟怀豁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女子楼(叶圣陶塑像后),南北四开间,两层楼房,1919年7月,叶夫人胡墨林应聘执教于此。史上第一本童话故事集《稻草人》中的一些故事,叶老在此写出。</p> <p class="ql-block"> 四面厅,外形方亭,圆柱矮墙,四面环通,亭内门墙间隔,形成一座小厅,这是当年“五高”的博览室。</p> <p class="ql-block"> 鸳鸯厅,外看一屋一脊,沿墙脊呈正态分布弧形,内侧分成南北二厅:南厅的梁、柱、椽子均为方木;北厅为圆木结构,故名“鸳鸯厅”。北厅是当年叶圣陶等五位教师的集体宿舍,南厅为办公室,声援“五四”运动的罢课宣言在这里起草。</p> <p class="ql-block"> 白莲寺旧址:白莲寺,梁代始建,曾为唐代诗人陆龟蒙别业。宋熙宁六年(1073)重建,后毁,现仅存大殿遗址,殿基面阔,进深3米间,平面呈方形。宋代的16只青石柱础仍伫立原处,这些雕刻着“铺地莲花”“宝装莲花”的柱础,隐约可现当年大殿的旧制和白莲寺的规模,实为罕见的宋代建筑石雕中的艺术精品。</p> <p class="ql-block"> 陆龟蒙墓园:陆龟蒙(?——881),吴县人,字鲁望,号天随子、甫里先生、江湖散人、晚唐著名的田园诗人、文学家、农学家,与皮日休(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并称“皮陆”,曾任苏州、湖州刺史幕僚,后不忍官场弊政隐居甫里(今甪直),赋诗论撰,研究农具,尤喜喂鸭。墓园占地700平方米,坐北朝南,立碑两块,墓前池水一泓,相传为昔日陆先生斗鸭之处,旁有旧物鸭槽两只。后人为表达纪念之情,挖地凿石,筑“斗鸭”池、建“清风”亭、架“小虹”桥,亭名取陆先生“一生清贫,两袖清风”之志。这一墓、一池、一亭、双桥,在一枝千年银杏树的映衬下,更显古朴庄穆。肃仰之情,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斗鸭槽,相传为鲁望先生喂鸭遗物,系长方形石槽,因年代久远,裂痕苔斑布满石槽,颇觉古意盎然。</p> <p class="ql-block"> 沈宅一一沈柏寒旧居,清代江南豪宅代表,建筑风格体现“步步高升”寓意。</p> <p class="ql-block"> 游览中,时逢大雨。</p> <p class="ql-block"> 万安桥,俗名矮凳桥,花岗岩石砌梁二平桥,建于乾隆以前,与三元桥构成了典型的“三步两桥”。</p> <p class="ql-block"> 水乡摇橹船穿行水巷,欣赏两岸浣衣、喝茶的市井风情。</p> <p class="ql-block"> 万盛米行:叶圣陶名篇《多收了三五斗》原型地。去晚了正上铺门板打烊,没进去,遗憾。</p> <p class="ql-block"> 甪直古镇有许多民俗文化活动,如庙会、灯会、民族服饰、桥文化……</p> <p class="ql-block"> 甪直古今涌现出众多杰出人物,涵盖文学、教育、医学、实业、电影等多个领域,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底蕴。现从千名人物表中选录如下:① 张镇,东晋,将军;② 楊惠之,唐代雕塑家,被誉为“塑圣”“罗没雕塑第一人”;③ 陆龟蒙,晚唐文学家、思想家、诗人,鲁迅誉为“泥塘里的光彩”。④ 马友直,南宋,甪直首位进士;⑤ 陆德原,元代,创办甫里书院;⑥ 许自昌,明代文学家、藏书家;⑦ 陈世贤,明代商人,捐建5座石桥;⑧ 严子镕,晚清民国实业家,被誉为“甪直小张謇”;⑨ 王韬,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首倡“振兴中国”;⑩ 叶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副国级;① 金家凤,中共早期57名党员之一;② 沈达人,现代,曾任江苏省委书记;③ 殷季达,现代医学家;④ 戴振铎,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⑤ 萧芳芳,香港影星,柏林电影节影后。</p> <p class="ql-block"> 天近擦墨,时有阵雨,就此返程,未游到的景点留给下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