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300个博物馆之64—广都博物馆(四川成都)

和光同尘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时间</b>:2024年8月14日</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地点</b>:成都市双流区牧马山台地中段</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简介</b>:广都博物馆,即成都市双流区博物馆,相当于一个县级博物馆。双流,古称都广,与成都、新都并称古蜀三都。博物馆建于牧马山麓,东邻王家堰旧石器时代遗址,西为蚕丛祠遗址和九倒拐汉代遗存,南邻天保大道,北靠空港花田。广都博物馆成立于2022年,并于2024年1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馆藏文物3000余件,虽然并不丰富,但可窥见广都地区10万年的人类活动史,4500年文化史,2300年建县史。</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印象</b></p><p class="ql-block">广都博物馆高台之上的建筑风格,使人印象深刻。远远望去,起伏的山峦地势之上,整片建筑群被一个巨大的夯台托起,呈现出大气磅礴的汉唐风格,极具仪式感与庄重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序厅“都广之野”</b></p><p class="ql-block">作为整个展览的开篇,为观众营造出一种对广都历史的宏观认知和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一展厅“平原晨曦”</b></p><p class="ql-block">证实了早在距今约1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双流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再现了先民在田野上劳作的场景,展示了双流王家堰遗地的考古发现的手斧、石刀等文物。</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石制品(旧石器时代)</b></p><p class="ql-block">出土于王家堰遗址。石制品看似只是几块不起眼的小石块,但是却揭开了双流历史的第一篇章。早在十万年前,双流的先民便开始使用打制石器,他们裁石为器,狩猎采集,迅速开枝散叶,生息繁衍于这片青翠遍野的沃土,文明的曙光,开始照亮远古人类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二展厅“广都樊乡”</b></p><p class="ql-block">以古蜀时期广都地区昌盛的种植农业文化为基础,结合该时期出土的陶器以及青铜器,展示了古蜀时期双流发现的文化遗址,如兽足铜鼎、石棺墓碑、五代后蜀石刻买地券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碳化植物种子(商周)</b></p><p class="ql-block">这是来自商周的种子,隐藏着商周时期双流人的食谱。《山海经》记载:“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这些珍贵的碳化植物种子,是商周时期双流地区农业的缩影,证实了四千多年前先民已经开始种植、食用与储存稻谷。稳定而充沛的食物来源,支撑起了庞大的人口,双流成为远古先民生息繁衍的区域,农业的迅速发展为文明兴盛打下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三展厅“蜀郡名县”</b></p><p class="ql-block">主要展陈了秦汉魏晋南北朝出土的文物,见证了秦汉时期广都物产丰饶、道路畅达、文化繁荣的景象,展台上摆放着一组色彩斑斓的陶俑雕塑群像,背景墙上展示着古代建筑图案与文字说明。</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陶高柄豆</b></p><p class="ql-block">这件高柄豆,由圈足、豆柄、豆盘组成。其柱状形的豆柄为三星堆文化时期典型特征,伴随了人类社会那段“席地而坐”的古蜀历史。高柄豆上部呈盘状,用以盛物下端的柄拉长,避免人们弯下腰去取食物。古蜀人将盛满食物的高柄豆拎来拎去,四川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基因源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东汉舞蹈灰陶俑</b></p><p class="ql-block">汉代是中国古代舞蹈的繁荣时期,繁荣的城市经济,与手工艺的蓬勃发展,也使广都人民开始用陶塑艺术记录文化氛围。这件东汉舞蹈灰陶俑,刻画细腻,似与戚夫人翘袖折腰之舞相似。一颦一笑,一舞一袖带着我们去感受那个光耀千古,赫赫武功,文治亦足的大汉盛世荣光。</p> <p class="ql-block">母子俑</p> <p class="ql-block">形象奇特怪异的陶俑,</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脚鼓俑(后蜀)</b></p><p class="ql-block">鼓是礼乐文明的物质承载者,贯穿从聚落、邦国到国家的演化过程,在中国礼制文明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这件五代十国的脚鼓俑造型非常奇特,一只脚支撑着整个鼓,具体的用途还未知晓。</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四展厅“川中水埠”</b></p><p class="ql-block">展示蜀锦如何名扬天下,“蜀学”如何兴盛一时,以及广都井盐、冶铁与铸铜技艺、车马出行等,全面展示了广都在隋唐五代两宋时期的繁荣盛景与“儒学”的传扬。</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联珠对龙纹绫</b></p><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双流都是川中蜀锦的主要产地。尤其到了唐代,蜀锦的织造技艺达到鼎盛。这件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联珠对龙纹绫”纹样以双层联珠作团窼窼内是中国特色的对龙主题,展示了千年前的蜀锦织造技艺。背后“双流县,景云元年折调紬绫一匹”的记载更是唐代双流地区织锦业兴盛发达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五展厅“天府重镇”</b></p><p class="ql-block">全面展示了元、明、清三朝双流的经济与思想变化,包括纺织机、宋三彩、宋代四般闲事等文物,记录了国学大儒刘沅创立槐轩学派等文化事件。</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买地券石碑</b></p><p class="ql-block">出土于双流黄甲场镇,是古代墓葬中“房产证”一般的存在。记录着墓主人的相关信息与土地概况。买地券不仅反映了宋代时期双流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而且从碑文“双流县宜城乡,宜城山福地”可见如今的牧马山在宋代有“宜城山”之美名,现在的黄水黄甲在宋代亦属于宜城乡。</p> <p class="ql-block">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而交子采用的纸张正是广都的楮纸,就是用苟树(也叫楮树、楮桃)皮为主要原料制作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刘咸荥书法轴</b></p><p class="ql-block">成都著名的“五老七贤”是清末民初蜀中儒学的代表他们继承了中国文化传统,兼备与时俱进的新学功夫双流人刘咸荥则是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代表之一他精通经史,尤长诗词书画字体更是遒劲飘逸,有黄庭坚书法的意趣从刘咸荥的书法作品中我们得以窥见晚清民国时期巴蜀文人诗歌创作的内容和特色更可以感受到“蜀学”在国内产生深远影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