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河路留下的记忆》

风之一(何彬)

<p class="ql-block">顺河路</p> <p class="ql-block">郑州商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p> <p class="ql-block">黄委会黄河服务中心房地产管理处</p> <p class="ql-block">黄河中心医院</p> <p class="ql-block">紫荆山公园南门</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打开地图,你会发现,现在的顺河路西起人民路,东到玉凤路,横跨紫荆山路,城东路,东明路,未来路,全长仅3.1公里。虽然两头都是断头路,长度不再增加,但这条路却承载着中国,河南,以及郑州人治理黄河的大多数责任。这条路上不仅是黄委会的主要集聚地,包括黄委会水利科学研究院,黄委会家属院,黄河中心医院,河南黄河水利局信息中心。还有提升郑州休闲与文化的黄河大象陶瓷博物馆,紫荆山公园和升达艺术馆等等。而紧邻紫金山路口还有河南名吃方中山胡辣汤。可以说,不长不宽的顺河路绝对是郑州市金水区的主要打卡地。</p><p class="ql-block"> 据说这条小路,因紧邻北面的金水河,都是东西走向,原来到东明路就没有了,后来才延伸到玉凤路。金水河过了东明路北上,小路到头因而得名顺河路。</p><p class="ql-block"> 顺河路上的故事很多,很多,对于我也有不可忘记的过去。</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91年我从郑州轴承厂辞职下海,到一家私营企业打工一年多又第二次辞职,93年在顺河路黄委会家属区,用一个月400元租了一间十平方左右的门面房,开了一家小书屋。为此,让我真实体会了所谓下海创业是多么的不容易和艰辛。不说碰的头破血流,但确实见证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必然经历的历史变迁。</p><p class="ql-block"> 书屋在顺河路与顺河北街交叉口东北角,顺河路路北。现在那一排二十多间组成的临时平房早已拆除,已建成河南勤耕体育文化有限公司文化艺术中心和黄委会黄河服务中心房地产管理处。当年好像为了迎接下海人员,郑州市很多单位,包括企事业单位,大小集体,农业大队,似乎一夜之间,都在自己单位临街建起了很多简易门面房。黄委会家属区也不例外,此举不仅可以创收,而且好像还体现了所谓的改革开放。可这些建筑大部分都是违法建筑,也为后来拆除遗留了不少很难解决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为了本文,昨天我特意乘地铁到紫荆山站,徒步从紫荆山路到城东路走了一趟,返回时还顺便游览了一下紫荆山公园。</p><p class="ql-block"> 如今,原来双向两车道的顺河路,已改成单向三车道,两边加建了绿化带和慢车道,所有路面已硬化,变得干净又漂亮。</p><p class="ql-block"> 原书屋路对面几千多平方米的老家属楼房、修理厂早已不见,变建了郑州商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绿色成荫,成了附近居民的休闲运动地。一时让我感慨颇多,瞬间三十多年前筹办、装修、经营书屋的情景,仿佛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记得为了省钱,书屋装修,办理相关营业手续,购置音像磁带书籍,包括购买材料制作书柜,展示柜和门头招牌,用了不到半月时间,花费一千多,我一人就完成了。为此,没想到自己还有如此不错的动手能力,想起来就会有点自鸣得意,包括今天。但动手能力和经营能力根本不是一回事。动手是执行,是手脑协调,可经营则是技巧和战略管理,是与人沟通和发现赚钱的能力,两者不可相比。我恰恰后者很差,所以书屋经营一年多就转让了。</p><p class="ql-block"> 经营书屋虽然艰难,但开业两三个月后我也发现了一个商机。书屋距顺河路有八、九米,门前有几十平方的场地。93年初夏郑州市夜晚街头开始出现卡拉OK演唱,有人点唱,每首歌收2元。七月份我把自己的录像机,电视机和功放音响搬到书屋,晚上七点开始让路人在门前点歌演唱,一般两三个小时,个别时间会延长一小时,很是热闹。</p><p class="ql-block"> 九十年代正是港台歌星在中国内陆大放光彩的时期,很多流行歌曲,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至今依然喜欢。比如邓丽君,张学友,周华健,谭咏麟,刘德华,齐秦,苏芮,黄安等等。记得当年有两三个年轻人很有唱歌天赋,几乎天天来我的书屋门前演唱,他们相互很有比试的气势。每晚不仅招来了很多附近居民观看欣赏,还为我贡献了不少收入,似乎成了顺河路上的一道风景。但到了秋天演唱和观看的人不仅越来越少,而且还有人举报。加上每天十一二个小时的辛勤劳累,每月才收入几百元,不得已第二年,也就是94年秋天我就转让了书屋。</p><p class="ql-block"> 经营书屋虽然孤独和艰辛,甚至愤怒,但也遇见了不少有趣的人和事。</p><p class="ql-block"> 先说有趣的事。</p><p class="ql-block"> 我的书屋东面是两个二十多岁的女孩合伙经营,售卖女孩喜欢的卡通玩具图片和鲜花假花之类的装饰品。两个女孩,一个在工商银行工作,一个是黄河中心医院的护士。两人上下午轮换照看门面,晚上才会同时在一起。可见当年有多少人渴望下海,即使有那么好的工作,也想抽空经商多赚钱。梦想归梦想,现实归现实,最终,她们应该和我差不多,最后不一定碰的头破血流,肯定不怎么赚钱。但年轻人的闯劲也很令人佩服。因为当年确实有很多老职工,即使单位临近破产,也不愿意离开企业。最后被企业出卖,不得不买断工龄,被迫离开,下海打工。这就是当年疯狂下海和下岗的事实。</p><p class="ql-block"> 事实虽然残酷,但改革开放后九十年代郑州市大举建设城市道路和女性化妆港台化好像却是第一次。这两种互不搭边的事情碰撞在一起,居然能产生令人捧腹的笑话。</p><p class="ql-block"> 事情是这样的,书屋东面的两个女孩,休息日周日白天会有同学朋友拜访她们。94年夏天的一个下午,那个在黄河医院工作的女孩,除了他的男朋友以外,还带来了一对男女朋友。他们没事坐在门口聊天,我没事也坐在门口看书。他们聊天我能听见,聊着聊着,那个男孩埋怨他的女朋友说:“就你那记性,还逞能,哪天自己怎么丢了也不知。”</p><p class="ql-block"> “怎么回事?”黄河医院护士赶忙问。</p><p class="ql-block"> “你问她。”男孩回答。</p><p class="ql-block"> “小丽,到底咋回事啊?你说说。”护士转脸又问女孩。</p><p class="ql-block"> “哎,昨天我去关虎屯附近一家美发店烫发,烫完发走出美发店,没注意居然往北走了。越走越觉得不对劲,快到北三环时看到前方尘土飞扬,不像回家的路,赶忙问一个大妈。谁知,大妈说我走反了。你说可笑不可笑。”说完,他们几人笑了。可她男朋友的一句话,更是让人笑的前仰后翻。男孩说:“你这是去烫发,不到半个小时,出了美发店就走到了北环,如果是修眉毛,一个小时估计你要跑到日本东京了!”</p><p class="ql-block"> 哈哈哈,哈哈哈,几人又大笑了一阵,我也跟着偷笑。当年郑州不仅四桥一路即将通车,花园路北延,北三环立交桥也建设的热火朝天。好像当年是郑州市第一次大规模扩张城市,天天修路,一修居然长达二十多年。不仅令不少人出门一段时间忘了回家的路,而且还留下了“郑州郑州,天天挖沟,一天不挖,不叫郑州”的怨言。但确实反映了改革开放后郑州二十多年的城市变化,越来越漂亮,越来越宜居,越来越让郑州人自豪。</p><p class="ql-block"> 自豪是自豪,笑话归笑话。可我办书屋的时候,也遇见了不少令人气愤,甚至发指的事情。记得书屋营业三四个月的时候,有天进来三个男人,站在书柜前,装模装样似乎准备购书。几分钟后其中一个人举着几本书走到我面前气势汹汹地问道:“你是这个书店的老板吗?”</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坐在书桌前,虽然感觉这三人不像读书人,但也不知道他们是来找茬的,突然被这一问,让我有点紧张,赶紧回答:“是,怎么了?”</p><p class="ql-block"> “你说,怎么回事,这些书从哪里进的,知道吗?这是违法图书。”说完,他拿出河南新闻出版局市场管理处的证件在我面前一晃,然后又说:“听着,因你经营违法书籍,现在我们有权没收这些书籍,等候处理。”没听我解释,随即就给我开了一张暂扣十几本书的收据和二百元罚款单,令我十天内到市场管理处接受处理,否则他们有权吊销我的图书营业执照。</p><p class="ql-block"> 一时让我有点发蒙,赶紧询问:“怎么了,这些书都是从新闻出版局附近的图书市场购进的,怎么了,哪里有问题?”</p><p class="ql-block"> “哪里有问题?你到市场管理处再说。”说完,不再给我解释,他们从书架上拿起十几本书走出书屋,开着一辆皮卡车扬长而去。我站在门口浑身发抖,气的骂道:“他妈的,都是什么人呀,简直是土匪。”可是,骂几句有什么用呢?第二天我还是不得不到市场管理处接受处罚,自然他们也没解释哪本书有问题。为了息事宁人,自认倒霉,我交了二百元罚款把书拿回,算是过了一道难关。为此,直到第二年我把书屋转让,他们再没找事。</p><p class="ql-block"> 现在想想,以上回忆,除了发展太快,更多应该是改革开放必然经历的过程,是国营模式转到私营和市场管理后,人性私心突然无拘无束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公与私斗争的必然结果。当然公私争斗的本质目是平衡,平衡了人民自然就幸福。虽然不可能彻底平衡,但人类天生本身需要从斗争中追寻平衡,这是自然法则。</p><p class="ql-block"> 啰嗦半天,写了几件事,记述顺河路的变迁和发展,不仅是回忆我的一段过去和赞叹郑州市和金水区的发展,也想为后人留下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和文字。希望从人性出发解决问题,发展进步,把郑州建成和谐幸福的城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何彬</p><p class="ql-block"> 2025.7.2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