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一抹红】红色洗礼

吴萌

<p class="ql-block">文/吴萌</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51227044</p><p class="ql-block">图片/吴萌</p><p class="ql-block">每年“七一”单位都会组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赵尚志纪念馆。有时会在那里举办党员入党仪式,有时在那里举办党史知识竞赛,有时是观看建党百年画展,但最难忘的还是2015年7月1日,那不仅是我第一次走进赵尚志纪念馆,更是我要入党宣誓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穿过公园侧门一片高大茂密的树林,走过十几级台阶后一拐弯,赵尚志将军的骑马雕像就撞入眼帘。青铜铸成的战马前蹄腾空,将军身披披风,目光如炬望向前方,连鬃毛的弧度仿佛都透着不屈的锋芒。同事说这尊雕像高四米有余,可在我眼里,那份穿透岁月的凛然正气,比任何标尺都更显巍峨。</p> <p class="ql-block">赵尚志是辽宁省朝阳县人,著名的抗日将领,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他以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创造了东北抗战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在袭击梧桐河伪警察所时遭特务偷袭重伤被俘,宁死不屈壮烈牺牲,年仅34岁。</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的展厅像一条蜿蜒的时光隧道。“忠义之家”展区里,泛黄的家信字迹娟秀,赵尚志母亲在信里叮嘱“莫忘家国恨”;“刚烈少年”部分的玻璃柜里,一方磨得发亮的砚台静静躺着,讲解员说这是将军少年时抄录《满江红》用的;转过拐角,“威震北满”展区的半景画突然亮起——雪地行军的抗联战士睫毛凝着霜,步枪上的刺刀映着冷月,幻影成像技术让冲锋的呐喊仿佛从百年前穿透而来。最让我驻足的是一件打满补丁的军大衣,讲解员说这是将军在零下四十度的林海雪原里穿过的,衣角残留的暗红色污渍,是子弹穿过时留下的血痕。这些展区通过实物、绘画、照片、场景复原及幻影成像、半景画、声光电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再现了赵尚志誓死抗日、威武不屈的光辉形象。</p> <p class="ql-block">八个展厅走下来,已近中午。我们在一楼大厅赵尚志率领东北抗日联军立于山巅的雕像正前方列队,前面是四个党员抻着鲜红的党旗,庄严肃穆。全体党员的白衬衫在穹顶透过来的光线下泛着柔白的光,党员徽章在胸前连成一片小小的星河。我和另外两位新党员站到最前排,等待入党宣誓仪式。</p> <p class="ql-block">领誓人举起右拳时,我的手臂像有自主意识般随之抬起。“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句誓词出口,喉咙突然发紧,有种激情澎湃的感觉。大厅太高了,声音撞在穹顶又折回来,与同事们的声浪交织成共振。我听见自己宣誓的声音高亢中带着一丝颤抖,看着赵尚志雕像的眼神中的坚毅与决绝,突然懂了那些补丁、那些家信、那些雪地足迹的意义——原来信仰从来不是抽象的词语,而是冻僵的手指仍紧扣扳机的执着,是弹尽粮绝时仍高唱《露营之歌》的坦荡。仪式结束转身的瞬间,望见身后百余双眼睛里跳动的星火。</p> <p class="ql-block">走出纪念馆时,太阳火辣辣地照在头顶,回头望,那尊骑马雕像依然巍然矗立,像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p> <p class="ql-block">后来每年“七一”再去,参观展厅、参加党史知识竞赛、观画展,总会在雕像前多站一会儿。那些展品、那些场景或许会渐渐模糊,但2015年7月1日的那个上午,誓词在空旷大厅里回荡的震颤,永远成了我生命里最难忘的神圣时刻——那是一场红色的洗礼,让我明白有些东西,比岁月更长久,比记忆更深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