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钱与权力的游戏中找道德完人注定是一个笑话

三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陈说非语340】</span></p> <p class="ql-block">  最近宗某后子女争产和释某信进笼闹得沸沸扬扬。宗的布鞋破了,释的袈裟脏了,名人的人设崩了。</p><p class="ql-block"> 宗某后是饮料帝国的缔造者,曾被包装为生活简朴,道德高尚的企业家。释某信却被树为少林寺的精神领袖,虔诚的佛教徒。可如今都一地鸡毛,他们的脏甚至超出我们的想象。</p><p class="ql-block"> 我们常常陷入一种天真的幻想——期待那些掌握巨额财富或至高权力的人能够成为道德楷模,以致那些有钱的、有权的总是把自己包装成道德高尚者。</p><p class="ql-block"> 其实,金钱与权力具有天然的腐蚀性,这是人类社会的铁律。宗某后创立娃某哈,在利润最大化的法则下,道德考量往往成为第一个被牺牲的对象。同样,释某信将少林寺商业化运作成功,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其坐在方丈的位置,拥有主宰一切的权力,面对那么多诱惑,所谓的道德修行已然沦陷。</p><p class="ql-block"> 吊诡的是,社会往往主动为这些权贵人物披上道德外衣。我们习惯性地将商业成功等同于人格高尚,将权力地位等同于道德优越。这种"成功即道德"的思维定式,使大众不断制造并崇拜虚假的道德偶像。宗某后曾被称为"民族企业家的典范",释永信被尊为"佛教文化的传播者",这<b>些光环本质上是我们自己投射的幻想</b>。当真相被揭露时,我们才惊觉偶像的泥足,却很少反思这种造神运动本身的荒谬性。</p><p class="ql-block"> 历史不断证明,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巨额的财富同样如此。这不是说富人和权贵必然不道德,而是说在缺乏有效制衡的情况下,人性中的贪婪与自私会被无限放大。从金融大亨到科技巨头,从宗教领袖到政治强人,几乎没有一个群体能够逃脱这一定律。道德在权力与金钱面前往往显得苍白无力,这不是悲观,而是对人性清醒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或许,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期待权贵成为道德楷模,而是建立一套不让任何人能够凌驾于规则之上的制度。同时,我们也应当停止将道德期待投射到那些本质上与道德无关的领域——商业归商业,宗教归宗教,不必也不应被赋予过多的道德要求。</p><p class="ql-block"> 宗某后和释某信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金钱与权力的游戏中寻找道德完人,注定是一个笑话。明白了这个道理,对那些满身光环的人背后藏着一身污垢就不必大惊小怪<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 真正的道德力量往往存在于平凡人的日常坚持中,存在于那些不被聚光灯照射的角落里。一个健康的社会,应当学会在制度而非个人身上寻找道德保障,这才是更为现实也更为可靠的路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虎,看到近期热闹事,随感写几句。2025~7.28于搬砖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