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怀念单位食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来云南玉溪度夏,已经是第三年了。比起其他城市,玉溪市区大街小巷的路面都非常清洁,这与全体环卫工人的辛勤劳动分不开的。在我每天走过的路段上,从清晨六点到夜幕降临路灯亮起,我发现始终是同一个环卫工人在工作,不由得心生疑问:难道他一天要从早到晚工作十几个小时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几天前,出于好奇,我忍不住向一位女环卫工询问她的工作时间和月工资。据她所述(路上来往车声嘈杂,她的方言也让我听不甚清,加上不忍耽误她工作,未能细问),她的工资构成:大约是2400元基本工资加800元某种补贴,另含社保。这样的报酬,在当地还算马马虎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到工作时间,就有点不理想了。据她说每天只能在家六小时左右,包括睡眠,其他时间几乎都在划定的路段不停地挥臂工作。不但要扫树叶和行人丢弃的各种杂物,连路面的积水也要及时扫掉。玉溪的夏天,下雨就像爱抽烟人一样频繁,每天都会来几次的。树叶更是随时会落下的,想随时都保持路面清洁,真有点强人所难。就是这样任劳任怨的坚守,上个月因为检查人员光顾时未见她在岗位,加上路面有几片树叶,还被扣了几百元工资(他们公司有专门负责检查的人员,检查时间不固定)。我知道,这一段路没有公厕,不知道她工作时间是如何保证不离开岗位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不食人间烟火地想:城市的人行道路面,用不着扫得一尘不染,只要做到没有狗的粪便就可以了。有几片落叶,应该还是一种点缀,更显得有一种生活气息和自然景致。至于工作时间,每天八小时就可以了,根本用不着十几个小时不停工作。人生的乐趣和价值,不应该这样无谓地消耗。即使是工作,也应该在快乐中进行。</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玉溪的夏天,几乎天天下雨,不但气温低得像秋天,而且路面一直都是潮湿的。今天时近中午,就在这潮湿的人行道边,看到一个环卫工正坐在路边吃午饭。所谓的午饭,就是上面放一点素菜的凉米饭,估计是早上从家里带出来的,此时应该是没有一点热度的。对一个没有一个强壮的胃的我,如果吃了这冷饭菜,下午就绝对不能干活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到眼前的午饭的场景,我突然想起几十年前的“单位食堂”。假如环卫公司能有一个单位食堂,让这些工人不但能吃到热饭菜,而且还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休息一下,该是多么温馨啊!年轻人也许说我太天真。其实,就在不远的90年代,我知道湖南省某县当时最好的单位,就是环卫公司。不但有食堂,工作时间也是八小时。如今是什么样子,我就不知道了。不过,如今各地的环卫公司都由所谓的外包经营了。所以,福利性的食堂,和八小时工作,谁都知道永远不可能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年轻时,曾经有过好多的工作经历。但是,不论是在什么经济性质的单位,都有一个有专人负责采购和烹饪的、能定时提供热饭热菜和热汤的单位食堂。如今来说,这是非常幸运的事情。现在看来,这是非常人性化和值得怀念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最早享受的单位食堂,是江苏南京的一个国营单位,虽然只有十几个炊事人员,每天中午却能保障有几千人就餐。每天中饭时间,十几个窗口卖饭,从炊事员到司务长全部上岗,一人一个窗口。每个窗口排队几十米长,从单位最高领导到穿工作服的一线工人,大家都规规矩矩地一起排队。虽然有这么多人排队,但是从开始到结束,从来也不会超过半小时,因为炊事员卖饭的速度非常快。从收菜票找零、到打饭菜完成,真是一气呵成,通常不到二十秒时间就完成。我那时年轻,排队时就巴不得立即吃饭。为了不影响整体速度,大家都是一边排队一边看窗口上面的菜单,根据自己喜好,提前选好一个荤菜和二至三个素菜,并把菜票准备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我人生经历中的一个最好的食堂,每天早上六点钟,就开始供应大米稀饭和多种咸菜,还有油条和菜包子。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咸菜一分钱,两根油条一两饭票加七分钱。中午一般都是二十个以上菜品,最贵的肉丸子两角钱,当年因为这个菜有点“奢侈”,一星期只有一两次供应。次一档是各种炒肉丝类,如芹菜炒肉丝青椒肉丝等,都是一角五分钱一份;其他十几个都是蔬菜或者豆制品,从八分五分到三分钱不等,汤是免费的。夸张地说,现在想起那些炒肉丝,还是满口余香。就是在那个年月,这个食堂的饭菜也是非常便宜的。就是这样的伙食,每个月食堂还有结余。每到月底,几千人都会有一餐免费供应菜品。每到五一中秋节和十一这三个节日,还有免费的四菜一汤菜品供应。有时候,会有部分工人因公不能回食堂就餐,食堂就会用卡车装上饭菜,及时送到现场。有时候,常常在中午卖完饭后,突然增加几百人来吃饭。有关领导一句话,只要十几分钟,炊事员们就能重新开始卖饭。那时候工资只有几十元,从来没有见过炊事员们有情绪。最人性化的是晚上加班,只要部门的最基层负责人向司务长打一个招呼,告诉他多少人加班,几点下班就可以了。而且相比白天的饭菜,晚上加班的菜,常常是好吃又便宜的。可见这个食堂管理得有多么好,足见那个年代国营企业管理者的人文情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70年代到新世纪初的三十多年中,我跨越不同的省份城市换工作,工作单位除了国营和集体,还有私人和外资性质的,每个单位却一直都有自办的单位食堂,虽然没有上文中食堂那样的规模,却都办得很温馨。实话实说,早期进入大陆的一些台资企业都有单位食堂,而且都是免费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进入新世纪以后,特别是有了所谓的“劳务工”和“外包”之后,单位食堂就渐渐式微了。现在,据说好像除了政府机关,连一些公立医院,都没有单位食堂了,美其名是为了降低成本。想想看,连一日三餐都不能提供的单位,你哪来的凝聚力?</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想起2004年,我到广东东莞出差,接待我们的公司是一家贸易公司,办公室只有十几个员工。想不到中饭时候,他们竟然都是各显神通搞饭吃。有的吃自己带盒饭,有点吃点心,多数都是去路边店吃简餐。看起来冷冷清清,哪里有一点单位的样子!这样的公司,我觉得一定没有向心力凝聚力。公司老板是香港人,招待我们三个人是一家装饰豪华的饭店,菜品丰盛不用说,饭后又去唱歌,又去喝茶。花费一定不菲。我一边享受他的招待,一边不近人情地想,他如果把这一顿饭的费用,改成他公司员工的伙食费该多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更有甚者,附近有一家几百人的家具厂,也是挂着香港某公司牌子。工厂大门左右有七八家小作坊式小吃店,家具厂工人下班后一身木粉,都聚集在这几家小吃店。先来的工人见到什么,就买什么吃,不一会就把店里饭菜吃光了,后来的少数工人就没有吃的东西了。对少数没有吃饭的工人顾客,小吃店老板因为没有原料储备,立即就打烊锁门,扬长而去了,据说天天都是如此。那几个工人没有东西可吃,只好去小卖店买方便面。那可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啊,我也是从二十岁过来的,知道下班后吃不到中饭的滋味。看着那些又饿又累、满脸倦容一身木粉的年轻人,真是悲从中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种性质的企业不办食堂,可以理解。可是我们有些国企大厂,而且是行业龙头企业,却也不办食堂,就让我难以理解了。2007年,我去辽宁葫芦岛出差。接待单位是一家制造型大国企,有几万工人和各种各样的科室部门几十个。就是这样性质和规模的大厂,竟然也没有单位食堂。中饭时间,某个科室门前来了一辆外送公司破旧的面包车,打开后门,看到饭菜都装在一个个白色泡沫盒里,胡乱地堆放在车厢里,看得我浑身起鸡皮疙瘩,一点食欲都没有。我知道,就餐者中不乏工程师职称者。除此之外,现在很多学校的食堂,虽然还在运转,其实都是所谓的外包的。与以前自营的单位食堂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人是一个会吃、又非常讲究吃的民族,民间也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前三十年在食物不足的情况下,我们能不惜成本办单位食堂,让每一个劳动者都能吃到热饭热菜。为什么在物质极大丰富,甚至食物严重过剩的岁月里,从小微公司到国有万人企业,却都没有了每日必需的热饭热菜?我们丢失的不仅仅是热饭热菜,还有那个单位食堂就餐时的氛围和烟火气。长年累月吃这样的外送饭菜(现在又有了所谓的外卖),胃口肯定不舒服,身体也一定是不会健康的,哪里还有生活质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庆幸,年轻时没有吃过这些外送外包外卖饭菜,当大家都习惯成自然吃这样外卖饭菜时,我已经有条件自己做一日三餐了。也许正是得益于此,虽然年近古稀,却没有这个年龄段人普遍出现的“三高”疾患。我曾经有在小微企业做过管理者的经历,不论工作千头万绪,我都会尽量挤出时间关注食堂的运作。不是我贪吃,而是一个管理者应该有的情怀。真希望那些大大小小的企业所有者,能忍痛拿出九牛一毛的利润,都来办一个“单位食堂”,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写这篇文章时,原来的题目拟叫“呼唤单位食堂”,可是向谁呼唤呢?写着写着,只好把“呼唤单位食堂”改成“怀念单位食堂”了,也只能如此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5年7月27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来玉溪一个多月了,到一个新地方,不容易坐下来,因此一直没有写一点文字,几乎把美篇都忘记了。对不起关注我的美友,罪过罪过。</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玉溪某公交站等车</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