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七月的阳光洒在黑龙江上,我们一行八人从黑河口岸出发,乘船横渡,短短几十分钟便抵达了俄罗斯的布拉戈维申斯克。这座与黑河隔江相望的城市,有着典型的俄式风情与历史厚重感,两天的行程虽短,却足够让人感受到它的优雅与庄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p><p class="ql-block">是俄罗斯阿穆尔州首府,俄罗斯远东第三大城市,黑龙江上中游北岸重镇。</p><p class="ql-block"> 布拉戈维申斯克地处黑龙江左岸、精奇里江右岸两江汇合处,结雅——布列亚平原西南端,与黑龙江省黑河市隔江相望,建有阿穆尔州最大的港口,河运事业发达。布拉戈维申斯克是俄罗斯著名大学城,有高等院校6所,中等学校15所,中学30所。</p><p class="ql-block"> 海兰泡,位于黑龙江左岸、精奇里江右岸两江汇合处,原是中国的一个村庄。</p><p class="ql-block"> 1858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把海兰泡强行霸占,改名布拉戈维申斯克,后来成为阿穆尔省首府,至1900年约有4万人。居住在城内的中国人主要从事商业,其中大商号有近240家,此外还有大量的流动华工——雇工、小商贩和手工业者,在郊区也住着很多农民,中国侨民总计近1.5万人。</p><p class="ql-block"> 1900年6月25日阿穆尔省实行军事动员后,海兰泡不断发生迫害、屠杀华人的暴行,不堪虐待的中国人纷纷逃回江右。因家庭、财产拖累未来得及离开的中国人,全部成为被屠杀的对象。</p><p class="ql-block"> 1900年7月,沙俄悍然出动10多万侵略军以“护路”为名。从五路大举侵入我国东北地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海兰泡惨案”。</p><p class="ql-block"> 7月15日俄轮侵入中国瑷珲江面时,中国瑷珲驻军派船前往阻拦,双方交火,互有轻微死伤。沙俄政府遂以上述事件为借口,策划对海兰泡中国居民进行大屠杀。城内外笼罩着恐怖气氛,迫害华人的事件有增无减。中国居民代表向阿穆尔省军政长官格里布斯基请示,城里的中国人是否需要撤离,他欺骗说,中国人“可以不用担忧地留居原地”。第二天下午,他下令禁止中国人渡江,并扣留了全部渡船,派骑兵冲散了准备渡江的中国人群。</p><p class="ql-block"> 7月16日,格里布斯基命令一个不留地逮捕所有的中国人,疯狂的大搜捕开始了,全副武装的沙俄士兵闯进中国人的住宅和商店,不分男女老幼,一律逮捕押走,“就连怀抱的婴儿也被强拉了出来”。1500多中国人逃到城外躲藏,也被俄兵搜出,许多人被刺刀活活捅死,活着的人“象关进兽栏子一样被赶进警察局”。这一天共搜捕了近3500人,警察局容纳不下,当晚又被押送到精奇里江边的一个锯木场里。</p><p class="ql-block"> 7月17日,海兰泡市警察局把所有关押起来的中国人赶到上布拉戈维申斯克,谎称用船将他们渡过对岸。可是岸边连一条船也没有。到了江边,俄兵便挥动战刀,把所有的中国人“一直赶进水里”。“当妇女们把他们的孩子抛往岸上,乞求至少饶孩子一命时,俄兵却逮住这些婴儿,挑在刺刀上,并将婴儿割成碎片”。一个母亲“把孩子留在岸上,而她自己走进河里”,但走了几步以后,又回来抱住孩子走进水中,最后又不得不上岸“放下她宝贵的孩子”,惨无人道的俄兵便挥刀刺杀了孩子和他的母亲。如此残忍的例子,不胜枚举。一个参与屠杀的人讲述了整个屠杀的过程:</p><p class="ql-block">“到达上布拉戈维申斯克时,东方天空一片赤红,照得黑龙江水宛若血流。…… 手持刺刀的俄军将人群团团围住,…… 把河岸那边空开,不断地压缩包围圈。军官们手挥战刀,疯狂喊叫:‘不听命令者,立即枪毙!’ …… 人群开始象雪崩一样被压落入黑龙江的浊流中去。人群发狂一样喊叫,声震蓝天,有的想拼命拨开人流,钻出罗网;有的践踏着被挤倒的妇女和婴儿,企图逃走。这些人或者被骑兵的马蹄蹶到半空,或者被骑兵的刺刀捅翻在地。随即,俄国兵一齐开枪射击。喊声、哭声、枪声、怒骂声混成一片,凄惨之情无法形容,简直是一幅地狱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海兰泡惨案,铭记历史,勿忘国耻。</p><p class="ql-block">“清扫现场的工作,紧跟在一场血腥的屠杀之后立即开始进行。…… 那堆积如山的‘尸体’,大部分是气息未绝的活人,周身肝脑迸溅,血肉狼藉。…… 不管是死是活,被一股脑儿地投入江流。…… 清扫过后。黑龙江水浮着半死的人们象筏子似的滚滚流去,残留在江岸大片血泊中的只是些散乱丢弃鞋、帽和包袱之类。就是连这些遗物,也都被蹂躏得一无完形。</p><p class="ql-block"> 对岸的中国人也目睹了这一惨剧。瑷珲副都统衙门笔帖式杨继功记述:</p><p class="ql-block">“二十一日(公历7月17日)午前十一钟时,遥望彼岸,俄驱无数华侨圈围江边,喧声震野。细瞥俄兵各持刀斧,东砍西劈,断尸粉骨,音震酸鼻,伤重者毙岸,伤轻者死江,未受伤者皆投水溺亡,骸骨漂溢,蔽满江洋。”</p><p class="ql-block"> 这种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从7月17日一直进行到21日,共夺去了5000多名中国同胞的生命。7月22日,阿穆尔政府宣布,海兰泡中国人被全部“肃清”了。</p> <p class="ql-block"> 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火车站建于1915年,今年已百岁多了。人们还称之为远东火车站,从这里到莫斯科约8000公里,旅途要4至5天。</p> <p class="ql-block"> 与俄罗斯导游合影。</p> <p class="ql-block"> 刚一入境,便能感受到俄罗斯建筑的恢弘与精致。我们参观了一座东正教堂,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白色教堂屋顶装饰着金色的洋葱头圆顶,十字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教堂前的广场上,游人静静驻足,仿佛在与历史对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布拉戈维申斯克东正教堂外的雕塑人物是东正教教父与俄罗斯帝国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这两位历史人物与教堂的建造背景相关,反映了当地历史与宗教的融合。 </p><p class="ql-block"> 东正教教父:象征教堂的宗教渊源,代表当地东正教信仰的传统。</p><p class="ql-block"> 穆拉维约夫:作为俄罗斯帝国时期的东西伯利亚总督,曾在此签订《瑷珲条约》(1858年),该条约涉及中俄边界问题,其雕像与宗教人物并排摆放,体现了宗教与政治在当地的共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旅途中,我们也漫步于城市街头,欣赏那些具有欧洲古典风格的建筑。一座粉红色外墙、绿色瓦片屋顶的建筑尤为引人注目,拱形窗户与白色装饰线条透露出浓厚的俄式浪漫气息。街道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阳光透过枝叶洒在石砖路上,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的惬意。</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布拉戈维申斯克胜利广场始建于苏联时期,为纪念二战胜利及牺牲的10万阿穆尔州军人而建。胜利广场上的纪念碑和雕塑诉说着这座城市在战争与革命中的角色,尤其是那座刻有“Защитникам Отечества”(祖国保卫者)字样的大型纪念碑,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 位于黑河对面的布拉戈维申斯克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凯旋门,它不仅是当地的历史地标,更是中俄友谊的象征。这座凯旋门是为了纪念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1891年的到访而建,虽然在上世纪30年代曾被洪水冲毁,但2005年重建后,它依然屹立不倒。</p><p class="ql-block"> 这座凯旋门正对着中国黑河,是两国人民友好交流的桥梁。站在凯旋门前,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建筑艺术,还能深刻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变迁。对于中国游客来说,这里不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p> <p class="ql-block"> 夜晚的城市也别具魅力。我们站在河边的凉亭中,远眺灯火辉煌的夜景,江水静静流淌,映照着岸边的灯光。那一刻,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这是阿穆尔州政府大楼。</p> <p class="ql-block"> 俄罗斯号称“战斗民族”,有着浓厚的尚武传统,对历史上那些开疆拓土的功勋们和标志性的事件,都会进行纪念。江边矗立着远东征服者——穆拉维约夫的雕像。他是《瑷珲条约》签定者,是中国人民的罪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布拉戈维申斯克列宁广场是这座远东城市的中心广场,在广场中央树立着高大的列宁同志的雕像。他伸出右手指向远端,表示着俄罗斯的伟大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显得非常的大气,这也是布拉戈维申斯克地标性的建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二战时期俄罗斯的军舰。</p> <p class="ql-block"> **军人带狗**在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江边,其核心意义是 **“执行军事任务的传统战斗单元”** :既体现俄将军犬作为战略资产的历史传承,也反映其在现代边境防卫、反恐中的不可替代性;同时,这一场景也可能隐含强化边境管控或应对区域威胁的战术意图。</p> <p class="ql-block"> 参观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风情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这是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最后的晚餐的西餐厅。</p><p class="ql-block"> 两天的俄罗斯旅游行程,很快就结束了。</p><p class="ql-block"> 布拉戈维申斯克(原海兰泡)是一座融合历史印记与现代风情的边境城市,其独特魅力在于中俄文化交融的地理位置及丰富的历史遗迹。 该市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签订后被割让给俄罗斯,更名为布拉戈维申斯克。目前仍保留许多与中国相关的历史痕迹,例如市中心的列宁广场和胜利广场,以及记录中俄历史事件的博物馆。 游中国的故土心有异样的感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