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武漢段」

夏 超

<p class="ql-block">  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是以長江干流及其支流串聯的文化遺產為核心載體,覆盖上海、江蘇、浙江、湖北等13個省區市的大型文化保護工程,於2022年1月正式啟動建设,旨在通過生態保護、文化傳承與文旅融合,打造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誌性文化空間。‌</p> <p class="ql-block">  軍山大橋是連接武漢市蔡甸區和江夏區的特大橋樑,跨越長江水道,是武漢市區的第四座長江大橋,是上海—重慶高速公路(G50)、武漢市繞城高速公路(G4201)和北京—港澳高速公路(G4)的組成部分,也是中國“九五”,“十五”交通重点建设工程。軍山大橋於1998年12月30日開工建設,2001年12月15日建成通車。軍山大橋西起张家墩,東至魏家灣;線路全长4881.178米,跨江橋樑2847米;橋面為雙向六車道,設計速度120千米/小時。</p> <p class="ql-block">  沌口長江大橋是連接蔡甸與江夏的過江通道,是武漢市四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武漢市的第九座長江橋樑。沌口長江大橋於2014年12月3日動工興建;2017年6月16日完成主橋合龍工程,大橋全線貫通;2017年12月28日通車運營。沌口長江大橋主跨全長760米,橋面為雙向八车道高速公路,設計速度為100千米/小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武漢白沙洲大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長江右岸洪山江灘</p> <p class="ql-block">  楊泗港長江大橋是武漢市第十座長江大橋。2014年12月3日動工興建,2019年10月8日通車。它西起漢陽國博跨线梧,東至武昌八坦立交;橋樑全長4134.377米,主橋長1700米;上層橋面為雙向六車道城市快速路,設計速度为80千米/小時,下層橋面為雙向四車道城市主幹道,設計速度为60千米/小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楊泗港長江大橋|一跨飛架兩岸</p> <p class="ql-block">  楊泗港都市T臺是武漢市漢陽區的一個濱水休閑項目,位於漢陽江灘公園至楊泗港大橋江灘公園之間,全長兩公哩。該項目將原貨運碼頭轉型為集生態、休閑、文化於一體的公共空間,是百里長江生態廊道的重要節點。 ‌‌</p> <p class="ql-block">  鸚鵡洲長江大橋,是武漢市連接漢陽區與武昌區的過江通道,為武漢二環線組成部分之一。2010年8月26日動工興建;2013年12月16日完成主橋合龍工程;2014年12月28日通車運營。鸚鵡洲長江大橋西起江城大道,上跨長江水道,東至梅家山立交;線路全長3.42千米,主橋全長2.1千米;橋面为雙向八車道城市快速路,設計速度60千米/小时。</p> <p class="ql-block">  枯水季節,鸚鵡洲長江大橋江心會呈現一條淺灘。</p> <p class="ql-block">  武昌造船廠(简称稱“武船”)始建於1934年6月6日,曾是中國內地最大的造船綜合企業之一,廠區位於武昌濱江區域,紧鄰鸚鵡洲長江大橋。其舊址部分地块為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於1905年主持修建的“湖北省城模範監獄”所在地,現存數棟歷史建築。‌‌2020年,因城市建設和自身發展需要,武昌造船廠從武昌整體搬遷到新洲,扎根双柳新家園奮力開啟高質量發展新征程。</p> <p class="ql-block">  位於原武昌造船廠內的辛亥革命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三烈士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武昌灣|伸入江中的觀景平臺</p> <p class="ql-block">  烈女渡,本是武昌紫陽轄區文昌門外長江一古渡口,周圍有紅石磯、紅石磯上嵌砌的“江路子”,以及刻於清代康熙年間的一方“烈女渡”石碑等一組歷史遺跡,史誌上載為武昌名勝,其故事曾廣為流傳。康熙癸未年(即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有馬姓少女不堪其繼父騷攏,在此渡口憤而投江。鄰裏哀之,在江堤上為她建了一座烈女祠,並將此渡口命名為“烈女渡”。烈女渡,與漢陽城、鸚鵡洲隔江相望。數百年來,因特殊的地理位置,為連接武昌、漢陽的古渡要津,還是上行巴蜀、下至蘇滬皖的碼頭。人們多在此登船離岸,或在此棄船上岸。大革命時期,毛澤東曾在這裏迎接過天南地北趕來報赶考講習所的學員,送别過講習所學員奔赴两湖農村,開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農民運動,對烈女渡十分熟悉,印象深刻。江城武漢,顾名思義,是一座濱水城市,碼頭是濱水城市文化的根脈之一。據《武漢市誌·交通邮电志誌》“近現代碼頭”記載:“武漢有名稱可考的最早碼頭是清乾隆元年(1736年)修建的漢口天宝巷石級碼頭。”而實際上,在康熙四年(1703年),武昌就已有烈女渡商用和民用碼頭。烈女渡地勢陡峭,處於長江回流之處。同樣是有文字和名稱可考的石級碼頭,烈女渡的成名比天宝巷碼頭更早33年。有着300餘年歷史的烈女古渡口,是武漢市千百年碼頭文化幸存的遺跡。留住碼頭文化,保護好城市根脈、文脈,對於守住中國式現代的“根”和“魂”、建設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武昌有着重要意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武昌灣|燈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武昌灣|觀景平臺</p> <p class="ql-block">  武昌灣|長江天地。2019年起,武漢城建集團與瑞安房地產聯合啟動武昌灣片區更新,總投資約30億元,打造以“長江觀景臺”為核心的濱水商業街區,保留工業遺存並融合現代景觀設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武昌灣|鵝社文昌書局</p> <p class="ql-block">  武昌黄花磯是位於武放長江大橋武昌橋頭上遊江邊边(武漢音樂學院大門對面)的一個自然与人文景觀結合的江灘區域,最初由江水冲刷形成,於乾隆元年(1736年)由人工修建,作為清朝重要的防洪設施,曾保護堤防和碼頭。石壁上保留着近300年的水文標尺,記錄水位變化,至今仍清晰可讀。 ‌黄花磯凉亭會隨江水漲落顯現或淹没,形成“隱身”奇觀。汛期前可觀賞凉亭完整顯露於江面的景象。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黃花磯水文標尺遺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武昌江灘|黃花磯夜景</p> <p class="ql-block">  萬裏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修建的第一座公鐵兩用的長江大橋,也是武漢市重要的歷史標誌性建築之一,素有“萬里長江第一橋”美譽。1955年9月1日動工興建,1957年10月15日通車。它西起漢陽琴臺立交,東至武昌中山路;線路全長1670.4米,主橋全長1155.5米;上層橋面為雙向四車道城市主幹道,設計速度100千米/小時,下層為雙線鐵軌,設計速度160千米/小時。</p> <p class="ql-block">  武漢渡江節是为紀念毛澤東主席畅遊長江而举辦的全民節日,由國家体體育總局遊泳運動管理中心、中國遊泳協會、武漢市人民政府和湖北省體育局主辦,武漢市體育局、江岸區人民政府、漢陽區人民政府、武昌區人民政府、蔡甸區人民政府承辦。在渡江節上,除了普通遊泳愛好者参與的不計時横渡活動外,還設置有個人計時比賽,稱爲抢渡賽。作為國内歷史最悠久的公开水域遊泳賽事,武漢7·16渡江節不仅承载着武汉漢人的集体體記憶,更以“萬里長江横渡,極目楚天舒”的豪邁氣概,向世界展示中國遊泳運動的蓬勃發展與城市精神。</p> <p class="ql-block">  跳水愛好者以優美的燕式姿態縱身躍入江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武昌漢陽門觀江城市陽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武昌裏|漢陽門展示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漢陽江灘|關羽洗馬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武漢長江大橋|龜山電視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龜山電視塔|晴川假日酒店</p> <p class="ql-block">  大禹神話園位於武漢市漢陽區濱江大道江灘19號,地處漢陽晴川閣與武漢長江大橋之間的長江江灘,全長約400米、寬60米,由上下三區及中國洪水文化展示館組成。園区以14組青銅、青石材質雕塑羣為核心景觀,展觀大禹治水傳說及應龍畫河海、搏殺相柳等經典神話埸景,部分雕塑造型参考仰韶文化陶鹰鼎等考古實物。作為武漢大禹文化博物館的組成部分,該園與晴川閣、禹稷行宫形成文化集羣,承载着大禹治水傳說(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功能。</p> <p class="ql-block">  晴川閣又名晴川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級旅遊景區,與黄鶴樓、古琴臺並稱武漢三大名勝。它位於放陽龜山東麓禹功磯上,始建於明朝嘉靖二十六年到二十八年(公元1547年—1549年),為漢陽太守范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宫(原為禹王廟)時所增建,得名於唐朝詩人崔顥“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詩句。晴川閣北臨漢水,東瀕長江,與武昌蛇山黄鶴樓隔江相望,是武漢地區唯一處臨江而立的名勝古跡,有“楚天第一名樓”之稱。</p> <p class="ql-block">  鐵門關位於武漢市漢陽區,始建於三國時期,原為軍事要塞,現為文化景點。其左倚大别山(龜山),右控禹功磯,三國時期為吳魏相爭戰略要地。唐武德四年(621年)漢陽建磚城後,軍事功能减弱,逐漸轉變為文化經貿通道。明隆慶四年(1570年)毁於火災後改建关帝廟,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修,近代因漢陽鐵廠建設被拆除。1990年武漢市復建鐵門關,1993年竣工開放。復建後鐵門關占地800餘平方米,主體建築高15米,城樓高11米,採采用三拱城門形製,重檐歇山式結構,紅柱墨瓦配彩繪樑枋。城樓一層陳列《三國演義》人物塑像,包含"三顧茅廬"埸景及《禰衡作鸚鵡賦》等歷史題材作品。登樓可眺望晴川閣、長江大橋及周邊江景,成為展現三國文化的特色景觀建築。</p> <p class="ql-block">  漢陽落櫻望江是武漢市南岸嘴江灘公園的特色景觀,位於兩江交匯處的沿江堤岸,種植約300株櫻花,形成浪漫的櫻花林。在此可觀賞長江与漢江交匯的壮闊景象,並體驗落櫻繽紛的詩意場景。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漢陽江灘|漢陽鐵廠礦砂碼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漢江滙入長江|南岸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晴川橋|漢江口</p> <p class="ql-block">龍王廟</p> <p class="ql-block">  漢口龍王廟,道教廟宇,位於漢江与長江的交匯處的漢口岸邊,為長江三大廟之一。龍王,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在水里統領水族的王,掌管興雲降雨,属於四靈之一。漢口龍王廟,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園民間各地的一種習俗。漢口龍王廟是武漢地區重要的道教宫觀,始建於明代洪武年間(1368-1398),距今已有近六佰年的歷史。風雨滄桑,朝代更迭,漢口龍王廟也歷經興衰。</p> <p class="ql-block">  2005年,武漢市恢復重建龍王廟。原江漢公園擴容近一倍,占地達16500余平方米,並更名為龍王廟公園。</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漢口王家巷碼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武昌紅巷旅遊碼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武昌江灘|長江觀景第一臺</p> <p class="ql-block">  武昌江灘|長江詩廊。《長江詩廊》臥式碑是武昌江灘長江詩廊第一号位的藝術品,位於長江第一觀景平臺右側堤岸坡道上,碑體採用高級花岗石整石安裝,碑體表面雕刻文字與圖案,阴刻與阳刻手法穿插結合。咫尺之外就是水天—色的長江美景,對应左岸林立的現代高樓,一起構成長江右岸新的文化景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武昌江灘|曾家巷碼頭</p> <p class="ql-block">  武漢關輪渡碼頭紧鄰武漢市地標建築江漢關,地處江漢區沿江大道江灘14號,與江漢關博物館直線距離不足100米。作為漢口歷史最悠久的輪渡碼頭之一,其運營歷史可追溯至1900年"利江"號蒸汽輪船的投入使用,標誌着武漢現代輪渡體系的建立。</p> <p class="ql-block">  武漢港舊址。武漢港在歷史上曾是長江上最大的客運樞紐,旅客發送量居第一位。高峯時期有20多條航線,50余艘客船進出港口,上溯至宜昌、重慶,下達南京、上海等城市‌。如今,武漢港已華麗轉身為武漢科技館,繼續在文化和科技領域發揮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夕陽下的「武漢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江漢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漢口江灘|風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漢口江灘|「五口之家」雕塑</p> <p class="ql-block">  漢口江灘的萬里茶道文化園,以蘭陵門為入口,按照萬里茶道的傳統運輸路線,在各個運輸節放置了羣雕塑,展現了萬里茶道的歷史和文化價值。這里不僅表現了漢口在萬里茶道和絲綢之路中的重要地位,還為遊客提供了一個了解中國茶文化和歷史的絕佳場所。漢口(現武漢)作為19世紀中俄萬里茶道的核心樞紐,曾壟斷全球80%以上的對俄茶葉貿易,被誉為“東方茶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復原的順豐茶棧碼頭(蘭陵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漢口江灘|萬裏茶道羣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横渡長江博物館及館前平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毛澤東主席橫渡長江時乘座過的快艇</p> <p class="ql-block">  粤漢鐵路在1912年開工建設,漢口粤漢碼頭作為京廣鐵路的重要連接點,曾是京漢、粤漢火車旅客的必經之地。它位於武漢市江岸區沿江大道与蔡鍔路交匯處長江北岸,是連接漢口、徐家棚與紅鋼城的綜合性港口口岸。該碼頭始建於1914年,清末曾作為外國商船及軍艦停泊點,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後,粤漢碼頭的功能發生了變化,成為漢口至徐家棚、紅鋼城的輪渡客運碼頭。在八九十年代,經常在三鎮奔波的“月票”族對粤漢碼頭有着特殊的情感。進入二十一世纪初,隨着長江二橋的開通和城市交通體系的發展,漢口江灘的建設也如火如荼。粤漢碼頭在2000年前後被改造為“武漢長江遊覽”專用碼頭,成為市民和遊客觀賞“兩江”夜景的熱門地點。粤漢碼頭的歷史變遷見證了武漢城市交通的不斷發展,也成為了這座城市文化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漢口江灘|遊人戲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漢口江灘|節日大型花卉扎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漢口江灘|體育公園</p> <p class="ql-block">  漢口江灘|武漢防汛紀念碑。武漢防汛紀念碑建於1969年,為紀念1954年武漢軍民抵御特大洪水勝利而建。主體建築由臺基與碑身構成,總高37米,基座四面嵌有毛澤東題詞和抗洪搶險浮雕羣像,碑頂镶嵌直徑1.8米五角紅星。該紀念碑1983年被列為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現為愛國主義敎育基地,基座正面鐫刻《水調歌頭·遊泳》詩詞,左右浮雕生動再現30萬軍民百日抗洪場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武漢防汛紀念碑浮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漢口江灘|夜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遠眺漢口江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武昌江灘|月亮灣碼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武昌江灘|月亮灣|鎮江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遠眺武昌江灘</p> <p class="ql-block">  武漢長江二橋是連接漢口與武昌的過江通道,為市區中部城市主幹道路的組成部分,1991年5月動工興建,1995年6月9日通車運營。它西起黄埔大街立交,上跨長江水道,东至武漢二環線,線路全長3971.408米,主橋全長1876.1米,橋面為雙向六車道城市快速路,設計速度60千米/小時。時任國家主席李先念为為武漢長江二橋題寫了橋名。</p> <p class="ql-block">  武昌江灘粵漢鐵路過江碼頭遺址。位於長江二橋北面的武昌江灘上,江灘上殘存的柱狀建築就是粤漢鐵路基樁。粤漢鐵路曾從這裏通過過江輪渡與長江北岸的蘆漢鐵路(又稱平漢鐵路,後改稱京漢鐵路)對接。從而貫通京廣鐵路。粤漢鐵路是京廣鐵路南段廣州到武昌間的一條鐵路舊稱,全長1095公里,從1906年動工到1936年建成。在1936年9月1日首次通車,1957年10月15日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车後,粤漢鐵路與北京到漢口的京漢鐵路兩路接軌,改稱京廣鐵路,粤漢鐵路輪渡碼頭從此结束使命,退出歷史舞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向日葵花海|燈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武昌鐵機路江灘|向日葵花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武昌鐵機路江灘|一棵樹</p> <p class="ql-block">  二七長江大橋。是武漢二環線組成部分之一。該橋於2008年動工興建;2011年12月3日竣工通車。二七長江大橋西起竹葉山立交,上跨長江水道,南至红廟立交;線路全長6507米,主橋全長1732米,橋面為雙向八車道城市快速路,設計速度80千米/小時。</p> <p class="ql-block">  青山江灘長江囍文化樂園是武漢市青山區政府主導建設的文旅項目,位於臨江大道與建設四路交匯處附近,總投資約5億元,於2021年4月24日正式開園。該項目由碧水集團與多家囍文化企業聯合開發,旨在打造集文化、旅遊、公益於一體的創意園區。 ‌園區包含360°江景禮堂、主題花園、愛情長廊等設施,提供婚禮策劃、婚紗攝影、求婚儀式等服務。園區結合青山江灘生態資源,融入中國囍文化元素,包含婚俗文化展示、文創產品研發等功能。除婚慶服務外,還提供家庭休閑、商務活動、周末觀光等服務,定位為武漢文旅新地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青山江灘|青山書院</p> <p class="ql-block">  青山江灘沙灘排球中心位於武漢市青山區臨江大道與建設八路交匯處西北側的青山江灘內,該場館為臨時建築,主要承担男子沙灘排球項目比賽,設有觀眾席位1116座。在2019年曾作為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的比賽場地,2025年5月承辦了世界沙灘排球職業巡回賽(武漢青山站),吸引了來自16個國家的沙排精英参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青山江灘|碼頭工業遺存</p> <p class="ql-block">  天興洲長江大橋是連接青山區与江岸區的過江通道,始建於2003年12月9日;2009年12月26日通車運營。該橋為雙塔三索面三主桁公鐵兩用斜拉橋,南起青化立交,上跨長江水道,北至漢施立交;全橋長4657.1米,寬27米;橋面上層為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設計速度60千米/小時,下層為雙向四線鐵路,設計速度200千米/小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天興洲長江大橋</p> <p class="ql-block">  武漢輪渡青山碼頭位於武漢老工業區青山武惠街和工人村路的交匯處,江的對岸是天興洲。這裏不僅是連接城鄉的水上交通線,更是人們心中難以忘懷的城市記憶。青山輪渡碼頭見證了無數人的生活變遷,承載着他們對這座城市的深情厚意。如今,虽然青山輪渡碼頭的使用頻率已經大不如前,但它依然静静地守在那里,等待着下一代的傳承和記憶。每當人們乘坐輪渡過江時,都會感受到一種别樣的情感和體驗,那是属於這座城市的獨特韵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青山大橋(資料圖)</p> <p class="ql-block">  陽邏大橋武漢市境內連接新洲區和洪山區的過江通道,是京珠線、滬蓉線武漢繞城公路(G70)東北段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2003年11月6日動工興建,2007年12月26日通車運營。陽邏大橋西起鄔家後村,上跨長江水道,北至鄢家湖;線路全長10千米,主橋全長2735米;橋面為雙向六車道城市快速路,設計速度120千米/小時(資料圖)。</p> <p class="ql-block">  雙柳長江大橋是連接武漢市新洲區与鄂州市華容區的特大型橋樑,位於武漢“東大門”,具有“主塔高、跨度大、橋面寬、材料新”四大特點,建成後將成為長江上最寬的鋼箱樑懸悬索橋。其主跨長1430米,橋面寬度‌50.5米(雙向8車道),設計時速‌120公里/小時。為國家高速路網武漢都市圈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2025年7月26日完成合龍。預計2026年3月實現試運營(資料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