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每当踏进充滿艺术氛围的美术展厅时,心中总是充滿着对艺术家的敬畏,这一件件精美的作品,总是引领着我们走进一个个不同的世界,感受着独特而神奇又神秘的艺术魅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听闻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百廿风华 播芳六合——西泠印社社藏金石书画精品展”在广州正式开展。7月24日乘坐新开通的12号地铁前往观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据介绍这次共有200余件社藏珍品,涵盖了书画、篆刻、金石拓本、印谱、印屏等多个门类的文物级精品,来自何震、西泠八家、吴让之、黄士陵、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李叔同等赫赫名家,为我们奉上一场穿越百年、精彩绝伦、难得的观赏金石书画艺术盛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西泠(音零,见有些微信抖音上有人误读为冷)印社创立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团,入社者均为精擅篆刻、书画、鉴藏、考古、文史等之卓然大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西泠印社作为著名的金石篆刻学术团体,在艺术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西泠印社社址座落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景区孤山西麓,南至白堤,西近西泠桥,北邻里西湖,占地面积7088.86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749.77平方米,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10月,经国家出版局批准,正式列为出版单位。主要承担碑帖、印谱、画册和有关这方面论著的编辑出版任务。1999年建成中国印学博物馆,收藏历代印章、字画等6000余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西泠印社最负盛名的三大瑰宝为东汉《三老碑》、西泠八家艺术体系及吴昌硕艺术遗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西泠印社由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为铭等浙派篆刻家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杭州西湖孤山南麓创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其名称直接取自社址所在地——西泠桥附近,遵循“人以印集、社以地名”的原则:”西泠”指代西湖著名古桥西泠桥,”印社“则明确社团以金石篆刻为研究核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本次展览有六个专题,分别为“君子风骨”“标领艺林”“群星璀璨”(书画作品),以及“文人篆刻”“金石拓本”“印谱”(金石作品),一系列资料及作品为我们简单地梳理了西泠印社122年的历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创社四君子: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为铭。正是这四人,他们捐地兴社、谦而不称长,以清隽沉潜的文人风骨奠定了西泠印社基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西泠印社自1904年创立至今共有七任社长,依次为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和饶宗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饶老2018年2月去逝后,社长之位一直至今为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国金石学始于宋代,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特别是其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广义上还包括竹简、甲骨、玉器、砖瓦、封泥、兵符、明器等一般文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金石学形成于北宋时期,欧阳修是金石学的开创者,其学生曾巩的《金石录》提出过“金石”一词。清代王鸣盛等人,正式提出“金石之学”这一名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清代乾嘉年间学者对金石学勃发出前所未有的兴趣,推动了金石学的发展,清代道咸以后青铜鼎彝研究之学蔚然成风。随着金石学的研究的深入,金石器物传拓也日益成为学者实践、探索与研究的一门重要学问与艺术。其中马起风、释达受开创了金石器物全形拓,极大地丰富了金石学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全形拓本提供了金石学者研究学术的资料的同时,为书画家艺术创作提供了载体和形式。金石拓本中的学者、藏家的题跋为拓本的承传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西泠印社中人的不断努力下.收藏、保存有不少金石器物拓本,此次展览选了数件各具特色的全形拓、博古清供、金石拓本其中《六舟拓绘菊花博古图》《丁仁绘果品清供博古图》《吴昌硕跋西汉麋陶陵鼎博古图》《汉三老碑》旧拓等均为难得的精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次展出可谓精品迭出,目不暇接,如汉三老碑拓件及吴昌硕、潘天涛、王个簃等名家作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老碑(全称《汉三老讳字忌日碑》)是东汉初年的珍贵石刻,1852年出土于浙江余姚客星山,具有极高的历史和书法价值,被誉为“浙江第一碑”。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21年,该碑被上海古董商陈渭泉购得,后有意转售。日本商人闻讯后,意图高价收购并运往海外。这一消息引发浙江文化界的震动,以著名学者丁辅之、吴昌硕为首的西泠印社同仁紧急发起募捐,呼请同乡协力“醵金(集资)赎之”“大雅宏达,共成斯举”。名流闻风响应,吴昌硕、倪墨耕、何诗孙、陆廉夫等西泠印社同仁各捐献书画印谱10件、古画30件,举行义卖。不到一月,65人共集资11270元,其中8000元向陈渭泉赎碑,3270元后用于筑室收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22年成功购回石碑,并建石室永久保存于杭州西泠印社(今仍存于社内“汉三老石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吴昌硕特撰《汉三老石室记》,志述其事,著诗以赞:“三老神碑去复还,长教灵气壮湖山。漫言片石无轻重,点点犹留汉土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此次事件是中国近代民间力量保护国宝的典范,西泠印社的抢救行动被视为文化自觉的象征。因当时日本对我国文物掠夺十分猖獗与频繁,如敦煌文书、甲骨文等大量珍贵文物等均遭觊觎、盗取。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汉《三老碑》主要记录东汉建武年间一位名“通”的地方官“三老”(掌管教化的荣誉尊衔,无行政权和俸禄)其孙子“邯”所立,记其祖孙三代的名字(讳)及其逝世的日子(忌日),目的是让后代子孙在言语文字上知所避讳,并且记住祖先的德业,晓得祖先的忌日,便于后人祭祀。旨在让后代子孙尊祖敬宗。迄今已有将近2000年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西汉隃麋陶陵鼎博古图 清吴昌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吴昌硕画的西汉时期铸造的青铜器,这铜鼎主要用于祭祀活动,现藏于焦山寺(原为阮元旧藏)。史上该鼎由右扶风的隃麋、汧二县共同铸造,用于祭祀定陶共王(汉元帝之子)的陵墓。其子汉哀帝于公元2年追尊其为“共皇帝”,此鼎可能为祭祀时所用。 后由阮元收藏,再后移至焦山寺,现藏于镇江博物馆。其铭文为研究汉代陵墓制度、地理沿革提供了重要资料。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款识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碧山一角浮春潮,中有周鼎开云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古文十行照江水,百家咏释穷秋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千年古篆变为隶,西汉款识多凿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有汉鼎五十字,隃麋汧铸供定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斗斤兼记古权量,汾阴好畤同禋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济水东流帝陵起,巨蟒掘厨金不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斋中挑拭出古泽,鼎虽转徙犹坚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烟云过眼莫浪掷,送尔安稳栖松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卣钘觯爵共相饯,雁灯剪烛吟清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壬戌之秋木叶脱,海门风起飞江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蛟鼍踏浪避金景,苍然古意生单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此时此鼎入山去,江天宝气腾轻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海云堂中多古木,两鼎扃耳初相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周仪可补勤礼阙,汉事志传徵班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仓籀字破鬼夜哭,八分不似周王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波一磔湛水石,同隐有似由与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胎禽仙去亦偶耳,华阳铭尚镌嶕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可知古人皆好事,以诗媵鼎各订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他时得暇孰相访,云帆一片横金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录阮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该诗为阮元在焦山安置西汉定陶鼎时所作,详细描述了鼎的形制、铭文及历史背景,并借古喻今,展现了文物鉴赏与历史研究的结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款识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期仲观察大人法家正画。𡈼寅秋八月,昌硕吴俊卿。西汉隃麋陶陵鼎,旧藏文选楼,后仪徽相国移置焦山松寥阁中,以配周许惠鼎。此鼎器铭云八斤一两,盖铭云十一斤,器盖铭辞不相应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铃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吴俊卿(白文长方印)、昌硕(白文方印)、苦铁近况(白文方印)、缶无咎(白文方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吴昌硕花卉四屏》为清代画家吴昌硕创作的纸本设色立轴四条屏,作品以四季花卉为题,通过浓墨重彩与金石笔法展现浑厚苍劲的艺术风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吴昌硕融诗书画印于一体,以篆籀笔意入画,构图的安排也颇有讲究,饱满而富于对比。每一幅都赋予了花卉新的生命力。通过错落有致的构图、挺拔的枝干以及生动的笔触,给人一种花卉在“生长”的感觉。他的笔法遒劲,丝毫不逊色于传统的“骨法用笔”美学,反映出他对笔法的独到理解与运用。通过写意的手法,他将古代文人的书法线条融入了花卉的描绘中,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生命的动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其款识也很有意思,如题芭蕉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学陈白阳而神味不失,可喜也。已未秋,老岳年七十六。今人谁解为草书、绿天无僧蕉叶枯。窗前新种两三本,夜听秋雨思江湖,吴昌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题菊花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陶令篱边,花大如斗,杯泛金英,延年益寿。己未九月吴昌硕年七十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题梅花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赤城霞,己未九月几望,吴昌硕时七十又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吴昌硕(1844年9月12日29—1927年11月29日),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厉良玉、赵之谦并称“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吴昌硕热心提携后进,齐白石、王一亭、潘天寿、陈半丁、赵云壑、王个簃、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27年,吴昌硕逝于上海寓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汉元延钟全形拓是西泠印社收藏的汉代青铜器全形拓本,此钟为西汉成帝元延二年(前11年)铸造,现藏于西泠印社。器身饰有铺首衔环,肩部刻有“临虞宫铜钟,容八斗,重三十二斤。元延二年供谭为内者造,第卅”铭文,字体为工饬简直的缪篆,具有典型汉代金文特征。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该拓本由西泠印社早期社员高野侯(1878—1952)收藏,并在铜钟上补绘古梅枝,1931年赠予王福庵。拓本现藏于西泠印社,是研究汉代金文与全形拓技艺的重要实物。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全形拓是一种结合墨拓、线描、剪纸等技法的特殊传拓方式,能完整呈现器物原貌。清代僧六舟(1791—1858)被视为该技艺的开创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东山图》傅抱石(1904 ~ 1965)中国画家,美术史论家。原名长生、瑞麟。江西新余人,卒于江苏南京。早年留学日本,学习东方美术史,工艺美术,雕塑,毕业于东京帝国美术学校。回国后任教于中央大学艺术系。擅长山水、人物,在传统基础上融合中西画法,并师法自然,崇尚革新。作品笔墨豪放潇洒,淋漓酣畅,情感强烈、真挚,画风雄健。代表作有《潇潇暮雨》、《九歌》、《江山如此多娇》(与关山月合作)等。亦长于书法、篆刻,并长期从事中国美术史论的研究,著述丰富。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画院院长等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此画是1963年潘天寿为庆贺西泠印社六十周年而作的指画,极见生涩凝练、古拙厚重之笔外意境,是其“一味霸悍”画风的彰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指画,就是以手代笔,蘸墨作画。指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特殊的画法。即以画家的手指代替传统工具中的毛笔蘸墨作画,别有一种特殊趣味和技巧。故被称为指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潘天寿(1897-1971)字大颐,号寿者,又号雷婆头峰寿者。浙江宁海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曾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教授。1928年到国立艺术院任国画主任教授。 1945年任国立艺专校长。1959年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他的艺术博采众长,形成个人独特风格。不仅笔墨苍古、凝炼老辣,而且大气磅礴,雄浑奇崛,具有慑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美。他的指画几乎每作必有奇局,结构险中求平衡,形能精简而意远;勾石方长起菱角;墨韵浓、重、焦、淡相渗叠,线条中显出用笔凝炼和沉健。大胆点染细心收拾。墨彩纵横交错,构图清新苍秀,气势磅礴,趣韵无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款识:贺西泠印社六十周(年)纪念,六三年良秋,雷婆头峰寿指墨。钤印:潘天寿印(白文方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赵孟頫和张璪被视为现代指画的源头,高其佩为开山鼻祖,但真正使指画达到成熟并演变为一种独特绘画艺术的是潘天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将中国画所追求的意境,那种乱头粗服却淳朴天真的韵味,在指画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与展现。他的作品展现出沉雄奇崛、大气磅礴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指画”的传承与发展历程中,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代表,更将这一艺术形式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相较之下,“指墨师祖”高其佩的作品虽多,但多为应急、应酬之作,有时甚至请人代笔,真正意义上的精品并不多见。潘天寿的作品以丰富题材和独特风格著称,他的鹰与鹫题材作品尤为出色。他的指画作品,无论是大幅巨制还是盈尺小品,都凝聚了他全部的心血与智慧。他倾注全力,苦思冥想,每一笔都力求完美,绝无草率之笔。特别是他笔下的鹰与鹫,形象生动多变,既有高瞻远瞩的雄姿,也有逼人俯视的威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这幅作品以指墨作画,运筹帷幄,作如此大幅且气象恢弘者,在画史上潘天寿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从技法上看,指墨作画的难度远大于笔墨。从趣味上来看,指画更适合于表达简古、雄肆的意境。因指头不能蓄水,故长线全由短线接成,因之每条线的勾勒,往往似断非断、似曲非曲、似直非直、如锥画沙、屋漏痕,凝重古厚,非毛笔所能及。运指作画,积点成线,线条的趣味更显古拙、生涩,而这种稚拙恰恰符合潘天寿内在的审美心理和艺术追求,也是他检验和总结笔划互参互证的重要方式。画中运指处虽峻峭却无锋楞、刻露之弊,凌厉中饱含浑厚古雅之美。潘天寿的指墨画可以说开绘画史又一新篇,将金石入画的拙朴苍劲推向更为广博雄浑的境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黄宾虹(1865—1955)原名懋质,字朴存,号宾虹,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他早年师从陈春帆、郑姗等学习绘画,后在上海、北京、杭州等地从事艺术教育与创作是中国近现代杰出的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及艺术教育家,1954年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1955年获评“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同年逝世于杭州,享年90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山水画以独特的“黑、密、厚、重”风格“黑宾虹“著称,被被誉为“南黄北齐”之一。独创"五笔七墨"法,平、圆、留、重、变五种笔法,浓、淡、干、湿、焦、宿、退七种墨法,通过积墨、泼墨等手法营造浑厚华滋的意境。强调"虚实相生",近景焦墨勾勒与远景淡墨渲染形成强烈对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黄胄(1925-1997)河北蠡县人,后迁居陕西西安。因父亲的逝世,他未读完初中即走上社会。1949年春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他师从于陕西著名画家赵望云,后曾多次到新疆、青海、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深入生活,积累了大量素材,并能吸收古代画家的长处,为己所用,最终在国画创作上取得了突出成就,成为当代著名中国画家。晚年又筹备创建了中国炎黄艺术馆,为中国艺术品的收藏与展示付出了巨大努力。生前曾任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黄胄画驴,“驴贩子”黄胄笔下的毛驴栩栩如生,与齐白石笔下的虾不相上下。他长时间观察、描绘驴的形态与神韵,使他对驴的描绘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以水墨技法描绘了神态各异的驴,作者通过速写融合技法,以浓淡墨色勾勒驴的各种动态,体现其独创的构图理念。展现了他在画驴方面的卓越成就,不仅是对驴的生动描绘,更是对这种朴实、忠诚动物的最高礼赞。他的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情感色彩,使人们能够深刻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程十发 (1921年4月10日一2007年7月18日),籍贯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人。名潼,斋名曾用“步鲸楼”“不教一日闲过斋”,后称“三釜书屋”“修竹远山楼”。中国海派书画画家。在人物、花鸟方面独树一帜。在连环画、年画、插画、插图等方面均有造诣。工书法,得力于秦汉木简及怀素狂草,善将草、篆、隶结为一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程先生的画作特点在于通俗明白,但俗而不腻,俗中有雅,雅俗融为一体的“程家样”而受人们所喜爱。记得他有一幅《牧牛图》2014年4月在广州海珠区被盗,成为当时新闻之一,不知后来破案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缶庐讲艺图轴 王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款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缶庐讲艺图。缶庐老人德性文艺夐绝一时。次君臧龛,克承家学,从游陈君师曾、李君苦李、刘君玉庵,并以オ秀俊,卓著声闻。今老人既归道山,而四君复先后凋萎,风流消歇,可胜悼叹。辄以旧感,写作斯图。壬中幕秋,白龙山人王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钤印:王震大利(白文印)、半侷缘(朱文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王震(1867~1938),字一亭,号白龙山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生于上海周浦。曾任日清汽船株式会社华人经理、买办。工书画,擅人物、花鸟、走兽、山水,以佛像为佳。笔墨劲利,气势雄浑。曾得仼伯年指点,吴昌硕晚年定居沪上后,得其鼎力推荐,名声大噪。画风亦与吴昌硕相近。为沪上艺坛、慈善、佛教各团体活动之领军人物。曾任海上题襟金石书画会副会长、上海慈善团体联合会会长等。抗日战争初移居香港,因病返沪,旋逝世。著有《白龙山人诗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此幅为王震追忆吴昌硕与次子吴涵(字臧龛),弟子陈师曾、李苦李、刘玉庵四人讲艺情景,极为传神为吴昌硕绘像中不可多得的群像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32年11月,金石大师吴昌硕入葬超山。此画作于是年暮秋,后刻石立碑于吴昌硕墓侧。图中分别绘吴昌硕(后排右)与次子吴涵(后排左),以及三位年龄相仿的缶门得意弟子李苦李(前排右一)、陈师曾(前排中)、刘玉盦(ān)(前排左一)。其中吴昌硕正翻书向其子传授要旨,刘玉盦双手背交,与吴涵一起垂听教诲。前面李苦李左手执卷,正与陈师曾在交谈,而陈师曾右手扶脸,左手回旋扶腰状,实摹自于其一肖像照。群像右侧绘一长方桌,上有古籍、册页、画卷及笔砚、水盂、轴筒等文房用具,三个圆鼓凳古色古香。窗外乔木葱郁,更为画作增添了几分生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此画以疏简自然的笔法作背景与服饰,刻意描写人物面相。据介绍,除刘玉盦无遗像外可作比较,其他四位都有肖像传世,人与像极为神似,这与王一亭深厚的摹写功底与他们之间熟稔相关。此外是图虽为传道解惑,但不作孔子弟子正襟危坐听道状,而是体现日常师生间较为轻松的交流切磋场景,弟子如沐春风,受到了心灵洗涤与熏陶,令人羡慕不已。王震作此画时师生五人皆已去世,故有“风流消歇,可胜悼叹,辄以旧感,写作斯图”之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村边秋获》王个簃(1897年10月20日—1988年12月18日),出生于江苏海门,原名贤,字启之,别号个簃,以号行,斋名有还砚楼、霜荼阁、千岁芝。中国当代著名艺术教育家、书画家、篆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曾任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名誉院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作为吴昌硕的入室弟子,王个簃继承了缶老笔下那“拙、重、大”的金石气魄,笔锋落处,如金石铸笔,沉雄内敛却又透出生命的韧劲。然而他绝非仅步恩师后尘,青藤的淋漓泼辣、白阳的清雅逸气、八大的孤高奇崛、石涛的千变万化,皆被他悄然融入笔端,化为一种内蕴隽秀、外显清润、骨子里飘逸洒脱的自家风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观王个簃的画作,最令人动容处,在于那豪迈气魄与精微洞察的奇妙融合,看他挥毫,枝干盘曲如苍龙,笔势雄浑而含蓄,每一笔都似蕴藏千钧之力,沉稳而潇洒。然而这份磅礴并非粗疏——细品之下,花瓣的娇嫩欲滴,皆在看似不经意的笔触中精准呈现。豪放中藏着对自然物象的深切体察,一笔一墨都经过千锤百炼,真正实现了“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境界。他的笔墨,深具金石篆籀的魂魄。他以篆书笔法入画,线条如古鼎铭文般浑厚刚健,古拙含蓄中透出潇洒遒劲的力道。墨法更是其精妙所在——宿墨的深沉苍茫、焦墨的浓烈如漆、泼墨的酣畅淋漓,皆被他挥洒自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丛菊图 诸乐三(1902—1984),原名文萱,字乐三,号希斋,别署南屿山人等,浙江安吉鹤溪村人。著名国画家,杰出的艺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西泠印社副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副主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诸乐三从小由父亲诸献庄先生启蒙,14岁就能赋诗作字,常为乡邻书写楹联匾额。19岁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学医,得名医丁甘仁器重。同年又师从吴昌硕学艺。1922年,应刘海粟之邀,先后于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昌明艺专、中华艺术大学执教;教学之余,时向朱彊邨、诸宗元、冯君木等前辈请益,诗文造诣日益精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是一位杰出的国画家与艺术教育家。他的艺术生涯跨越了大半个世纪,见证了中国绘画的变迁与发展。诸乐三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画家,更是对中国传统艺术有着深刻理解与传承的教育者。 作为一名国画大师,诸乐三的作品以花鸟画闻名于世。他的画风独特,既有吴昌硕的影响,也融合了恽南田、任伯年的风格。他的笔触苍劲有力,墨色变化丰富,常常让人感受到一种生动的气息。诸乐三的花鸟画,常常通过细腻的笔法与生动的构图,展现出自然界的美丽与生命的活力。 诸乐三的画作不仅仅是对自然的再现,更是情感与思想的表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人物图 丰子恺(1898—1975)是中国现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散文家、翻译家及漫画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漫画的鼻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丰子恺原名丰润,号子恺,生于浙江省崇德县(今嘉兴市桐乡市),早年师从李叔同学习绘画,后赴日本进修油画。他一生涉猎广泛,在漫画、散文、翻译等领域均有卓越成就,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等职。其艺术风格以“曲高和众”为核心理念,作品多聚焦儿童题材与社会现象,兼具幽默与哲思。丰子恺的漫画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深受人们的喜爱。他一生出版的著作达一百八十多部,其代表作品包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及漫画集《子恺漫画》《护生画集》等。作品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持一贯的风格:雍容恬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人物图 款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桃三四点,叶底黄醇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嬉笑东邻小伴、垂杨陌上逢迎。弟弟莫教婆婆抱、同到前村去踏青、笑从双脸生。改晏同叔“破阵子“、庚子新秋、子恺。西冷印社补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铃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丰子恺(白文方印)、子恺漫画(朱文方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启功(1912年-2005年),原名爱新觉罗·启功,字元白,也写作元伯,是清朝第五代亲王弘昼的八世孙,滿族,出生于北京。他不仅是一位国学大师,还是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和诗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启功的童年并不顺利,幼年丧父,家境也逐渐衰落。他在北京汇文中学中途辍学后,决定自学。稍长后,他跟随贾羲民和吴镜汀学习书法和绘画,又跟随戴姜福研究古典文学。经过刻苦钻研,他的学业终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52年后,启功任师范大学副教授,并成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研究馆馆长和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西泠印社社长等。他的著作包括《古代字体论稿》《诗文声律论稿》《启功从稿》和《启功书画留影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款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喜气写兰怒写竹,丛兰叶嫩竹枝长。漫夸心似沾泥絮,喜怒看来两未忘。一九七九年冬作于西泠并旧句。启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铃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启功(白文方印)、元伯(朱文方印)、阔门(白文圆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启功大师笔下的这幅竹子充滿清雅的书卷之气。他作画风格是构图严谨,手法生动,韵味悠长,传递清雅恬读的意境,极富传统文人画的意趣。</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水墨藤木图 饶宗颐(1917年8月9日—2018年2月6日)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被誉为“国际汉学泰斗”和“亚洲文化的骄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饶宗颐出生于广东潮安,祖籍广东梅县,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他自幼聪颖,早年续撰其父未完成的《潮州艺文志》,19岁即受聘为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专任纂修。1949年移居香港后,历任香港大学、新加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教授,并担任法国远东学院院士、西泠印社社长等职。2018年2月6日在香港逝世,享年101岁。</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水墨藤木图,这是这是饶宗颐赠给日本著名书法家青山杉雨的作品,气韵生动,线条浑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款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荒率之笔遥寄畏友,青山先生藉当言规。选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铃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饶氏(白朱文方印)、固叟(白文方印)、四过夔门(朱文方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11年,时年94岁的饶宗颐就任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饶宗颐是一位极富才情的艺术家,他精通音律、雅擅丹青,诗、书、琴、画均卓有成就,曾多次举办书画艺术展、出版书画集。据悉,20世纪80年代初,饶宗颐曾在著名文字学家曾宪通等人的陪同下访问杭州,并在西泠印社孤山社址汉三老石室前留下珍贵合影。2012年,接任社长的饶宗颐重访杭州,再次踏访孤山社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到访西泠印社当日,饶宗颐在柏堂当众题写“播芳六合”四个大字。当时,面对长约六尺的大幅宣纸,众人都为饶宗颐捏了把汗,建议休整后再写。饶宗颐却底气十足道:“现在就写!”饶宗颐当时搁笔后解释,“六合”是为天地,他希望西泠印社的声誉如花朵芬芳,播撒天地之间。本次展览以“播芳六合”为名,就出自饶宗颐就任社长时为印社留下的殷殷寄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清末民初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代表人物,以领导戊戌变法闻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康有为出生于广东南海县一个封建官僚家庭,自幼接受传统儒家教育,早年师从岭南名儒朱次琦,研习理学与经世之学。1879年后接触西方文化,逐渐形成维新思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康有为也是印社早年的赞助社员。矗立在西泠印社山门上的“湖山最胜”匾额,就出自康有为的手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著名音乐家讨论、美术教育家、书法家讨论、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一生用了两百多个名号,常因地因时因势而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880年生于天津一个经营盐业与银钱业的家庭。少时即擅长吟诗作画,写字刻印,多才多艺。1905年至1911年间,于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学习西洋画,兼习音乐。1906年在日本独立编印出版了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1911年归国后曾任《太平洋报》文艺编辑。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曾讲学于春晖中学。1915年起又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43年圆寂于福建泉州温陵养老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驰名于世;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均出自其门下。1918年经叶为铭、丁辅之引荐,披剃于虎跑寺,法名演音、号弘一。出家前,将94方自用印章捐赠西冷印社。叶为铭仿昔人“诗家”“书藏“遗意,在孤山鸿雪径的石壁上开凿“印藏”庋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李叔同出家后的书法被称为“弘一体”,这个“弘一体”曾受到很多人的赞誉,近代包括鲁迅、叶圣陶、徐悲鸿等文化名人都对“弘一体”极尽赞美之词,认为其书法平淡归真却不失精神气质,毫无一丝烟火气息。观其书令人心如止水,其书法境界与佛家的大彻大悟,无欲无求的思想颇为契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赵朴初(1907-2000) 安徽太湖人,著名的佛学家、社会活动家及书法家,爱国宗教领袖,民进成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赵朴初出生于“四代翰林”的安庆状元府里。父亲赵纬如,毕业于省高等学堂,后被任命为湖北省候补知事,但他无意做官,一直在家中潜心钻研书画。赵朴初自小耳濡目染,受益匪浅。家中大小事务,一律由母亲操持。母亲笃信佛教,对其影响密不可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赵朴初早年就学于苏州东吴大学,大学时代即开始学佛。1928年,任上海江浙佛教联合会秘书,上海佛教协会秘书等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在近代高僧太虚大师的影响下,大力倡导“人间佛教”和“人生佛教”,主张“解行并重”“人成佛成”,成佛在人间。他的书法风格从传统角度来说是受苏东坡的影响较多。他曾说自己写字是禅书一味,意即禅是要讲淡泊,讲禅宗哲理。中国的书法,不光是讲技、艺,还要进入道。道是一种哲学的境界,人天合一的境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沙孟海(1900—1992),原名文若,号沙村、僧郛等。浙江鄞县人,居杭。1979年被选为西泠印社第四任社长。著名学者,书坛泰斗。其书法诸体皆精,沉雄茂密,俊朗多姿,气势磅礴,江南及各地胜景多有题迹。篆刻不多作,然朴拙而富韵致,公推大家。曾任中山大学预科中文系教授,南京中央大学秘书,民国教育部秘书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浙江大学、浙江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浙江省考古学会名誉会长等职。编有《中国书法史图录》、《中国新文艺大系·书法卷》等,著有《浙江新石器时代文物图录》、《兰沙馆印式》、《沙孟海论书丛稿》、《印学史》、《近三百年的书学》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碑文详细记载了印社从创始四君子到建国后的沧桑历程,每一个历史节点都在沙孟海的笔下生动呈现。在书写“保存金石、研究印学”这八字宗旨时,更是横如剑、竖如戟,将印社的坚定信念镌刻于永恒的石质载体之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沙孟海的楷书,虽取法于北碑,却能在刚峻之中融入圆融之态。观其《碑记》中的“千秋”二字,便可窥见一斑:“千”字如危崖耸立,彰显出雄浑之势;“秋”字若老松虬曲,透露出古朴之韵。这种刚柔并济的笔性,源于他对《张猛龙碑》的深刻领悟。在转折之处,他时而外拓如斧凿,时而内擫似捻管,展现出碑学书家高超的笔墨掌控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结体造势上,沙孟海独具匠心,将摩崖气象融入楷法之中。例如,“社”字示旁高耸,宛如孤山石壁屹立;“记”字末笔纵逸,好似西湖烟波荡漾。这种“因字立形”的造型意识,不仅突破了唐楷的程式化束缚,更赋予了每个字以独特的生命力。字间的疏密对比,犹如篆刻中的朱白关系,巧妙地融入了金石趣味。此幅书法笔力雄浑,也印证了西泠印社社长作为文人标杆的深厚底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联“如此风神惟须饮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风神”指人的风采神韵,典出《世说新语》中对人物品评的术语,此处形容优雅超逸的气质状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全句意为:面对这般超凡脱俗的风采,唯有饮酒方能与之相配,暗含魏晋名士借酒抒怀的意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联“既佳光景当是剧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剧棋”指激烈的棋局,语出陆游《幽居》“剧棋静看邻翁弈”,此处引申为高雅的智力博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全句传递出既有良辰美景,便当以棋局助兴,体现传统文人以艺会友的生活哲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申甫老弟属 张宗祥集南北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钤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张宗祥印(白文方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冷僧壬戊以后所作(朱文方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张宗祥(1882年4月3日-1965年),谱名思曾,后慕文天祥为人,改名宗祥,字阆声,号冷僧,别署铁如意馆主。浙江海宁硖石镇人。现代学者、书法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少时与蒋百里一起勤奋苦读,俱文采斐然,齐名乡里。长大成才各有贡献,硖石镇上流传“文有张冷僧,武有蒋百里”之说。清光绪二十五年( 1899 )中秀才,二十八年中举人。先后任教于硖石开智学堂、桐乡桐溪学堂、嘉兴府中学堂和秀水学堂,以讲授地理出名。建国后任西泠印社社长、浙江图书馆馆长等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张宗祥治学勤奋谨严,经他精心校勘的古籍有 300 多种,已出版的有《说郛》《国榷》《罪惟录》《越绝书》等。生平抄书成癖,边抄边校,往往夜以继日;运笔如飞,一昼夜能抄二万四五千字。一生抄校 9 千余卷,前无古人。其书法学李北海,兼融汉魏碑法,雄浑洒脱,一气呵成,流传颇广。亦善画,工诗能文,精鉴赏,通晓医药、戏曲、文学、史地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书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暇日游近郭山世里殆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累年聚习见书万卷而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款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裴子学长兄撰句属(瞩)书即希教正。马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铃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马衡印信(朱文方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马 衡(1881—1955)字叔平,号无咎,别署凡将斋。浙江鄞县(今宁波)人。早年就读于南洋公学,研习经史、金石。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出任古物馆副馆长,1934年被任命为院长。抗战初期,临危受命,组织故宫博物院库藏文物西迁工作,免遭被日寇掠夺与损毁,厥功至伟。一生锐志于金石学、考古学研究,在石鼓文、度量衡、汉魏石经等方面成就卓著。抗战胜利后出任西泠印社社长。善书法,工篆隶。篆刻宗法秦汉,间涉吴熙载、赵之谦。著有《中国金石学概要》《凡将斋金石丛稿》《鍴庐印稿》《凡将斋印存》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司徒弘道,太史书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吴 隐(1867—1922)原名金培,字石泉、石潜,号潜泉、遯盦。浙江绍兴人。早年家贫,在杭州以刻碑为生,与叶铭从戴用柏游。二十多岁负笈沪上,结交吴昌硕、缪荃孙、严信厚等。光绪三十年(1904)与丁仁、王禔、叶铭在杭州孤山创建西泠印社。在上海开设“西泠印社”店号,与继室孙锦研制“潜泉印泥”。出版《古今楹联汇刻》《遯盦印学丛书》《遯盦金石丛书》等,富印章收藏,集拓制作周秦两汉古玺印与明清流派名家篆刻印谱数十种,对西泠印社创立,扩大规模,提高知名度,以及近代传统篆刻艺术之传播贡献良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司徒弘道。“司徒”为古代官职,主掌教化;“弘道”意为弘扬正道,出自《论语·卫灵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联中借指以文化传承为己任的使命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太史书年。“太史”为史官,负责记录历史;“书年”指编年记事,典出《左传》。此句强调历史记载对文明延续的重要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叶为铭(一八六六年—1948),字盘心、品三、号叶舟,祖籍徽州新安,长期居住于浙江钱塘(今杭州)。西泠印社是他与王福庵,丁辅之,吴隐等人联合创办的。擅长金石、书法、绘画,被誉为“郑虔三绝”。他的篆刻师承秦汉,对古玺、汉印元朱、现代皖派、浙派等名家进行了细致的临摹,形成了秀润遒劲、飘逸自然的风格。他还著有《金石家传略》、《广印人传》、《歙县金石志》、《列仙印玩》等著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叶为铭的篆隶书法结体严谨、用笔凝练,注重传统技法的同时融入个人风格,既有秦汉篆刻的古朴韵味,又兼具金石书画的灵动感。其作品常被评价为“形神兼备”“生动有灵气”。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王福厂(1880-1960),名提,原名寿祺,字维季,号福厂,(在这里厂字应唸庵同音)。又号屈瓠、罗刹江民,自称印庸,70岁后号持默老人。现代著名书法家、金石家。浙江杭县(今杭州)人。著有《王福厂书说文部目》《王福厂篆书咏怀诗》《糜砚斋印存》《说文部首检异》《糜砚斋作篆通假》等,并集各家刻印辑为《福厂藏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王福厂生于一个世代书香之家,自幼受到了良好的家学教育,其先祖为书圣王羲之,他的祖父王言为嘉庆戊寅举人父亲王同,字同伯,号肖兰,晚号吕庐志人,同治丁卯举人,光绪丁丑进士,无意仕途而留心学术,以著书教育为本,历任杭州书院、紫阳书院院长。王福厂随父在紫阳书院学习,耳濡目染,打下了深厚的学问根基。在浓厚的家庭文化环境熏陶下,他年仅12岁即沉醉于玩刀弄石。光绪晚期进学为秀才,并任教于钱塘学堂。其时,印人因风相聚,遂与丁仁、叶铭、吴隐于光绪甲辰(1904)年提出“人以印集,社因地名”的倡导,发起西泠印社于西湖孤山,“保存金石,研究印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个展览除了字画外,更多的是文人篆刻了。“文人篆刻”展区内,从明代何震“程守之印”的爽利刀法,到清代西泠八家的切刀妙趣,再到吴昌硕“酸寒尉印”的钝刀沉雄,一脉相承又各开新境。通过陈介祺辑拓《簠斋印集》、吴大澂辑拓《十六金符斋印存》等稀世印谱,可见社藏的珍贵丰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纵观历代篆刻,篆刻流派的兴起与发展,大致都是以能书善画的文人治印开始的。篆刻流派的产生,同其他古代艺术一样,索源求本,由于缺乏实物和可靠的文字资料,都有一定的困难。印坛公认的篆刻流派的开山鼻祖,是明代的文彭,他首先用灯光冻石刻印,但亦是其晚年的事,早期乃以牙章为主,并且是由他篆书后,请李文甫代为动刀。文彭以后名家辈出,先后出现了皖派、浙派、邓派、款派、吴派、齐派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邓派刻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邓石如(1743-1805),名琐,字顽伯,号完白山人、管游道人、古院子、龙山樵长等,安徽怀宁人。篆法师梁千秋,是清代杰出的书法家。人称其四体(真、草、隶、篆)书皆为国朝第一,篆刻亦如其书,篆法以圆劲胜,作品苍劲庄严、流利清新。他从“印内求印”的小天地里突破出来,早期善用唐代李阳冰的篆体入印,后来将石鼓文、汉碑篆额等多种书体笔意融为一体,运用到篆刻艺术中去,后人称其书从印入,印从书出。邓的作品有粗有细、有圆有方,或流转多姿,或神情凝注,变化无穷,故世人称之谓“邓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吴熙载(1799-1870)原名廷甩,字让之、让翁、方竹丈人、晚学居士等,书法篆刻均师法邓石如,取邓风格中圆劲的一路,并自成面目,一生刻印万余方,功力深厚,对后世影响深远,将“邓派”艺术推向高峰。吴昌硕曾云:“学完白(邓石如)不若取经于让翁(吴熙载)。”吴的篆法飘逸劲健,在刀法上,迅疾运刀如行笔,特别是冲刀浅刻,沉着稳健,凝练流动,气势酣畅淋漓,像他的书法一样舒展娟美,别具一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属于“邓派”的后人还有包世臣、赵之谦、胡澎、周启泰、程荃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吴昌硕在诗文、书画、篆刻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画继承了八大、石涛与扬州八怪等文人画的精神,以独特的苍浑篆书笔法入画,为金石画派掀起了高潮。他的篆刻初学丁敬,后学吴让之、赵之谦,他对邓石如、陈鸿寿最为崇拜,进而汲取封泥和汉魏六朝砖等古器上的文字之长处,将自己写出的石鼓文面貌的苍浑的小篆,用刻刀移到印章上来,使他的篆刻超越了他的书画,巍然独立,形成了苍浑古朴、酣畅厚重的艺术风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非常重视印章的布局,每刻一印,反复推敲起稿,作品初刻后精心收拾,使其草而不率、破而不残,大印雄健,小印宏大,显示出古朴浑厚、神趣昂然,开创了篆刻艺术上自有法度的写意刻法的一派,成为近代篆刻史上的一位大师,故世称“吴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赵石、陈师曾、钱瘦铁、邓散木、赵叔孺、陈半丁、来楚生、钱君陶、王个籍、曹简楼等皆属“吴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雪漁派 (皖派)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何震(1535—1604,一说1522—1604),字主臣,号雪渔,曾久居金陵,以鬻印为生。当时何震名声鹊起,天下影从,何震及其追随者被称为“雪渔派”(亦称“徽派”“皖派”)。何震深研古籀、精读六书,晚年将其自刻印编辑成《何雪渔印选》,为篆刻史上首部印人自编印谱,对后世影响深远。何震在汲取文彭和古玺印风的基础上,于篆刻题材与内容、刊刻刀法、印文风格、边款文辞等方面均有开创性探索。何震与文彭一起并称“文何”,两人同被尊为文人篆刻的开山鼻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何震是一位敢于创新,也具有一定印学理论的艺术家。他提出:“六字不精邃入神,而能驱刀如笔,我不信也。”他主张提高篆刻艺术,首先要学好书法,他的篆刻改变了元人盘旋、曲折书体入印之弊,在文彭艺术的基础上,跨出了革新的一步。他的印作汲取了我国秦汉铸印的长处,篆法简洁、章法平正,采用切刀入印,刀痕显露、痛快泼辣,在浑厚上不及三桥,而苍劲之气高于文彭,令人耳目一新。他的印款始创单刀切入法,一刀即成一笔,简劲而生辣,有苍莽浑朴的气息,对后人影响很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因何震籍新安故世称“皖派”(亦称黄山派,徽派)。后人梁千秋、苏宣、朱简、汪宗周、江皓臣、程林、金光先、程原、汪关,皆属“皖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程守之印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明) 何震(约1522-1604)是明代篆刻家、书法家,与文彭并称“文何”,被尊为皖派篆刻创始人,其风格雄健苍浑,首创单刀刻款技法,对明清篆刻艺术影响深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何震,字主臣、长卿,号雪渔,徽州婺源人(祖籍休宁),晚年寓居南京。他早年师从文彭研习六书理论,主张书法与刀法统一,突破宋元印风局限,取法先秦金石文字,开创首个篆刻流派“皖派”(亦称“雪渔派”)。其弟子吴良止、金光先等形成50余人的徽州印人群体,被时人誉为“近代名手,海内第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廉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清) 蒋仁(1743—1795)篆刻家。原名泰,字階平,号山堂,又号吉罗居士、女牀山民。后得古铜印“蒋仁之印”,因易名。仁和(今浙江杭州人)。署所居曰:“吉罗庵”。性迂僻,寡言笑。行书由米芾上窥二王,参以孙过庭、颜真卿、杨凝式。兴到时,以墨渖倾纸,不能辨字,更为人所重。间写山水,不多作。偶吟小诗。篆刻师法丁敬,取径高古,苍茫朴茂,沉着冷隽,自具风貌。款识亦精,密行细字,以石就刀,参错随意。不愿轻易为人刻印,流传甚罕。后人将其与丁敬、黄易、奚冈并称“丁蒋黄奚”,为浙派“西泠前四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蒋仁精工书法,他写字也往往乘兴挥笔,纵横驰骋,笔下仿佛以墨汁泼纸,致使有的字难以辨认,但满纸超尘脱俗的清逸气韵,使见者无不倾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真实不虚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赵之琛(1781-1852),清代篆刻家、书画家,字次闲,号献父、宝月山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他是“西泠八家”之一,以篆刻技艺著称,尤其擅长切刀技法,作品风格整稳内含姿态,刀法滞重而蕴藏轻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赵之琛篆刻师承陈豫钟,融合黄易、奚冈、陈鸿寿三家之长,形成独特风格。其作品章法讲究,篆法精妙,边款融合隶行字体,下刀生辣挺劲。绘画方面,山水师法倪瓒、黄公望,笔意萧疏幽澹;花卉竹石则有明人风韵,傅色清雅。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琴川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清) 吴让之(1799-1870),原名廷扬,字熙载,江苏仪征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其篆刻艺术融合邓石如神髓并自成风格,在晚清篆刻领域具有重要地位,被吴昌硕评价为“学邓派不若取径于让翁”。 善书画尤精篆刻,其篆刻以秦汉印为根基,深得邓石如精髓,刀法圆转灵动,结体疏朗飘逸。书法以篆书和隶书见长,篆书点画舒展流畅,结体瘦长疏朗,兼具灵动与典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吴昌硕在1888年被举为苏州"佐贰"(相当于唐代县尉),因官职卑微自称"酸寒尉"。1888年炎夏,他因官场压抑感创作了《酸寒尉像》(任伯年绘),并刻制此印以自嘲。该印运刀生辣峭拔,成为其代表作之一。 该印以田黄石制成,材质珍贵。边款记载了吴昌硕对官场压抑的反抗,反映了其追求艺术自由的精神。其篆刻风格融合了金石与书画,体现了"金石为骨、书画为魂"的西泠印社传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酸寒尉印 (清) 吴昌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文人篆刻肇始干唐两宋趋于流行.元代赵孟、吾丘衍自篆印稿、主张复古,倡导“古雅”“质朴”奠定了汉印审美观、王冕、文彭以石材自镌印章,激发“印已成而兴无穷”的情致。自此,文人借助印工之手制作印章的时代结束,文人篆刻艺术逐步兴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明末清初篆刻家云集“吴门派”“雪渔派”“泗水派”“娄东派”和朱简一派是明清之际享有盛誉的篆刻流派,为清代篆刻艺术的兴盛作出了必要的铺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清代中期文人篆刻创作进入繁盛时期乾嘉年间.丁敬开创“浙派”,形成切刀风格,行刀波而进、锋棱毕现.线条古朴苍劲富有金石味。继起者有蒋仁、黄易、冈,世称“西冷四家”或“浙派四家”、与后来的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合称为“西冷八家”。“浙派”二百年来影响深远,支脉延绵至今未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邓派”形成稍晚干浙派邓石如篆刻得力于书法,强调“印从书出”,印文篆法掺以碑额题字,体势笔意沉雄朴厚章法上强调“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使当时局限干取法秦汉玺印的风气为之一变。晚清时期经再传弟子吴让之等篆刻家的弘扬,“邓派的艺术风格对后世影响进一步强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晚清篆刻群体空前活跃,文人篆刻创作进入巅峰,涌现出了以徐三庚、赵之谦、胡、吴昌硕、黄十陵、齐白石为代表的篆刻家,他们寻求突破、取法多元,强调个性、别具风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近代以来,篆刻艺术可资借鉴的资料和技法经验日趋丰富多元,为创作与创新提供了新的空间。篆刻家既有追求传统审美意趣的意识,又有力倡我法的观念,摆脱集白,与古为新,为当代篆刻艺术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吴昌硕先生的自用印,是印运用秦印“井”字界格形式而以书入印。据印面文字和所署顶款风格,可推测此印为吴昌硕四十岁前后,大量研习石鼓文书法,并开始探索以石鼓文文字入印的阶段所刻。沙孟海曾评价其篆刻“吸收先秦大篆精髓,出之以自我倜傥变幻的笔法和结法,领会得这种不似之似的作篆旨趣,才能理解到吴俊卿治印的妙处”。以“井”字界格分布印文的章法在秦官印或私印中多有使用,明代徐上达称此为“格眼”。吴昌硕将具有方圆、疏密、简繁差异的文字安置在既定框格内,一方面将印文单字分而治之,寻求印面布局的整体协调;另一方面,则突显其疏密变化,利用文字本身特性,使空间密处更密而疏处更疏,最终形成团结一气的艺术效果。吴昌硕借古开今,在篆刻创作中自如运用界格线以重塑章法布局,为印章布局提供了典型范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绳”出自《管子·宙合》“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绳;万家之都,不可平以准”,本意是指千里远的路程,不能用准绳来取直,事物各有不同,也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吴昌硕以此句治印,意在表明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不必拘泥于一种固定的表现方式,也不可用同一标准来衡量优劣。把握大方向,拥有全局观,保持独立的艺术取向,合古人之法而运己意,是为艺之观念,也不失为成事之方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天君泰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齐白石采用钝刀刻印,线条浑厚朴拙,体现齐白石“胆敢独造”的革新精神,与吴昌硕“酸寒尉印”共同代表清末民初篆刻的突破性风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印文“天君泰然”出自儒家经典,反映齐白石融合文人雅趣与平民审美的创作理念,与其画作中“清新自然、生命饱满”的基调一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此次展览,确是西泠印社传奇历程与深厚积淀的集中展现,通过这些精勾勒出丰富而立体的文人群像,从创社四君子的清隽风骨,到历任社长的艺林标领,再到群星璀璨的名家手笔,无不彰显其“艺与学养并重”的治社之道与恒久魅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参观回来花了几天时间整理了笔记,留之回味。</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