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2011年6月20日,一颗科学界的璀璨星辰悄然陨落,享年97岁的何泽慧院士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她的一生,是为科学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无私奉献的一生,她的故事,值得被我们永远铭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14年3月5日,何泽慧出生在江苏苏州一个书香世家,“五世翰林”的大家族赋予她深厚的文化底蕴。父亲何澄是文物鉴赏家,也是同盟会最早的会员之一;母亲王季山是物理学翻译家;外祖父王颂蔚是清朝进士、蔡元培的恩师;外祖母王谢长达是晚清女权主义者、教育家。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何泽慧自幼便对知识充满渴望,展现出非凡的聪慧与坚毅。</p> <p class="ql-block">1932年,何泽慧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物理系。当时,物理系女生面临诸多质疑与劝退,系主任叶企孙认为女孩子读物理学恐难有所成。但何泽慧与女同学据理力争,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扎实的学识,不仅坚持到毕业,毕业论文还获得全班最高分。她的毕业论文《实验室用电流稳压器》,标志着中国首个自主设计稳压装置的诞生,展现出她在物理领域的卓越才华和创新能力。</p> <p class="ql-block">1936年,何泽慧从清华大学毕业,在目睹日本人对中国人的刁难后,萌发了“军工强国”的念头。在山西省政府的资助下,她前往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学习实验弹道学。当时,该校技术物理系属于保密系科,实验弹道学更是军事敏感专业,不招收外国学生。何泽慧据理力争:“你可以到我们中国来,当我们军工署的顾问,帮我们打日本侵略者。我为了打日本侵略者来学这个专业,你为什么不收我呢?”最终,她成功说服系主任,成为该校技术物理系第一个外国学生,也是第一个学习弹道学的女学生。1940年,何泽慧以《一种新的精确简便测量子弹飞行速度的方法》论文获得工程博士学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博士毕业后,因二战爆发,何泽慧滞留德国。1943年,她进入海德堡威廉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在这里,她首次观测到正负电子碰撞现象,被英国《自然》杂志称之为“科学珍闻”。1946年,何泽慧前往法国巴黎,与大学同学钱三强结婚,共同开启了科学生涯。他们在约里奥 - 居里夫妇领导的实验室工作,合作发现铀核裂变的新方式——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何泽慧首先捕捉到世界上第一例四分裂径迹,这个发现引起国际科学界的极大轰动,被居里夫妇称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验室第一个、最重要的成果” ,西方各国报刊称他俩为“中国的居里夫妇”。</p> <p class="ql-block">1948年,何泽慧与钱三强怀着满腔的爱国热忱,带着年仅半岁的女儿回到祖国,投身于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的组建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何泽慧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创建中。面对国内科研条件的简陋,她和钱三强每人骑一辆自行车,在旧货店和废品收购站里寻找旧五金器材和电子元器件。她说:“我们早知道国内的情形,回来并不是来享受的,而是来吃苦的,希望在自己国家的环境里领导本国的青年做一些事,创造一些工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世纪50年代,何泽慧带领团队致力于原子核乳胶的研制。经过几百次实验,她终于在1956年制成了主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核乳胶,使中国成为当时少数能生产原子核乳胶的国家,为中国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研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1955年,她和同事合作制成对质子灵敏的核乳胶,获得195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此后,她又领导建立中子物理研究室,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关键的数据支持,培养输送了大量原子能事业的干部。</p> <p class="ql-block">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何泽慧虽未直接参与整体工作,但她以自己的方式贡献力量。氢弹研发时,一个关键数据被怀疑存在计算错误,何泽慧带领团队耗时数月重新计算,修改了错误数据,确保了氢弹研发工作的顺利进行。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何泽慧在背后默默付出的努力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73年,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何泽慧担任副所长。她积极推动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及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的起步和发展,在她的倡导与扶持下,高能物理研究所原宇宙线研究室在西藏甘巴拉山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5500米)高山乳胶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了高空科学气球,并相应地发展了空间硬X射线探测技术及其他配套技术。她重视宇宙线的规划工作,多次亲临放球现场指导,为中国高能物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何泽慧一生淡泊名利,生活简朴。她始终坚持严谨求实的学风,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仍坚持全天上班,坐在办公室里翻阅文献。单位要给她派专车接送上班,她坚决不要,坐班车一直到92岁。她居住在50多年前中国科学院分配的普通居民小区,书桌上的镇纸是鹅卵石,手里提的是人造皮革包。在荣誉面前,她始终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199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大辞典》时,她坚决不同意立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何泽慧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为科学和祖国奉献的一生。她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中国核物理事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她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的科研工作者们不断前行。她不仅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如今,当我们享受着和平与繁荣时,不应忘记像何泽慧这样的先辈们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她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科学发展的史册上,成为我们心中永不磨灭的光辉记忆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