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健康源自清調补 中医养生棒棒哒!<br> ——二十四节气养生</h3> <h3>一、人为什么会生病?<br>人会生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角度理解:<br>1. 外部致病因素入侵<br>- 病原体感染: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微生物进入人体后,会破坏正常细胞功能或引发免疫反应,比如感冒(病毒)、肺炎(细菌)。<br>- 环境因素:污染的空气、水或食物,以及辐射、化学毒素等,可能直接损伤身体组织,长期暴露还可能增加慢性病风险。<br>2. 身体自身功能异常<br>- 免疫功能下降:免疫系统是身体的“防御系统”,当它因疲劳、营养不良、年龄增长等原因变弱时,无法有效抵抗病原体,就容易生病。<br>- 器官或系统故障:身体器官(如心脏、肾脏)或生理系统(如内分泌、循环系统)出现功能异常,可能引发疾病,比如糖尿病(内分泌问题)、高血压(循环系统问题)。<br>3. 遗传与先天因素<br>部分疾病与遗传基因相关,比如某些遗传病、过敏体质等,这类人群可能天生对某些疾病的抵抗力较弱,患病风险更高。<br>4. 生活方式影响<br>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长期熬夜、吸烟酗酒等,会逐渐削弱身体的正常功能,降低抵抗力,成为疾病的诱因。<br>简单来说,生病本质上是身体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可能是外部威胁突破了防御,也可能是内部系统出现了紊乱,或是长期不良习惯积累的结果。</h3> <h3>二、治未病,少生病,首选“中医养生”<br> 中医养生,防大于治;只治不防,越治越忙。<br> 中医很看重“治未病”,就是在没生病的时候通过调理身体、改善生活习惯来预防疾病,这和现在大家说的养生理念不谋而合。比如平时注意饮食搭配、按季节调整作息,或者通过艾灸、推拿疏通气血,都是中医养生的小方法,简单又实用。你平时会用什么中医养生小妙招吗?</h3> <h3> 三、顺应天时,依据节气,调整作息、饮食和生活习惯<br> 二十四节气养生确实是中医养生的一大智慧,因为节气变化直接反映了自然界阴阳消长、气候更迭的规律,而人体和自然是相呼应的,跟着节气调整养生方式,能更好地顺应天时,达到“天人合一”的健康状态。<br>不同节气有不同的养生重点,比如:<br>- 立春:万物复苏,适合养肝,多吃芽类蔬菜,适当增加运动。<br>- 夏至:阳气最盛,要注意防暑,饮食宜清淡,避免过度劳累。<br>- 立秋:气候转燥,需润肺防燥,可多吃梨、银耳等滋阴食物。<br>- 冬至:阴气盛极而转衰,适合进补,比如吃些温热的羊肉汤,同时注重保暖。<br> <br>跟着节气调整作息、饮食和运动,能让身体更适应环境变化,确实是很科学的养生方式呢。你平时会根据节气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吗?</h3> <h3>以下是一些适合不同节气食用的食物:<br> <br>春季(养肝)<br> <br>- 立春:可食用韭菜、香菜、春笋、香椿等,有助于温补阳气、发散风寒。 <br>- 雨水:山药、薏米、红枣、茯苓等健脾祛湿的食物较为适宜,可帮助调节身体湿气。<br>- 惊蛰:多吃菠菜、荠菜、豆芽等,能增强免疫力、清热解毒。 <br>- 春分:饮食注重寒热搭配,可选择豆芽、香椿、草莓、鱼类等。 <br>- 清明:饮食宜清淡养肝,可吃些荠菜、菠菜、菊花脑等野菜,以及枸杞、山药等。 <br>- 谷雨:赤小豆、芡实、薏仁等健脾利湿的食物是不错的选择,有助于抵御湿邪。 <br> <br>夏季(养心)<br> <br>- 立夏:苦瓜、黄瓜、冬瓜、青鱼、茼蒿等食物,可预防中暑和肠道疾病,还能解暑利湿。 <br>- 小满:多吃冬瓜、苦瓜、黄瓜、丝瓜等清热利湿的蔬菜,以及樱桃、桑葚等水果。 <br>- 芒种:可食用绿豆、赤小豆、薏仁等熬成的粥或汤,以防暑祛湿,同时可适当补充西瓜、桃子等水果。 <br>- 夏至:宜吃些养心阴、补心气的食物,如百合、莲子、麦冬等,也可适量食用鸭肉、鲫鱼等。 <br>- 小暑、大暑:天气酷热,绿豆汤、冬瓜汤、荷叶粥等清热解暑的食物必不可少,还可吃些西瓜、黄瓜等清凉蔬果。<br> <br>秋季(养肺)<br> <br>- 立秋:梨、百合、银耳、山药、芝麻等甘润养阴之品可滋养阴液,缓解秋燥。 <br>- 处暑:此时可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葡萄、柚子、荸荠等水果,以及菠菜、胡萝卜等蔬菜。 <br>- 白露:可适当食用核桃、杏仁、蜂蜜等,以润肺止咳、润肠通便。 <br>- 秋分:饮食上可增加芝麻、核桃、糯米、蜂蜜等食物的摄入,以滋阴润燥、补养气血。<br>- 寒露:可多吃温热食物,如羊肉、牛肉、虾等,还可食用山药、芡实、红枣等健脾补肾的食物。 <br>- 霜降:适合食用核桃、黑芝麻、栗子等补肾的食物,以及柿子、苹果、山楂等水果。 <br> <br>冬季(养肾)<br> <br>- 立冬:羊肉、狗肉、牛肉、韭菜、桂圆等温补类食物可增强体质,抵御寒冷。 <br>- 小雪、大雪:可多吃些温热滋补的食物,如鸡肉、虾仁、核桃、枸杞等,同时可适当食用一些黑色食物,如黑豆、黑芝麻等。 <br>- 冬至:除了继续食用温补食物外,还可增加山药、枸杞、黑芝麻等补肾固精食物的摄入。<br>- 小寒、大寒:可适当食用当归生姜羊肉汤、肉桂炖牛肉等温热滋补的药膳,以抵御严寒。</h3> <h3>四、中医养生,四季分明<br><br>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如下:<br> <br>1. 立春(春季开始)<br>2.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br>3. 惊蛰(春雷始鸣,惊醒蛰伏的动物)<br>4. 春分(昼夜平分)<br>5.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br>6. 谷雨(雨生百谷,农作物生长旺盛)<br>7. 立夏(夏季开始)<br>8.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br>9.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br>10.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白昼最长)<br>11. 小暑(气候开始炎热)<br>12.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br>13. 立秋(秋季开始)<br>14. 处暑(炎热的暑天结束)<br>15.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br>16. 秋分(昼夜再次平分)<br>17.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br>18.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br>19. 立冬(冬季开始)<br>20. 小雪(开始下雪)<br>21.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br>22.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白昼最短)<br>23.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br>24.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br> <br>它们反映了季节、物候、气候等自然变化,是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的,对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有重要指导意义。对人体养生意义非凡。<br></h3> <h3>五、九种体质,饮食养生</h3> <h3>编 辑:天 下 为 公<br>资料提供:本人及马女士<br>时 间:2025.6—7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