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味道

chuifa

<p class="ql-block">  上海的味道 </p> <p class="ql-block">  要说上海的味道,不是饮食,也非市容,更不属人际关系,总也说不清楚究竟是什么。</p> <p class="ql-block">  盛夏七月,当炎热地区的人们都涌向云贵高原避暑时,我们却来到了上海,这是我第一次在这里停留5天。虽然一半时间是在松江区枫泾镇陪孩子游玩乐高乐园,但前段时间也与著名的外滩"牵了手"。没想到37度的高温下,午夜从南京路步行几百米到黄浦江畔,想找一处既能大快朵颐、又能观赏灯火阑珊的餐位,却只见人山人海,拥挤得一座难求。无奈之下,只能进一家小餐馆充饥,匆匆扒拉掉两份蟹黄面与汤包。</p> <p class="ql-block">  挤过人流、穿过马路时,看到登观景台的游客不仅塞满了宽阔石梯,队伍还像潮水般绵延了上千米。带着几分失望,只得爬上双层观光巴士,在欢快得有些庸俗的声光里绕行浦江,即便窗外是炫目的东方明珠和风华依旧的外滩洋楼街景,也让人兴奋不起来。</p> <p class="ql-block">  坐在百年酒店旧式大堂的沙发上,脑子里不停地回放着电视剧《上海滩》和几十年来、尤其最近追剧中充斥荧屏的大上海影像,突然想冒昧说说上海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恐怕首先是洋气。出租车司机路过宝山区时说,这里的松江人才是地道的上海人。我仿佛记得"先有松江府,后有上海滩"的说法。鸦片战争以来,这片沃土在逐渐殖民的过程中迅速西化,与国际接轨后跻身全球大都市之列。浦江西侧作为核心区域,数十栋哥特式、巴洛克式等风格迥异的历史建筑群,让十里洋场享有"东方华尔街"的美誉。改革开放尤其随着浦东开发加快脚步,大上海引领长三角,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高地,在世界舞台上也逐步找回了领先地位。</p> <p class="ql-block">  因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洋气"既体现在城市容貌上——高楼林立且千姿百态,立体道路四通八达,浦江沿岸钟笛相应,高校吸引力与日俱增;也渗透进上海人的骨髓里——海洋心性使其所思所想目光向外,独领风骚时便觉"俯首四顾皆乡下",做人做事精到挑剔,里弄与街坊间的叽叽喳喳也藏着这份讲究……</p> <p class="ql-block">  其次喜做派。虽属华夏百年大都市,毕竟人口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既有欧风美雨的影响,也有苏浙迁户的融入,还有五湖四海的高端学子,甚至不乏边远省份的劳务大军。是否真的要分层次、定圈子?偶尔和一二位有身份者交流,感觉他们虽有绅士风度,却表里不够协调,不时会调侃苏北人或宁波人的特点;有些人要求高、算计多,"螺丝壳里做道场",个别甚至外表谦和,内心却藏着傲慢。</p> <p class="ql-block">  不知何故,几十年职业生涯中,不管读书培训还是考察,交好的朋友这里很少,不同于全国其他大城市。而且入沪公干也少,私访更是稀罕,所以既不熟悉也不了解,内心深处虽然很羡慕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但"梁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呀。</p> <p class="ql-block">  再者,空气中似乎散发出甜味。上海本帮菜偏甜,不知是如何形成的?是周边淮扬菜、徽菜、杭帮菜的混合,还是各国风俗口味的交融变种,抑或因潮湿环境与农耕食材的特性所致?上海话也带点甜,吴侬软语让人迷糊,有些表达嗲中带酸,让人欲罢不能。</p> <p class="ql-block">  在老城区转一圈,饭店菜品招牌上满是蟹黄包、蟹黄面、蟹黄煲汤等,阳澄湖大闸蟹更是被"风卷残云"般追捧。这里吃东西也很细腻,盛菜的盘子总不装满,只在中间堆一小坨,不仅北方人受不了,南方山里人也不习惯。</p> <p class="ql-block">  不过话又说回来,上海毕竟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难怪青年学子蜂拥而入。这里重规则、有秩序,社会化与市场化程度高,市容市貌整洁卫生,过日子方便,符合一般人的心理预期。即便有人情薄弱之感,或许也属某种必然。所以,前面所说纯属走马观花后一孔之见,若有不妥之处,在此深表歉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