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里的光,是爹娘的模样

sarah

<h3><br> 1958年的江苏乡下,风里都带着土腥味。听母亲回忆,那年她十七岁,站在泰州张营村的土埂上,十二岁的妹妹,我的小姨,看着十七岁的姐姐踩着露水往村外走——那是姐姐要去浙江找活路的清晨,田埂上的野草没过脚踝,沾湿了姐姐打补丁的裤脚。<br> <br> 母亲常讲起那些年的饿。1949年刚解放时,江苏农村的日子还没缓过来,地里的收成不够填肚子,她和妹妹就挎着柳条筐漫山遍野找吃的。春天挖荠菜、马齿苋,夏天捞河蚌敲碎了煮清汤,秋天跟在收番薯的人后面捡漏,连带着泥土的块根都要擦干净啃下去。1951年母亲十岁那年,母亲的父亲,我的外公,咳着咳着就没了;1956年母亲十五岁,母亲的母亲,我的外婆也走了,姐妹俩守着两间漏风的土坯房,锅里常常是能照见人影的稀粥。<br><br> 1959年的秋天,母亲终于熬不住了。邻居家的大姐说浙江长兴那边工分高,能吃饱饭,姐姐咬着牙跟去了。母亲说,走的那天,她把家里最后半块玉米面饼子塞给妹妹,说&quot;等我站稳了就来接你&quot;。那时妹妹——我的小姨才十二岁,一个人守着空荡荡的屋子,夜里听着老鼠在梁上跑,抱着姐姐留下的旧棉袄才能睡着。<br> <br> 18岁的母亲,就这样,跟着邻居一位大姐,从江苏泰州张营村出来,来到浙江长兴洪桥赵家浜,经人撮合,找到了同样苦出身的我的父亲——陈柳清,那时父亲日子也苦,父母早亡,跟着哥嫂过活,自己住在哥哥家旁边搭的毛坯房里,四面墙是黄泥糊的,顶上盖着毛竹片,下雨时要摆三个脸盆接水。就这样,俩个苦命人,简单组合了家庭,搭伙过日子,生活虽不富裕,但也算安逸了。<br><br> 往后的日子,父亲母亲日夜劳作,每天天不亮就去田里干农活,天不黑不回家,为的是多挣点工分。平日里,勤俭节约,省吃俭用,日子也算过得很充实很幸福。等到我大姐出生时,家里条件明显好起来了,干活也不那么晚回家了,有时晚饭后,父亲会一边抱着孩子,一边笑脸相迎,跟邻居拉家常。母亲则在家,把小家收拾得井井有条,这是后话!<br><br> 这边父母在努力经营着小家庭,江苏那边,我母亲的亲妹妹,我的小姨,还在那儿,过着三餐无着落的苦日子。<br><br> 两年后的冬天,母亲交代好家里的大小事,决定回江苏张营村接回妹妹。据小姨后来回忆,那天傍晚,她正坐在灶台边等着锅里的野菜汤烧开,忽然听见院门口有熟悉的脚步声——姐姐裹着一身寒气闯进来,棉袄上还沾着浙江的霜。姐妹俩抱着哭了好久,小姨说,那是她这辈子哭得最凶的一次,像把前半生的委屈都倒了出来。母亲带去的半个馒头,小姨至今记得味道。在浙江能吃上白面馒头,是她们从前想都不敢想的事。<br> <br> 接妹妹去浙江的路,走得比想象中难。姐姐想把家里那张祖辈传下来的木床卖掉当盘缠,找队长理论去年的工分,却被婶婶拦在门口骂。母亲说,那天姐姐红着眼冲进婶婶家,硬是把那张榫卯结构的木床从堂屋里拖了出来,床腿和床架连接处都散了,木刺扎进姐姐的手心,血珠滴在冻硬的泥地上。买床的大叔给了23块钱,攥在姐姐手心里,像攥着救命的稻草。<br> <br> 去汽车站的路上下了小雨,姐妹俩穿着破布鞋,深一脚浅一脚地跑。赶到车站时,每天唯一一班去浙江的汽车刚开走15分钟。母亲说,她看着妹妹被雨水打湿的单薄后背,忽然就蹲在地上哭了。妹妹那时才九岁,头发枯黄,脖子上还长着冻疮。姐姐搂着她说:&quot;不怕,明天咱天不亮就走,姐一定带你去浙江吃饱饭。&quot;<br><br> 1961年的春天,母亲带着小姨,终于踩着浙江的田埂走进了那个泥墙屋——那就是母亲和父亲的新家。父亲在门口支起了柴火灶,锅里炖着萝卜干,飘出的香味让母亲愣住了,那是她第一次闻到正经饭菜的香。<br>&quot;有我一口吃的,就有你姐俩一口,以后咱有地种有工分挣,饿不着了。”<br>父亲咧着嘴,露出缺了颗门牙的牙床,笑着说。<br> <br> 后来的日子,就像江南的春水,慢慢涨起来了。父亲母亲还是每天天不亮就去生产队挣工分,母亲说,1963年大姐出生那年,队里分了三十斤稻谷,父亲抱着稻谷在泥地上开心地打了好几个滚。1978年分田到户后,他们更拼了,母亲跟着村里的老人家养起了蚕桑,父亲承包了鱼池塘。原来的泥墙屋慢慢换成了砖瓦房,再后来,又盖起了两层小楼。<br> <br> 去年秋天,我陪母亲回了趟张营村。当年的土坯房早没了,变成了整齐的稻田。母亲站在田埂上,指着远处一片竹林说:&quot;从前就在那挖野菜,挖得连草根都不剩。&quot;风穿过竹林,沙沙的响,像极了她当年抱着妹妹哭时轻轻拍她后背的声音。<br> <br> 如今母亲八十四岁了,坐在别墅的院子里晒太阳时,总爱摸着廊下的竹椅说:&quot;你爸当年搭的毛竹顶,漏雨漏得厉害,可那时觉得,有个遮头的地方,就比啥都强。&quot;阳光落在她的白发上,我忽然看清,那些岁月刻下的皱纹里,藏着的不是苦,是两个人手挽手走过风雨的暖。<br> <br>  原来最好的日子,从不是锦衣玉食,是两个苦命人凑在一起,用双手把日子焐热,把苦日子过出了甜。就像父亲母亲,他们没读过多少书,却教会了我们:日子再难,只要肯拼,总能种出属于自己的春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