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晓露著、新华出版社出版、长篇纪实文学《远去的天星沟——我的三线人生》连载31</p> <p class="ql-block">1981年12月29日,我拿着南川县人事局开据的调令来到天兴厂组织部报到,组织部的领导说,马上就是元旦节了,元旦节过了很快就是春节(1982年元月25日是春节),很多单位都放假了,你明年2月1日再来吧。</p><p class="ql-block">1982年2月1日,组织部将我分配到了检验处,检验处又将我分配到了理化室热工仪表组,理化室主任郑新强将我带到了理化室。</p><p class="ql-block">理化室是物理化学分析室的简称,主要是对军品材料进行物理化学性能分析检测。理化室在小件车间后面,一个独立的小花园里的一座独立的二层楼房。一楼有金相室、仪表室、室主任办公室、机加房、性能室,二楼是化学分析室。按当时八级工制度,理化室各个专业都是技术工种,都是学徒期三年、最高八级的技术工种,是最好的工种。理化室非常干净,地板是水磨石的,光滑如镜。理化室冬天有暖气,夏天有风扇,还有洗澡堂。理化室是全厂工作环境最好、待遇最好的地方,在这里工作是非常令人羡慕的,在这里工作的年轻人都会被认为是“有关系”的人。</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才知道我的关系是谁。听说我调回厂里了,邻居们都来关心我。和我家同住一楼的邱鼎成师傅在理化室热工仪表组工作,他说我学的是化工仪表专业,适合在理化室热工仪表专业工作。住三楼的李宗红师傅是理化室化学组组长,他说我是化工学校毕业的,可以到理化室化学分析专业工作。是他们两个老师傅去给检验处领导建议,我才分到理化室的。</p><p class="ql-block">热工仪表组的工作职责就是负责全厂的测温仪表和压力仪表的检定、维护和维修。这些仪器仪表的原理我在学校都学过,在工厂实习时都使用过,所以一上班就能直接进入工作状态。全厂的测温仪表主要分布在工具车间、冲压车间和油丝发条车间的热处理工段,我们经常都要跑现场,工作还是很辛苦的。</p> <p class="ql-block">邱鼎成师傅是热工仪表组唯一的老师傅,他和我父亲一样,是从泸州化工厂调来的,是对工作极端认真负责的老师傅,他是技校毕业生,比我父亲更有文化。任何时候,车间发生紧急情况时,邱师傅总是立即带领我们奔赴现场,从不耽误。我们的工作需要细心和耐心,邱师傅容不得我们有半点的粗枝大叶。我们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扫卫生,他要求我们只能用半干的拖把拖地,原因是室内都是精密仪器,怕潮湿。用过的抹布必须用肥皂搓洗干净,洗出抹布的本色。有一次,我们重新安装仪表室的日光灯管,我将电线沿着吊日光灯管的铁链子穿下来,穿的时候是每隔两扣穿一次,邱师傅要求我拆了重穿,他要求我每隔一扣穿一次,还要按同样的方向穿过,这样才美观。</p> <p class="ql-block">热工仪表组还有文善超和金晓琴两位女同事,她们两个都要比我大一些,都当过知青,当时都怀有身孕。正因为她俩行动不便,才使我拥有了更多的出差学习的机会。那几年,凡是到重庆和其他地方的学习和出差,都只有派我去。我们每年会到重庆出差,到长安厂、建设厂去送检计量标准器,还要去重庆参加国家计量标准器具检定标准的学习和考计量检定员证。</p><p class="ql-block">有一次,化学分析组需要到重庆北碚的川仪一厂去购买铂金器皿,郑新强主任就叫我去买,还要到财务科去领空白支票,带上空白支票去。郑主任说,只有我胆子大,敢到外面去出差,派其他姑娘小伙都不敢去,因为她们没有出过远门,怕找不到路,怕出去遇到坏人,甚至连家长都不让去。郑主任说的这种现象具有普遍性,因为在山沟里长大的三线子弟都没怎么出过沟,对外面的世界是即憧憬又恐惧,这时候,我才知道我在泸州读三年中专对我的锻炼是非常有用的。</p> <p class="ql-block">理化室郑新强主任也是很负责很细心的人。他带领人到各工作室检查卫生时,会戴着白色细纱手套,专门去摸卫生死角,发现没有打扫干净就要重新来过。郑主任的毛笔字写得很好,写标语、写通知都是他的拿手好戏。理化室有一辆公用的二八圈加重自行车,郑主任经常用油棉纱把钢圈擦得锃亮,不见一丝锈迹和灰尘,同时他把理化室的花草也伺弄得很茂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2年5月,天兴厂科研所成立,地点就在理化室,理化室被从检验处划归科研所。但理化室建筑面积太小,科研所设在理化室并不合适,所以一年后,科研所就搬走了,理化室又回归检验处管理。</p> <p class="ql-block">(下图说明:1983年5月,科研所搬离理化室,科研所欢送理化室全体同志重新回到检验处。第二排左六为作者晓露。)</p> <p class="ql-block">晓露著、新华出版社出版、长篇纪实文学《远去的天星沟——我的三线人生》内容简介:</p><p class="ql-block">为了让世人了解新中国历史上那段波澜壮阔却又高度保密的三线建设史,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42年的三线建设史,讲述三线企业的发展史,讲述三线人的故事和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面貌,并引用专家的文章,分析三线建设的起因、过程和得失。作品真实感人,故事性强,语言简洁,文笔优美,插入130幅照片,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心灵震撼。作者谨以此书献给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献给三线建设决策六十周年,献给曾经奋斗在崇山峻岭中的三线建设者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