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离开乡下老家多年了,经常想起老家,想起曾经熟悉的乡村。那些记忆像老照片一样,尽管泛着黄,却始终清晰如镜。</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的乡村,亲情乡情,最是浓厚,几乎贯穿了一个人的一生。“堂叔,堂哥、姑父、婶婶、表姑、表姨……”一家人的亲戚闭着眼睛也能一个不落地全部数出来。整个村庄住着多少户人家,那一户人家有多少人口,家里是哪些人,都长得什么模样;那家那户分别住在哪个角落,左邻右舍又住着谁家;还有东家的三公子处对象了,西家的二女儿马上要结婚了;谁家的牛犊子会耕田了,谁家的大母猪又产崽了……等等,全都装在脑子里,每个人都好像是村庄的活地图和贮存器,事事掌握在心中。那时候,村子就是整个世界,走几步就能碰上熟人,说上几句家常话,感觉一个村子就是一个大家子。谁家锅里炖了肉,全村孩子都能闻着香味跑来分肉吃。那时候的乡村,是岁月里最温柔的一角,里里藏着最真实的人间烟火味。</p>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印象中,乡村是最纯朴、最重人情味的地方,我很怀念在乡下的岁月,亲戚邻间之间亲亲热热的走动,红白喜事,起屋架桥等,亲戚邻里之间都会赶来帮忙。不仅如此,那时亲戚邻里之间还经常会互送一包挂面、一筐红薯、一篮子花生、有的甚至还沾着泥土和露水,这些不值几个钱的东西虽然在那个时代很常有,送送也不足挂齿,但它溢满的却是浓浓的亲情。那时候虽然没有现在的微信群通知,但消息传得比现在还快,一声吆喝,人就齐了。帮忙的不问报酬,吃饭的不讲排场,热热闹闹中透着一股真诚和朴实。</p> <p class="ql-block"> 如今,绝大多数村民都已外出务工或者搬进县城甚至更大的城市居住了,村落也一年比一年荒芜了。老房屋空了,田地也荒了,学校都关门了,就连村口那几棵不算很老的树木也显得孤单。偶尔有风吹过,树叶子沙沙响,像是在回忆过去的人声鼎沸。曾经热闹的村庄,如今只剩下几个老人在守着昔日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 漫步街头,既便在城市的某个角落,偶遇曾经同乡的亲戚或邻里,也许也只是简单的寒暄一下或者相互点个头,然后就转身而去,再没有从前的那种亲热感和更进一步的情感交流。就算是因为某个机会在饭店里聚集吃一顿饭,在等开饭的时间里,大家也都是各自刷着自己的手机,吃完后就匆匆离去。互不打扰,互不留恋都已是常态。记忆里的那些乡风,成了远山的雾,让人无比失落。很多的亲情、乡情似乎看得见,却抓不住。那些熟悉的面孔,渐渐模糊在时间里;那些温暖的场景,只能在梦中重现。这些年,我们都一直努力地在向前奔跑,却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被这些记忆轻轻绊了一跤。</p> <p class="ql-block"> 闲瑕之余,我曾和几个要好的朋友经常聊到关于乡村的话题,我们无不感叹,我们这一代人也许是对乡村老家拥有最后一份感情的人,因为我们生在那,长在那,劳动在那,对于乡村老家的这份情感已深深地融入到了我们的骨子里头,这是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都无法割舍的。我们是看着乡村从热闹走向沉寂的一代人,也是最后一批真正懂得泥土味道的人。我们对乡村的情感,就像根一样扎在那片土壤里,即使人走远了,心却始终没能离开。</p> <p class="ql-block"> 每次回到乡下老家,再也见不到满村的打闹追逐、再也听不到四周的鸡鸣犬叫,再也感受不到原来的万般热闹和生气。看到现在的村落,心情很是郁闷,内心也好难受,总感觉心里有裂开的沟壑,再也无法填满。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内所发生的变化,那不是简单的物是人非,而是整个时代变迁的缩影。我们知道时代需要发展,社会需要进步,我们也无法阻止国家实施的城市化的脚步,但我们可以选择记住乡村里那些曾经的温暖,把它们写进心里最柔软的地方,一代代地传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 早些时候,我看到一则报道, 据说现在在全国范围内差不多每一天都有一个小小村庄在消逝,这其中的老房子,老祠堂,老水井,阡陌稻田也就随之会消失。我想,这些也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古老绵延的乡风、乡情、乡音就这样渐渐地飘走了,成了我们永远回不去的乡村,更成了我们心灵里最最沉重的祭奠,那应该是我们这一代人时光里最深沉的乡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07-28于狮子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