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其实,</p><p class="ql-block">上海原本没有“外滩源”的地名。</p><p class="ql-block">2001年,</p><p class="ql-block">黄浦区调研该地区历史与现状,</p><p class="ql-block">时任副市长韩正提出</p><p class="ql-block">“重现风貌,重塑功能”,</p><p class="ql-block">复旦大学李天纲教授建议</p><p class="ql-block">使用“外滩源”的概念</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外滩"二字的正式出现,可追溯到十九世纪末宝顺洋行的一则广告,用"外滩"替代了原先的"黄浦滩"。</p> <p class="ql-block">外滩最北端的区域,通常被认为是外滩的起点和源头。它不仅是上海近代城市发展的原点,也是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的“根”。</p> <p class="ql-block">1843年上海开埠后,这里是最早被外国人划定居留和进行贸易活动的区域之一。</p> <p class="ql-block">圆明园路,这条隐匿于外滩高楼背后的静谧小路,南起滇池路(旧称仁记路),北至南苏州路,全长仅462米,却在上海城市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圆明园路的历史可追溯至1862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修筑的一条小路,位于英国总领事馆后墙西面,1865年更名为"下圆明园路"。</p> <p class="ql-block">1849年建立的原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外滩源1号),标志着上海开埠后的租界时代正式开始。</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领事巴富尔擅自购地建馆,违反英国法律而遭解职,其继任者阿礼国借青浦教案将这片土地正式划入英租界。这段历史既反映了殖民者的强势,也展现了早期中外交往的曲折。</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幢两层砖木结构建筑,也是外滩现存最早的建筑。其英国文艺复兴风格的外观下,西式的楼顶四坡顶却铺设着中式小青瓦。</p> <p class="ql-block">底层中部的五孔券廊与二楼廊式内阳台相映成趣。建筑前有大片英式草坪,仿佛一片都市绿洲。</p> <p class="ql-block">1967年,英国领事馆遭红卫兵冲击,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火烧英国代办处"事件。这段历史提醒着人们不能忘记那个特殊年代的愚昧和疯狂。</p> <p class="ql-block">南苏州路76号是建于1905年的“划船聚乐部”,由马礼逊洋行设计。顶部为维多利亚风格,局部带巴洛克装饰。</p> <p class="ql-block">这里曾是上海外侨重要的社交和体育休闲场所。</p> <p class="ql-block">现在变身为时尚咖啡馆,人们在维多利亚风格的建筑和古典音乐的氛围中享受生活,时空的界限在此模糊。</p> <p class="ql-block">沿着南苏州路向西,南苏州路107号,是建于1886年的天主教 "新天安堂“。</p> <p class="ql-block">1866 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在山东中路麦家圈建造了第一座天安堂。 十九世纪末,旅沪英侨中非圣公会信徒骤增,老堂不敷使用,遂在今圆明园路北口购地另建新堂,后人多称“新天安堂”。</p> <p class="ql-block">哥特复兴风格的尖塔高达33米,曾经是是苏州河南岸的制高点。历经岁月沧桑,尖塔曾不复存在,但在近年改造中被精心复原,重现了当年风采。</p> <p class="ql-block">1920年10月,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 . 罗素(Bertrand Russell)访问上海,在新天安堂发表题为《社会改造原理》的演讲。</p> <p class="ql-block">圆明园路209号是真光大楼,由著名匈牙利建筑师乌达克设计,1930年竣工。</p> <p class="ql-block">基督教浸信会曾设于此,创办传教刊物《真光》,.大楼遂以刊物命名。<br></p> <p class="ql-block">建筑设计融合了装饰艺术派风格与哥特复兴风格,立面以锐角状竖线条装饰,顶部逐层收进,外墙采用褐色泰山砖饰面,呈现“黑森林”般的庄重与神秘。</p> <p class="ql-block">185号兰心大楼是外侨在上海最早的剧场“兰心戏院”旧址。</p> <p class="ql-block">褐色砖饰面,装饰简洁。顶部挑出阳台,饰爱奥尼式柱和山墙花装饰,塔楼饰拱券,券心嵌锁石。主入口饰齿状隔石。</p> <p class="ql-block">“兰心大楼”是中国话剧的启蒙地。1907年,中国首个话剧团体春阳社在此首演《黑奴吁天录》,欧阳予倩称之为“话剧在中国的开场”。</p> <p class="ql-block">1922 年 11 月,中华全国基督教大会在上海举行,来自 十九个省、十余宗派的一千多名代表倡议“本色教会、自立合一”。</p> <p class="ql-block">美国长老会等资助下,协进会择址圆明园路 169 号兴建“协进大楼”,寓意“联合、共进”。</p> <p class="ql-block">建筑平面呈矩形,外墙采用青砖,设计风格为折衷主义,新古典主义,底层主入口有多利克双柱门廊。</p> <p class="ql-block">149号哈密大楼(原沙弥大楼)建于1927年,新古典折衷主义三段式立面,外墙采用水刷石,入口大门及阳台雕刻尤为精致。</p> <p class="ql-block">这里曾是汇丰银行外籍员工的公寓,后又成为上海《文汇报》社址,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p> <p class="ql-block">133号是原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大楼,1932年建成。新中式风格,外墙为褐色清水砖。</p> <p class="ql-block">入口处仿传统宫灯造型的壁灯,窗间墙饰有中式回纹图案,顶部简化须弥座造型的女儿墙。<br></p> <p class="ql-block">1890 年,基督教女青年会(YWCA)理念由美国传入中国。 1923 年,中国传教士华铨夫人等发起成立“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旨在联合各地市会、校会,推动中国妇女教育、就业与权益保障。</p> <p class="ql-block">115号是建于1904年的“圆明园公寓”,爱尔德洋行设计,英国安妮女王复兴风格。清水砖墙、砖雕、白色粉刷和砖成色彩对比。</p> <p class="ql-block">玩自拍的年轻人未必知道这里住过外国领事、洋行老板、越剧演员和大学教授,而楼梯转角处永远有人在练嗓,孩子们把挑空大厅当成游戏的迷宫,公寓就是微缩的上海市井。</p> <p class="ql-block">97号原安倍洋行大楼于1908年建成,英国安妮女王复兴风格。高四层,坡屋顶,主体砖木结构,中间有半圆形挑窗。</p> <p class="ql-block">局部有古典装饰元素。清水红砖墙,砖工精细,主立面两端设圆形塔楼。</p> <p class="ql-block">每层楼高超过4米,空间开阔1。保留有精美的雕花楼梯、栏杆和扶手,酒红色的木质结构极具古典韵味。</p> <p class="ql-block">虎丘路20号是原亚洲文会大楼,1874年英国皇家文会在此建“亚洲文会博物院,入口券门,八卦窗均为中国传统装饰风格。</p> <p class="ql-block">室内四、五层为通高两层的大厅,现为外滩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今天,外滩源洗尽铅华,成为中外游客了解上海历史的窗口。</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时尚青年的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广告模特的拍摄点;</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婚纱摄影的首选处;</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低空飞行的停机坪;</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圣诞集市的狂欢夜。</p> <p class="ql-block">华灯初上,新天安堂的尖顶在夜色中闪耀,咖啡香气与江风缠绵,外滩源的百年建筑群在璀璨的灯火下,吟诵东西方文化交织融汇的浪漫诗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