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神密奥妙之理(之六)

水哥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国汉字博大精深,其中“静”与“近”,虽同音却不同字,更不同义 ,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奇妙而深刻的内在关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静”,从字形结构来看,左边的“青”在古代常与清澈、纯净相关,右边的“争”在这里并非争斗之意,而是有一种力求达到纯净状态的含义。《说文解字》中说“静,审也”,这里的“审”有详细、明辨、审慎之意,寓意着内心在安静状态下,能够清晰明辨事理 。“静”的基本义有安定不动,如“树欲静而风不止”;也表示内心安定,像“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所描述的心境;还指没有声音,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寂静氛围;同时也有使平静或安静的意思,像“静一静,别着急”。在生活中,当外界喧嚣纷扰,我们努力让自己安静下来,无论是身体的静止,还是内心的平静,都是在追求“静”的状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近”,从字形上看,它描绘了一种空间或时间上距离短的状态。在意义上,它不仅用于描述空间和时间的距离,还表示关系的亲密,如“亲近”“近在咫尺”;也有相似、差不多的含义,比如“相近”。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会因为经常接触而与他人关系变得亲近,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接近效应”,像住在相近的邻居更容易成为朋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静”与“近”的关联,还藏在更细腻的生命体验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先说“静”的层次。它不只是“没有声音”那么简单,而是一种从外到内的递进:先是环境的静,比如深夜独坐时的万籁俱寂;再是身体的静,比如静坐时四肢不动的安稳;最终抵达内心的静——杂念像退潮的海水般散去,只剩下澄明的觉知。这种静,像给心灵安了一面镜子,原本被尘埃遮蔽的本真,开始显露清晰的轮廓。古人说“静能生慧”,正是因为在这种状态里,头脑不再被焦虑、欲望牵着走,反而能听见那些被忽略的声音:或许是直觉的提醒,或许是对自我的坦诚认知,或许是对世界的细微感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再看“近”的深意。它从来不止于物理距离,更指向一种“可触及”的状态。就像我们与他人的“亲近”,不是因为住得近,而是因为心灵能相互映照;而人对自己的“近”,往往被日常的“忙”与“乱”阻隔——忙着应对外界的期待,乱着处理琐碎的情绪,久而久之,我们像隔着一层毛玻璃看自己,模糊又遥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而当“静”发生时,这层阻隔会慢慢消融。比如一个人在山林里独处,听着风声穿过树叶,呼吸渐渐平稳,突然会对“自己是谁”“想要什么”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感;或者在深夜写日记,抛开所有掩饰,笔尖流淌的文字让内心的真实想法变得触手可及。这种“近”,是心灵与本觉的“重逢”——仿佛那个一直住在心底、却被生活噪音掩盖的自己,终于在寂静中走到了面前,没有隔阂,无需言语,便能全然感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汉字的同音,像是一种隐秘的指引:提醒我们,要靠近内心的本真,不必向外追寻,只需先让心安静下来。这种由“静”到“近”的过程,是生命回归自身的旅程,也是人在喧嚣世界里,与自己和解的温柔路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而当我们深入探寻二者关联时,会发现当一个人的心“静”下来时,内心世界深处的觉性,与自己最“近” 。当我们身处快节奏的生活,被各种琐事和杂念充斥,内心被外界的喧嚣和浮躁填满,就很难触及到自己内心深处的觉性 。但当我们排除外界干扰,静下心来,让思维沉淀,就如同拨云见日。内心不再被无关紧要的事物所占据,我们便能清晰地感受到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和感悟,仿佛与内心深处的那个自己缩短了距离,达到一种“近”的状态。例如,许多人在冥想、静坐或者专注于自己热爱的事情时,内心平静,这时他们常常能获得新的灵感和感悟,更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这便是“静”与“近”之间微妙而深刻的联系在生活中的体现。</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