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算盘到键盘】·算珠落处有清音

罗罗

<p class="ql-block">美 篇 名 :罗 罗</p><p class="ql-block">美 篇 号 :15890667</p><p class="ql-block">歌 曲 ; 世界赠予我</p> <p class="ql-block">案头的铜算盘蒙着层薄尘,框沿的包浆泛着琥珀色的光。指腹划过算珠时,仍能摸到凹槽里嵌着的细痕——那是父亲三十年前核账时,指甲反复叩击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1971年的夏夜总浸着墨汁味。父亲伏在木制账册上,算盘珠子碰撞的脆响和着台扇的嗡鸣,成了我童年最清晰的背景音。他总说"七珠定乾坤",食指拨下上珠时要悬腕,拇指推上下珠时得带力,仿佛每颗算珠都驮着千斤重的责任。年终决算那几日,办公室的算盘声能连成瀑布,二十多把算盘同时起落,竟比供销社的锣鼓队还要热闹。</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见计算机是在1991年。银灰色的主机像块沉默的砖头,父亲戳着键盘的手指总悬在半空,仿佛怕按碎了什么。会计软件里的"虚拟算盘"图标让他困惑了半月,直到发现屏幕上的数字会自动累加,才红着脸说"这铁疙瘩比人可靠"。那年冬天,他把用了二十年的算盘收进樟木箱,垫在最底层的,是张泛黄的珠算等级证书。</p> <p class="ql-block">如今我对着显示屏核报表时,有小朋友会好奇地拨弄那把老算盘。他的指尖太嫩,分不清"五升十进制"的奥秘,却能在三秒内用计算器算出我用五分钟核对的结果。有次整理旧物,翻出父亲手写的《错账查找法》,纸页上"二除法查错位"的批注旁,被他用红笔添了行小字:"电脑对账要先看余额调节表"。</p> <p class="ql-block">算珠与键盘的交替里,藏着三代财会人的晨昏。那些噼啪作响的旧时光并未走远,它们化作代码里的校验公式,成了电子账套里的复核标记,在数字洪流中守着一分一毫的清明。当小朋友指着屏幕问"为什么要学珠算"时,我突然明白:我们怀念的从来不是器物,而是每个时代里,财会人对精确的执念,对责任的忠诚。</p> <p class="ql-block">窗外的月光落在算盘上,某颗算珠轻轻颤动,像是在应和键盘的轻响。新旧之间从无鸿沟,不过是责任换了种模样,在时光里继续生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