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达.芬奇特展、国家自然博物馆

郭长栓

<p class="ql-block">  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南岗子居委会为了活跃辖区内青少年的假期生活,开展了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南岗子社区青少年成长营系列活动”。7月27日上午组织本社区部分青少年前往国家自然博物馆参观了“时空和鸣:解密达.芬奇的艺术科技与自然韵律特展”和自然博物馆内的展览。</p> <p class="ql-block">  国家自然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自然博物馆,代表国家保护、研究、收藏、阐释和展示自然物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自然遗产。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前身可追溯至1951年4月的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1958年5月现址主体建筑落成,由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写馆名。1959年1月开馆,是新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筹建的第一座大型自然历史博物馆。1962年1月定名为北京自然博物馆。2023年1月更名为国家自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 参观人员签到</b></p> <p class="ql-block">社区工作人员核对参加活动人员名单</p> <p class="ql-block"><b> 参观达.芬奇特展</b></p><p class="ql-block"> 达·芬奇特展相关展品:共展出约190件展品,包括1件达·芬奇手稿真迹《老妇人的脸》,创作于1490 - 1510年,由金属尖笔与棕褐色墨水在直纹纸上勾画,展现了他对独特面部特征的捕捉;23组手稿设计还原实物,如环形飞行船、立方体装置、人形发条机器人等;6组国内外古书籍原件;74组数字修复与重建手稿;4组数字修复艺术作品,像《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数字重建复制品,前者历经50余道工序精修,微观细节高度还原。巨型攻城塔、巨型攻城弩等11组古代中西发明模型系首度亮相。</p> <p class="ql-block">  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是举世公认的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与米开朗基罗、拉斐尔齐名),是杰出的画家、雕塑家、科学家、工程师和发明家。其作品充满创造力,呈现出对人、自然及宇宙和谐的无尽追求。他深信艺术与科学有紧密联系,并能相互促进,其跨学科的综合性创造思维深刻影响了后人。</p> <p class="ql-block">  达·芬奇自幼与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瘾迷于观察各类自然现象﹣﹣从植物生长规律、动物运动轨迹到山体地质构造,他都倾注心血,逐一描绘,系统记录。这种近乎执着的观察实践,不仅铸造了他对万物精微之处的敏锐洞见,也塑造了他以实求真的科学思维范式。少年时期积累的自然图稿与观察手记,为他日后成长为贯通艺术与科学的文艺复兴通才奠定了重要的认知基础。</p> <p class="ql-block"><b> 青年时期的达.芬奇</b></p> <p class="ql-block"><b> 《老妇人的脸》</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份手稿残片创作于1490-1510年间,是达·芬奇用金属尖笔与棕褐色墨水在直纹纸上勾画的一位侧脸老妇人("梅加拉")的肖像。手稿是在一本罕见的1651年版《绘画论》的暗袋中发现的。该书是这部著作的首个印刷版本,出版于达·芬奇逝世后。虽然手稿残片被裱在古纸上,但其年代与这本书并不相同,可能是后来被人添加进去的。</p> <p class="ql-block"><b> 最早的"热气球"</b></p><p class="ql-block"> 达·芬奇设计了飞行船的最小尺寸(直径约12米),并认为体积越大,飞行器飞得越高、越安全。其手稿中未描述飞行船的控制机制,其飞行轨迹完全依赖于风向。这个发明看似无用,但在若干世纪后,人们设计出了类似原理的实用飞行器﹣﹣热气球。</p> <p class="ql-block"><b> 巨型弓弩</b></p><p class="ql-block"> 这是达·芬奇最具突破性的武器设计之一﹣﹣巨型弓弩。设计图勾勒出配备先进弹射装置的庞大器械,不仅详实展现了弩机内部复杂的传动结构,更完整呈现了其六轮式移动底盘的组装体系。</p> <p class="ql-block"><b> 《大西洋古抄本》</b></p><p class="ql-block"> 在古时,此类大幅纸张多用于绘制蓝图。意大利语中,"蓝图"与"大西洋"是同一个词,这部手稿因而被称为"大西洋古抄本"。</p><p class="ql-block">这是达·芬奇最著名的手稿之一,辑录其不同时期的笔记和草图,涉及机械学、几何学、艺术和其他神秘装置构想,超过1750页。扉页上写着:"列奥纳多·达.芬奇的机械图纸、艺术秘密和其他作品,由庞培·莱奥尼收藏。"这部手稿并非由达·芬奇本人亲自整理编纂,而是由庞培·莱奥尼完成的。莱奥尼买下达·芬奇的笔记和画稿,并系统分类整理,最终汇编成多个不同专题的手稿合集。</p> <p class="ql-block"><b> 《蒙娜丽莎》</b></p><p class="ql-block"> 《蒙娜丽莎》的数字修复历经50余道工序:首先依据画作损伤部位邻近区域的表面信息进行逐层复制,按照裂纹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填补;完成表层修复后,运用数字滤镜消除黄黑色覆盖层;最后参照历史记载,对睫毛与肌肤细纹等微观细节进行精修。这一修复工程让我们得以更加接近这部作品的原貌。</p> <p class="ql-block"><b> 人型机器人核心装置</b></p><p class="ql-block"> 这是人型机器人的核心系统,在顶部注水为主要动力来源,驱动两个环形浮筒进行螺旋运动,从而产生动力,激活整个机器人装置。</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颜料粉末生产机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用于制作颜料的机器。转动曲柄,彩色矿石会被研磨成粉,并落入底部收集起来。达·芬奇在韦罗基奥工作室当学徒时,常被分配做制备颜料这样重复而枯燥的工作。当时无论是蛋彩画还是新兴的油画,颜料都要先研磨成粉。需要先将彩色矿石和化学原料敲成碎块,再用杵臼研磨成细末。</p> <p class="ql-block"> 这是达·芬奇最具前瞻性的军事设计之一自动连弩,旨在确保快速装填,比传统弩机效率更高。</p> <p class="ql-block"><b> 蝴蝶</b></p><p class="ql-block"> 达.芬奇仔细观察、记录蝴蝶等昆虫的翅膀结构与运动方式,分析昆虫的飞行原理,为飞行器设计提供灵感。</p> <p class="ql-block"><b> 机械蝠翼</b></p><p class="ql-block"> 这是蝙蝠形飞行器设计手稿,达·芬奇只画了左翼的机械结构。手稿上部是多个绳索传动系统图。底部则是有网状襟翼系统的机械翼,可以随着机械翼的扇动而开合,让空气通过。</p> <p class="ql-block"><b> 渔猫</b></p><p class="ql-block"> 渔猫为猫科动物,主要分布于南亚至东南亚的湿地生态系统。体型较家猫粗壮,尾短,体布棕黑色斑块与条纹;趾间具半蹼,香游泳。食性高度特化,主食鱼类、两栖类及水生小型脊椎动物,兼食昆虫。被毛具双层结构:内层致密绒毛防水保温,外层针毛疏水导流。现为濒危物种。</p><p class="ql-block"> 家猫是人们最常见和熟悉的猫科动物,也吸引着科学家与艺术家的目光。达·芬奇对猫极为钟爱。他养猫、画猫,研究其肌肉、骨骼和情绪表达,并将猫与狮子、马等其他四足动物进行对比和研究。</p> <p class="ql-block"><b> 最后的晚餐</b></p> <p class="ql-block"><b> 参观自然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多彩的动物世界</b></p><p class="ql-block"> 地球上动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从天空到陆地,从江河到湖海,从高山到平原,从荒漠到草原都有动物的踪迹。它们形态千变万化,行为复杂多样,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数亿年漫长的演化,构成了如今绚丽多彩的动物世界。我们人类就是这多彩世界的一员,跟其他生命一样生活在地球这个家园,也应该共同守护这个家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