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行记:探寻历史的印记与精神的传承

蒲公英

<p class="ql-block">卢沟桥是迄今中国华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11孔联拱石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廿九年(公元1189年),建成于金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桥长266.5米,宽9.3米,桥上大小石狮共计501只,雕刻精美,形态各异。十三世纪的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盛赞卢沟桥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卢沟桥构造科学缜密、别具匠心,“铁柱穿石”成为中国古代建桥技术的创举,历经八百多年,仍巍然屹立。卢沟石狮惟妙惟肖、华表碑刻壮观苍劲,“卢沟晓月”闻名遐迩,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桥是集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于一身的国之瑰宝。</p><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7日爆发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卢沟桥成为一座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英雄之桥!</p> <p class="ql-block">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重定燕京八景的景名与景序,并于各景立御制碑,“卢沟晓月”碑便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碑正面为乾隆帝御书“卢沟晓月”4字,碑阴刻有乾隆帝所作的“卢沟晓月”诗,其诗曰:“茅店寒鸡咿喔鸣,曙光斜汉欲参横。半钩留照三秋淡,一练分波夹镜明。人定衲僧心共印,怀程客子影犹惊。迩来每踏沟西道,触景那忘黯尔情”。</p> <p class="ql-block">卢沟晓月碑的雕刻工艺精湛,碑身上的龙纹、云纹等图案雕刻细腻,形态逼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清代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它是卢沟桥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与卢沟桥一起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见证了金代以来北京地区的历史变迁,特别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使它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象征,具有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p> <p class="ql-block">康熙察永定河碑</p><p class="ql-block">此碑刻康点四十年十一月記《秦永足河诗》。碑高《含须弥座》二英七九米,宽零点九六米,点上三米,碑首为双龙脊顶。频巫雕刻二龙戏珠等装饰图案,最底下刻圭脚。碑亭完好。</p> <p class="ql-block">保卫卢沟桥</p> <p class="ql-block">宛平城</p><p class="ql-block">宛平城是我国华北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两开门卫选。明王朝为保卫京师,防御李自成进京,市即马监太监武俊于公元1638年--公元1640年主持修建此城,称“拱极城”。1928年12月、宛平县街迁入城内,改称宛平城。城分东西两座城门,东为“顺治门”、而为“水吕门”(清代改为“威严门”)、城东西长640米,南北8320米,城池总面积约20公顷。</p><p class="ql-block">宛平城西的卢沟桥是北京进出内蒙古西原、南下中原的唯一通难,宛平城因其特殊地理位置,也成为南来北往的商旅必经之地。诗代以来,宛平城西及永定河两岸商户逐渐迁建城内,相继兴死酒肆、法楼、驿站和祭祀庙宇,打破了单纯的军营格局</p><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宛平最成为《七・七事变”的历史见证,至今城墙上还保留着当年日军炮击宛平城的弹痕。1961年国务院将其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容:1984年国家发专款城墙、东西城楼进行修缮;1987年向游客开放。</p> <p class="ql-block">北京赤脚医生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赤脚医生入户下地巡诊场景</p><p class="ql-block">赤脚医生提供上门服务,到社员家中送医送药;在农忙时节直接到田间地头为农民处理小伤小病、发放预防药物。</p> <p class="ql-block">赤脚医生群体的兴起与发展,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成功实践。赤脚医生制度的实施,基本改善了当时缺医少药的社会现状,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基层医药人员队伍,形成了实用型基层医药人员的培养模式,促进了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体现了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优势。</p><p class="ql-block">真正的人民医疗,永远根植于文化的土壤。在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和医学的温度,始终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追求。我们举办赤脚医生主题展览,再现“一根银针、一把草药”的淬炼与新生,触摸历史的脉搏,感悟信仰的力量。在对生命守护者的敬意中,激励新时代的卫生健康工作者共同投身于守护人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的伟大事业。</p> <p class="ql-block">八路军缴获的日本九四式山炮</p> <p class="ql-block">《狼牙山五壮士》</p><p class="ql-block">1941年9月,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五名战士在狼牙山区掩护全团转移,最后弹尽路绝,舍身跳崖。这尊雕塑反映了位英雄舍身跳崖前的壮烈场面。</p> <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使用过的武器装备</p> <p class="ql-block">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应盟军请求,中国派出十万远征军入缅参战。在缅中战场上,中、美、英三国军人互相配合、英勇作战,给日本法西斯以沉重击。这尊雕塑反映了中、美、英三国军人在战地合作抗日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p><p class="ql-block">1938年初,加拿大共产党员、外科医生白求恩率加、美援华医疗队来到中国帮助抗日。毛泽东在延安亲切接见了白求恩。白求恩不畏艰苦的生活环境,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卓越的医疗技术,满腔热忱地为抗日军民服务着。在晋察冀的一次战斗中,他曾连续工作69个小时,为115名伤员动了手术。1939年11月在河北唐县手术中感染,不幸病逝。毛泽东闻讯十分悲痛,亲笔写下《纪念白求恩》一文悼念,称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p> <p class="ql-block">苏军在中国东北与日军作战期间使用的M1939 式 37mm 高射炮</p> <p class="ql-block">小丁开心地说:“这里有钢琴。”</p> <p class="ql-block">“我也弹一首!”爱心赶紧来到钢琴旁</p> <p class="ql-block">该雕塑园通过丰富的景观和展品,全面展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生动呈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让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位于雕塑园中心广场内,由江泽民批示建设并亲笔题写碑名。碑高15米、宽8米、厚6.6米,整体由巨大的花岗岩和压碎的坦克残骸铸铜雕塑组成,象征着中国人民决心压碎战争机器的不屈不挠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雕塑群区:占地22500平方米,由38尊直径2米、高4.3米的柱形青铜雕塑组成,每尊重6吨。以《义勇军进行曲》歌词为创作主线,按历史过程分为“日寇侵凌”“奋起救亡”“抗日烽火”“正义必胜”四部分,共塑造千余个各具特色的人物,展现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历史场景。</p> <p class="ql-block">中帼赞曲</p><p class="ql-block">保家卫国岂止男儿,中华好女子,拿起刀枪上战汤。</p> <p class="ql-block">铁流激荡</p><p class="ql-block">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致退我追。</p> <p class="ql-block">将军石鼓园镌刻着在抗战中英勇奋战的将军们的事迹</p> <p class="ql-block">  卢沟行记:探寻历史的印记与精神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七月二十七日,晨曦初露,我们一行五人便迫不及待地乘车前往卢沟桥,去探寻那历史长河中沉淀的厚重记忆。</p><p class="ql-block"> 当卢沟桥映入眼帘,“卢沟晓月”的美景如梦似幻般展现在眼前。晓月的清辉虽已隐去,但那座横跨永定河的古老石桥,宛如一条沉睡的巨龙,静静卧于波光之上,散发着岁月的沧桑与神秘。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9.3米,桥身结构坚固,造型美观,历经风雨洗礼,却依然屹立不倒,恰似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见证着历史的兴衰变迁。</p><p class="ql-block"> 桥上共有281根望柱,每一根望柱上都雕刻着形态各异的石狮子,它们仿佛是历史的守望者,默默守护着这座古老的桥梁。这些石狮子大小不一、神态各异,有的昂首挺胸,仰望云天,恰似在与苍穹对话,尽显豪迈之气;有的双目凝神,注视桥面,犹如在审视着过往的行人,透着一股威严;有的侧身转首,两两相对,像是在低声交谈,分享着岁月的故事;还有的在抚育狮儿,那慈爱之情溢于言表,为卢沟桥增添了一抹温馨的色彩。这些石狮子,犹如一个个灵动的音符,共同奏响了卢沟桥独特的艺术乐章。</p><p class="ql-block"> 沿着历史的脉络,我们来到了卢沟桥历史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宛如一座时光的宝库,设有历史厅、技法厅、风云厅、艺术厅、文化厅五个室内展厅,以及名桥走廊、古诗廊、碑林区和实景展区四个室外展厅。馆内通过文字、实物、图片、视频、虚拟现实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示了卢沟桥的建造技法、雕刻艺术,生动地介绍了卢沟桥与北京城的紧密关系,真实地呈现了“七七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馆内还陈列有国家一级文物辽金时期的铁犀牛复制品等珍贵文物,它们如同历史的钥匙,带领我们穿越时空,探寻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站在博物馆中,我不禁想起“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这句话,正是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详实的资料,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过去,珍惜现在,展望未来。</p><p class="ql-block"> 离开博物馆,我们来到了宛平城。宛平城是我国华北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两开门卫城,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明王朝为保卫京师,防御李自成进京,由司礼马监太监武俊于公元1638年至公元1640年主持修建此城,初称“拱极城”。1928年12月,宛平县衙迁入城内,改称宛平城。城分东西两座城门,东为“顺治门”,西为“永昌门”(清代改为“威严门”),城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城池总面积约20公顷。宛平城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北京进出内蒙古高原、南下中原的唯一通道,也成为南来北往的商旅必经之地。自明代以来,宛平城西及永定河两岸商户逐渐迁建城内,相继兴起酒肆、茶楼、驿站和祭祀庙宇,打破了单纯的军营格局,使其成为了一座繁华的商贸之城。然而,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宛平城成为了“七七事变”的历史见证,至今城墙上还保留着当年日军炮击宛平城的弹痕,这些弹痕犹如一道道伤疤,诉说着那段惨痛的历史。抚摸着城墙上的弹痕,我心中涌起一股悲愤之情,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是无数先烈们的英勇抗争,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安宁。</p><p class="ql-block"> 在宛平城里,我们意外地发现了一个赤脚医生博物馆,怀着好奇与敬意,我们走进馆内参观。馆内举办的赤脚医生主题展览,通过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生动地再现了“一根银针、一把草药”的淬炼与新生。在这里,我们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感受到了那个特殊时代里,赤脚医生们为了守护人民健康,不辞辛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对生命守护者的敬意中,我们深刻感悟到信仰的力量,也激励着新时代的卫生健康工作者共同投身于守护人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的伟大事业。</p><p class="ql-block"> 随后,我们来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馆。这座纪念馆宛如一座历史的丰碑,庄严肃穆地矗立在那里。馆内陈列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和珍贵资料,生动地展示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艰苦历程和伟大胜利。走进纪念馆,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看到了无数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尊严,抛头颅、洒热血,与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正是无数先烈们的英勇牺牲和顽强抗争,才赢得了这场伟大的胜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站在纪念馆中,我心潮澎湃,对先烈们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们来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园内的雕塑栩栩如生,形态各异,有的展现了战士们冲锋陷阵的英勇身姿,有的刻画了百姓们支援抗战的动人场景,每一尊雕塑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漫步在雕塑园中,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画卷之中,感受到了当年抗战的激烈与残酷,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御外敌的伟大力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些雕塑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未来的警示,提醒我们要珍惜和平,维护和平。</p><p class="ql-block"> 整整一天的参观,我们收获满满。从卢沟桥的古老建筑到宛平城的历史变迁,从赤脚医生博物馆的精神传承到抗日战争胜利纪念馆和纪念雕塑园的历史铭记,每一处都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这次参观,不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p><p class="ql-block"> 2025.7.2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