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摄影:李翔</p> <p class="ql-block">山东曲阜孔府开城仪式。早上八点正。</p> <p class="ql-block">台儿庄大战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尼山圣境,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圣像路9号,占地8平方千米,是一个完整的儒文化主题体验区。</p><p class="ql-block">尼山圣境建于尼山之上,尼山山体呈北东—南西向的椭圆形布局,主峰海拔344.6米,位于23个山峰中间。属于低山丘陵地带,隶属于蒙山北西部余脉的边缘部,山的特质表现为石质山岭,且有明显裸露特征。景区树木山草不是非常繁茂,其自然植被覆盖度小于60%。</p><p class="ql-block">尼山圣境一期是当前景区的核心,初步的定位是“孔子的世界,世界的孔子”。</p><p class="ql-block">主要景点有孔子像、孔庙建筑群、大学堂等。</p><p class="ql-block">2021年11月5日,尼山圣境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p><p class="ql-block">2023年12月,尼山圣境被中国侨联确认为第十一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p><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尼山圣境文化夜游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入选第一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项目名单。</p><p class="ql-block">尼山五峰并峙,五水汇流,山环水抱之中,有孔子父亲生活过的鲁源村,孔子母亲的家乡颜母村,有孔子出生的夫子洞,形成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圣山、圣水、圣地的圣境景观和圣父、圣母、圣人的圣境格局,这便是尼山圣境的由来。</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孔庙建筑群</p><p class="ql-block">孔庙的修建开始于五代后的周朝,始建于周显德年间。</p><p class="ql-block">宋朝时期,对孔庙进行重新修建。宋庆历三年(1043年),修建夫子殿、讲堂和学社。</p><p class="ql-block">金明昌五年(1194年),对所有项目进行维护修缮,在整体维修过程中,并没有对最初的格局进行改变,并且这种格局被保存至今。</p><p class="ql-block">金末,孔庙的塌毁最为严重,直至元至元四年(1338年)才得以重建重修,并且重修一直持续到1975年的大修。</p><p class="ql-block">尼山书院</p><p class="ql-block">尼山书院在孔子庙的重修过程中方开始建设。</p><p class="ql-block">宋庆历三年(1043年),开设了学社,后被大火烧毁。</p><p class="ql-block">元至元二年(1336年),也有些史书记载是在元至元三年(1337年),后在孔子庙西处模仿国子监而成进行了重建。</p><p class="ql-block">孔子像</p><p class="ql-block">2015年12月,孔子像正式落成。</p><p class="ql-block">地理环境</p><p class="ql-block">位置境域</p><p class="ql-block">尼山圣境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圣像路9号,占地8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地貌特征</p><p class="ql-block">尼山圣境建于尼山之上,尼山山体呈北东—南西向的椭圆形布局,主峰海拔344.6米,位于23个山峰中间。属于低山丘陵地带,隶属于蒙山北西部余脉的边缘部,山的特质表现为石质山岭,且有明显裸露特征。</p><p class="ql-block">水文特征</p><p class="ql-block">13尼山南侧的圣水湖原名“尼山水库”,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尼山西侧为昌平山,因山顶平而广阔,古人取吉祥之意而得名。尼山东南为颜母山,以孔子母亲颜征在命名。</p><p class="ql-block">植被特征</p><p class="ql-block">尼山圣境树木山草不是非常繁茂,其自然植被覆盖度小于60%。</p><p class="ql-block">景区布局</p><p class="ql-block">尼山圣境一期是当前景区的核心,初步的定位是“孔子的世界,世界的孔子”。一期总体的规划思路,是按照“一环五区”的原则进行设计。“一环”,即环湖主题文化休憩带;“五区”,即国际游学营地区、儒学圣殿瞻礼区、山水书院修贤区、国际文化旅居社区和生态农业耕读体验区。景区主打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和教育培训等综合性的旅游活动和概念。尼山圣境景区依山傍水,功能区分布合理,能够带给游客不同的文化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青岛海博</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莱阳路8号,东邻鲁迅公园,西接小青岛公园,与栈桥遥相呼应,南濒一望无际的大海,北面是著名景点青岛信号山公园,陆地面积141.1亩,海域面积225亩,是中国唯一一座反映中国海军发展的军事博物馆。</p><p class="ql-block">1988年,开始筹建海军博物馆。1989年10月,海军博物馆正式向社会开放。1993年,海军博物馆正式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p><p class="ql-block">2021年6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新馆开馆。</p><p class="ql-block">截至2022年底,馆有藏品数量14803件/套,有珍贵文物22件/套,年度观众总数为400000人。</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先后被评定为山东省国防教育基地、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首批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馆、山东省退役军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2024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22日起,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取消使用预约二维码刷码入馆功能,预约成功后不再生成二维码。</p><p class="ql-block">中文名</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外文名</p><p class="ql-block">PLA Navy's museum</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p><p class="ql-block">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莱阳路8号2</p><p class="ql-block">占地面积</p><p class="ql-block">366.1 亩(陆地面积141.1亩,海域面积225亩)</p><p class="ql-block">类别</p><p class="ql-block">军事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景点级别</p><p class="ql-block">国家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刘公岛,位于中国东部山东半岛东端威海湾湾口,岛屿东西向延伸约4.08千米,南北向在最宽的地方大约1.5千米,而最窄处则仅有60米,全岛总面积大约3.15平方千米,其海岸线长达约14.95千米,旗顶山为岛上的最高点,海拔高达153.5米。</p><p class="ql-block">为威海市海上天然屏障,在国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素有“东隅屏藩”和“不沉的战舰”之称。明、清至解放前诸多海上战事发生于此,特别是甲午战争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迹。 </p><p class="ql-block">刘公岛地处北温带,拥有显著的北温带季风气候特点,其周边还环绕着黑鱼屿、小泓岛、大泓岛、黄岛以及日岛等附属岛屿。岛上峰峦起伏,其北部海蚀崖直立陡峭,南部平缓绵延,森林覆盖率达87%,有“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的美誉。岛内人文景观丰富独特,上溯千年的战国遗址、下至清朝北洋海军提督署、水师学堂、古炮台等甲午战争遗址,还有众多英租时期遗留下来的欧式建筑,同时刘公岛还建有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刘公岛博览园及刘公岛国家森林公园等景</p><p class="ql-block">,是北洋水师的建军基地和驻地,更是中国近代史上甲午海战的重要纪念地。</p><p class="ql-block">1985年由封闭的军事禁区对外开放以后,已经成为知名的风景名胜区。</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p><p class="ql-block">山东省威海市威海湾内</p><p class="ql-block">面积3.15 km2</p><p class="ql-block">名称由来</p><p class="ql-block">据出土文物考证,在战国时,刘公岛上就有人居住。旧传此岛为“海上刘氏别业”,故称刘岛或刘家岛、刘公岛。《元史》称刘家岛,《登州府志》《文登县志》《崇明县志》或称刘岛,或称刘家岛。一说刘公岛又名龙宫岛,因岛上原有龙宫庙。一说旧传刘公为汉朝皇族一支,东汉末年避战乱来此岛,传说岛上曾有魏黄初碑记。另据岛上居民传说:昔年有南船遇风,漂泊该岛,几濒于危。岛鲜人烟,遇老夫老母刘姓者搭救,并以食馈船上人,老人旋而不见。船人以为神仙,因感其救生之恩,遂为之立庙祭祀,称刘公庙。《威海卫志》记载,岛上有刘公、刘母祠,“瓦屋数楹,泥塑双像”。英国强租期间,迫岛上居民外徙,庙宇亦随移至码头区北沟。</p><p class="ql-block">位置境域</p><p class="ql-block">刘公岛与渤海及山东半岛的位置关系</p><p class="ql-block">刘公岛在威海市的位置及周边海况</p><p class="ql-block">刘公岛,位于中国东部山东半岛东端威海湾湾口、横踞威海港出口中央,距威海商港码头2.1海里,为威海市海上天然屏障,在国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近似三角形,岛东西长4.08公里,最宽1.5公里,最窄0.06公里,平均宽度0.77公里,面积3.15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地层</p><p class="ql-block">刘公岛地处胶东地盾的东北部,是一长期隆起地带。区内出露的地层以下元古代胶东岩群的各类变质岩为主。自上元古代至晚第三纪,一直处于隆起上升状态,遭受风化侵蚀,没有接受沉积,直至新生代第四纪中更新世开始有残积坡积、洪积冲积、海积等堆积层。它们的分布与厚度,明显受古地理条件的限制。</p><p class="ql-block">刘公岛岩层以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夹变粒岩,斜长角闪岩及透镜状大理岩。下部以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夹变粒岩,薄层黑云片岩及透镜状斜长角闪岩,大理岩等。上部以黑云斜长片麻岩夹变粒岩为主。混合岩化作用以机械注入为主,伴以渗透交代,长英质脉体呈不规则团块状、肠状贯入,形成肠状混合岩或伟晶岩带。厚度大于2175米。</p><p class="ql-block">地貌</p><p class="ql-block">刘公岛地形全貌</p><p class="ql-block">刘公岛属大陆岛,由下元古代荆山岩群片麻岩构成,并堆积有上更新世黄土层,其前缘有被海平面淹没的迹象,西端有海拔12米的海蚀阶地。岛上峰峦起伏,海拔多在100米上下,主峰旗顶山,呈东西走向,余脉绵延迄海,海拔153.5米,为岛上最高点。地势西高东低,北陡南缓。岛岸线长14.77公里。北岸曲折,坡短岸陡,侵蚀特征明显,多海蚀崖。东北及西部近岸多明、暗礁石及乱石滩。南岸平直,多沙滩。沿岸有黄花湾、荷花湾、骡子圈、麻井子、贝草嘴、黑鱼嘴、东泓等岬湾。</p><p class="ql-block">气候</p><p class="ql-block">刘公岛地区属于北温带季风型大陆气候,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都较明显。与同纬度的内陆地区相比,具有雨水丰富、年温适中、气候温和的特点。境内大陆度为54.1%,由于濒临黄海,受海洋的调节作用,表现出春冷、夏凉、秋暖、冬温,昼夜温差小、无霜期长、大风多和湿度大等海洋性气候特点。</p><p class="ql-block">土壤</p><p class="ql-block">刘公岛地理特征和附近大陆相同。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低山丘陵的中上部,坡度较大,地表径流强,土壤受到严重地剥蚀和冲刷,水土流失严重,土层浅,质地粗糙,养分含量低,土壤发育时间短,多为薄层、中层的粗骨棕壤。丘陵的中下部,坡度逐渐减缓,地表径流减小,下渗作用逐渐加强,土体内部出现淋溶淀积过程,土壤物理性粘粒和可溶性物质,随下渗水的移动,上部发生淋溶,下部出现淀积层次,棕壤成土过程明显,多发育成中层、厚层普通棕壤。沟谷地带和山间泊地,由于流水搬运作用的不断进行,产生了分选性沉积,土壤细粒多流入大海,在山间泊地,形成了质地粗糙并具有不同排列层次的河潮土。近海处,由于海积作用和河流的冲积、洪积作用,多形成质地粗糙的滨海潮土和滨海潮盐土。从而构成了从低山丘陵到滨海平原,由棕壤性土—典型棕壤、白浆化棕壤、潮棕壤—河潮土—滨海潮土—盐化潮土—滨海潮盐土的垂直分布规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铁道游击队纪念园位于中国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临山路东首,是为了纪念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英雄的抗日武装力量,隶属于八路军“一一五师苏鲁支队”。该队以薛城为中心,挥戈于百里铁道线上,出没于万顷微山湖中,依靠群众,开展游击战术,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浴血奋战,奏响了民族救亡的最强音。</p><p class="ql-block">铁道游击队纪念园是以铁道游击队为主基调,集教育、游览、娱乐为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铁道游击队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本篇所有文字介绍源于网络上下载。</p> <p class="ql-block">台儿庄大战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台儿庄大战纪念馆</p><p class="ql-block">台儿庄大战纪念馆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西南郊,是铭记1 938年台儿庄战役历史的重要场所。该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初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歼灭日军约1万人,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 </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台儿庄战役发生于1938年3月至4月,是徐州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军企图通过占领徐州打通津浦线与陇海线,中国军队依托台儿庄的地理优势(位于京杭大运河咽喉要塞)展开防御,最终以3万将士的牺牲取得胜利。 </p><p class="ql-block">纪念馆特色</p><p class="ql-block">弹孔墙遗址:纪念馆内保存了清真寺西小讲堂的弹孔墙,不足80平方厘米的墙面布满94个弹孔,其中最深弹痕达10厘米,真实还原了战役惨烈场景。 </p><p class="ql-block">史料丰富:展陈包括抗日将士遗物、战时文件及孙连仲后人捐赠的青天白日勋章等珍贵文物,其中青天白日勋章为同类纪念馆中唯一存世。 </p><p class="ql-block">该纪念馆通过文物、图片及场景复原,全景式展现了战役的艰苦卓绝,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