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在记忆与重生中前行

【牛亚丽·静默蕴涵】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唐山:在记忆与重生中前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10年,当我踏上唐山这片土地探亲在部队的儿子时,他带妈妈我驻足于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地方时,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重感如潮水般将我淹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中国·唐山地震博物馆前,那沉默矗立的建筑,似一本厚重的史书。它的每一块砖石,都铭刻着唐山大地震的惨烈与悲壮。透过这坚实的建筑,我的思绪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1976年那个惊心动魄的凌晨。刹那间,地动山摇,天崩地裂,无数的生命在瞬间消逝,无数的家庭支离破碎。而唐山人民在废墟中挣扎求生的坚韧模样,也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他们用不屈的意志与死神抗争,在绝境中寻找着生的希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门口,微风拂过,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在轻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那留存下来的残垣断壁,是灾难最直观的见证。它们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像是一个个沉默的卫士,守护着那段不堪回首的记忆,也警示着后人灾难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唐山抗震纪念碑,无疑是唐山人民精神的象征。它高耸入云,犹如唐山人民不屈的脊梁,挺直在这片历经磨难的土地上。碑身之上,每一道纹理,每一处雕刻,都记录着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伟大壮举。子弟兵们不顾余震危险,争分夺秒地抢救生命;医护人员们夜以继日,用精湛的医术和温暖的关怀拯救伤员;各地的志愿者们纷纷涌来,带来物资和爱心。那一刻,全国人民的心紧紧相连,共同为唐山加油打气,给予这座城市重生的力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唐山抗震纪念馆,宛如一个时光的容器,静静陈列着那些难忘的故事。馆内的一件件展品,一幅幅照片,一段段影像,都生动地再现了唐山从废墟中崛起的艰辛历程。从震后的艰难重建,到城市的飞速发展,唐山人民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创造了凤凰涅槃般的重生奇迹。他们在废墟上重建家园,在伤痛中重塑希望,让唐山这座城市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唐山大地震已过去49周年。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那个刻在无数人心中的时间节点,永远凝固了24.2万同胞的生命。每一年的这一天,我们都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缅怀逝者,他们是唐山的伤痛,是中华民族记忆深处的伤痕。但同时,我们也由衷地致敬重生,致敬这座浴火重生的城市,致敬每一位在灾难中坚强不屈、为重建家园而努力拼搏的唐山人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历史的长河中,唐山大地震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但它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团结的力量和生命的顽强。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当下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宁。我们应当从这场灾难中汲取力量,增强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同时,更要传承和弘扬唐山人民在抗震救灾和重建家园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伟大精神,将这种精神转化为推动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的唐山,高楼林立,街道繁华,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它用崭新的面貌向世界宣告,灾难可以摧毁一座城市的建筑,却无法摧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地方,将永远成为唐山人民心中的精神坐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向着未来无畏前行,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让唐山这座英雄的城市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也让“山河无恙,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景永远延续下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牛亚丽 2025.07.28</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