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洪少珍,丙寅年(1926年)十一月十八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p> <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17日厦门解放当天,报考华东军政大学(校长陈毅),成为华东军政大学福建分校一期十八队(女队)学员。</p> <p class="ql-block">1950年9月,毕业于华东军政大学,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四军(军长皮定均)后勤处工作。1950年10月至1951年9月在二十四军供销干部学校学习(会计、统计专业)。1951年9月至1952年9月,二十四军七十二师(师长康林)后勤处财务科任会计。</p> <p class="ql-block">1952年9月,随中国人民志愿军二十四军入朝参战,在七十二师司令部任粮秣会计。1952年10月在朝鲜由72师后勤处财务科长觧政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p> <p class="ql-block">1953年初,在朝鲜上甘岭战场被燃烧弹弹片擦过脖子,皮肉被削去了一大块,差点伤到脖子上的大动脉。由于伤口发炎,战地无法治愈,于1953年4月11日被送回国内在辽东盖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后方医院治疗。由于伤口创伤面很大,很难愈合,后来是割大腿上的皮肤来补脖子上的伤口。1953年9月至1954年4月在东北军区健康五团三营七连休养。</p> <p class="ql-block">1952.08.03 拍摄于辽东盖平</p> <p class="ql-block">医院出院证明</p> <p class="ql-block">战斗英雄的战友</p> <p class="ql-block">战友</p> <p class="ql-block">当年收到百姓慰问抗美援朝志愿军的慰问袋和杯子。</p> <p class="ql-block"> 以下内容均节选自鹭客社记者欧阳鹭英于2020年9月22日发表的《厦门记忆:传奇鲐背伉丽,吴宗恩与洪少珍!》。</p><p class="ql-block"> 洪少珍说,那时军队里常常行军,我曾经连续步行36个小时,中间停下来休息时就跟战友们背靠背打盹半小时后又继续前进。行军中有时遇到下雪没地方睡,我们就在半山腰就地睡了。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块可以挡雨也可以当床铺的防水胶布,那是行军时的必备品。</p><p class="ql-block"> 不过,行军当晚要泡脚,我们到了老百姓那里,借了一个洗衣服的木盆,里面盛着热水,五六个人围着木盆,把脚伸进热水里泡,而且水要漫过脚踝以上。这样泡过以后,第二天照样行军,三天下来脚就不再疼了。</p> <p class="ql-block"> 吴教授说:我太太很了不起,她当时在押运军粮时,坐在那种满载着军粮的大卡车上,军粮一袋袋摞得很高,用绳子捆绑和伪装好之后,押送军粮的她就趴在军粮上面保护军粮,一路穿过敌军枪林弹雨的扫射。我问她怕不怕,她说哪里顾得上怕?那可是一个师几万人的粮食,它们比我的命更重要。</p><p class="ql-block"> 洪少珍接着说:那时敌人放冷枪、冷炮防不胜防,有时敌机飞得很低,投放炸弹炸的山头上到处坑坑洼洼。曾经志愿军战士就是用步枪把飞机打了下来的,这不是吹牛的,是真的。因为飞机就在头顶上飞。战士用的枪全是苏联产的长枪,那种长枪笨的要死,短枪很少。</p> <p class="ql-block"> 洪少珍说:“我在上甘岭被燃烧炮弹片擦过脖子。皮都被弹片削去了一大块,差点就伤到脖子上的大动脉。由于伤口发炎,我被送回国治疗,在东北盖平军人医院。由于伤口创伤面很大,很难愈合,后来是割大腿内侧的皮肤来补脖子上的伤口”。我仔细看她脖子上的左侧,确实有一块明显的伤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转业证明书</p> <p class="ql-block">转业军人登记表</p> <p class="ql-block">个人档案中的自传</p> <p class="ql-block">1954年4月,转业至沈阳第一机械工业局任统计员并兼食堂会计。</p> <p class="ql-block">1958年,她随丈夫吴宗恩由沈阳调入广西大学财务科任会计。1986年1月22日于广西大学财务处退休,为享受部分离休待遇的副处级干部。</p> <p class="ql-block">干部退休证</p> <p class="ql-block">2020年10月,她获得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