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父母慢慢变老的时光(五)明天我依然爱你

罗晓军

<p class="ql-block">  很多人经历过死别,而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却是最残忍的“生离”。他们依然有生命,但终将与亲人关系清零、再无交集、形同陌路。</p><p class="ql-block"> 在他们偶尔的清醒瞬间,内心对亲人最深的渴望和恐惧就是:明天你是否依然爱我。</p><p class="ql-block">  此文作为《时光》(五),与世间曾经、正在或者即将乌鸦反哺、孝亲敬老的子女们共勉。</p> <p class="ql-block">  2003年,母亲不幸患上被称作幸福家庭“杀手”的阿尔兹海默症。这是个不可逆转、现代医学束手无策的疾病。</p><p class="ql-block"> 据最新统计,我国现存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近1700万,占全球总数近30%。据预测,全球各类痴呆症患者2050年将达1.53亿,约为2019年的3倍。</p><p class="ql-block"> 患这个病,是一场考验亲人心灵的巨变,也是时间的残酷与人性、亲情及爱之间的较量。需要家人懂得和理解,病人各阶段最需要的是什么?科学给予,人文关怀,通过综合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家庭负担。</p> <p class="ql-block">   早期,要抓住延缓病情、维持生活质量的“黄金干预期”!</p><p class="ql-block"> 医生说疗效最好的药艾斯能,可早期控制治疗。我们定期到武汉同济医院,按疗程买回药物。</p><p class="ql-block"> 坚持数年,有效地减轻了病情、延缓了病程发展。</p><p class="ql-block">  2009年,母亲病情逐渐发展到中度。此阶段,心理和生活护理至关重要,需要高质量的亲人互动陪护。</p> <p class="ql-block">  孔子说,孝敬父母什么最难,是“色难”。就是不给父母脸色看最难。很多子女认为,给父母物质上的享用、请保姆、送好的养老院,就是孝顺父母,就可以心安。</p><p class="ql-block">  其实,重要时刻的在场及和颜悦色的精神敬重,比物质支持更具有情感价值。让阿尔默茨海默症患者,在自己熟悉的地方,按照自己的节奏,有亲人“色悦”的关爱交流和互动陪伴,有尊严体面地生活,这比什么都强。</p> <p class="ql-block">  母亲是50年代初毕业的老大学生。针对文化水平高这一特点,我们采取多种方式,为母亲创造动脑、动口、动手等环境,延缓大脑记忆减退。</p><p class="ql-block"> 订阅《楚天都市报》、《中国老年》等报刊杂志。每天请母亲为父亲大声读报纸,从存在感中获得尊严。父亲稍有走神,母亲瞬间变身李老师:“认真听。”</p><p class="ql-block">  母亲年轻时喜欢唱歌。我们就用音乐和歌唱来唤醒“藏起来的记忆”;一有机会,就创造氛围鼓励母亲唱经典老歌。母亲心情愉悦时,一唱就是很多首,俨然像开家庭个人老歌演唱会。</p> <p class="ql-block">  在父母居住的院子,有两棵并肩而立的银杏树,树冠已过三层楼顶。金秋时节,院子铺满了片片橙黄。</p><p class="ql-block"> 一天下午,我请妈妈帮忙一起扫落叶:“妈,咱家的银杏林好美啊。您,是最漂亮的哪一棵。”母亲能帮上儿子,感觉自己很有用。她羞涩地说:“不敢当,我哪有那么好。”</p><p class="ql-block"> 说完,突然童心大发,一边哼唱《我们在太行山上》等十几首经典老歌,一边乐此不疲地追逐翩翩起舞的银杏叶。每每接住,就是愉悦的欢呼;挑出最好的金黄,留做书签。</p><p class="ql-block">  金色的夕阳,金色的秋叶,银发的母亲,欢歌于银杏林间。这美得让人沉醉的画面,永远定格在我心间。</p> <p class="ql-block"> 母亲喜欢重复已讲过成千上万遍的“过去的故事”。为了让她通过倾述表达,缓解释放焦虑;每一次,我们都好像第一次听故事一样,饶有兴趣地看着母亲听她讲。</p><p class="ql-block"> 母亲最喜欢讲的故事叫《上学路上》。大意是,解放前她在成都上济川中学(现成都石室锦城外国语学校),常和秦团长、高团长的姑娘等同学结伴而行。上学路上要经过一个碉堡(德国人设计的四川机器局碉楼,始建于1903年),碉堡驻守着一群国民党兵。两个团长的姑娘打扮得花枝招展,常被国民党兵以吹口哨、语言骚扰等方式,欺负得直哭。母亲每天朴素端庄,“端端地去,端端地回”,从来没人敢欺负。</p><p class="ql-block">  这个故事,母亲每天要讲几十遍,每次我们都不厌其烦地洗耳恭听。还经常问“秦团长姑娘学习好不好”之类的问题,帮母亲进一步打开“摆龙门阵”的话匣子。</p> <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心灵手巧。反过来,多动手也可以促进动脑。我说:“我特别喜欢看妈妈写字的样子。”母亲就隔三差五抄写歌曲和短文,问我有没有进步。</p><p class="ql-block">  同时,请母亲在可涂擦的磁性小黑板写字;在水写纸上用蘸水毛笔练书法;做手指操和足底按摩;提高手眼协调性。</p> <p class="ql-block">  人老了,就是老小孩。照顾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不能事事越庖代俎。用进废退,越是什么都包办代替,老人从心态到能力,越是断崖式衰退。</p><p class="ql-block"> 在安全的范围内,让老人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扫地、摆碗筷、倒垃圾、参与叠衣服等;消除老人“老了没用了”的自卑感,获得“我能行”的价值感。</p><p class="ql-block"> 但是,也要防范老人帮倒忙。母亲喜欢倒垃圾,有安全意识。有时候,她看到厨房里切好待炒的菜,甚至是拌好的鱼、肉,以为是垃圾,直接装垃圾袋丢掉。有时候,看厨房炒菜时眨眼没人之际,一大碗水倒在锅里,说是“消防灭火”。</p> <p class="ql-block">  二医院住家房头,常有老人聚在一起聊天。我们经常陪母亲,和其他的老头老太“摆龙门阵”。在与外界交往中,消除孤独、获得自信。</p><p class="ql-block"> 逢年过节,外省求学工作的孙辈回来。我们让孩子们汇报学习工作情况,描述外面世界的精彩;聆听奶奶的教诲,使母亲尽享天伦之乐。</p><p class="ql-block">  提供松软可口、营养丰富的饭菜,帮助母亲安全、平静、幸福地生活在亲情环绕之中。</p> <p class="ql-block">  2013年3月父亲的离去,对母亲打击很大。生活的重大变故和身体的不适,突然使母亲进入重度老年痴呆症,完全丧失自主功能。</p><p class="ql-block"> 母亲突然感到莫名恐慌。在她的记忆里,和她相濡以沫58年的父亲,是从小把她带大的外婆。看到身边的“外婆”不见了,每天要找“婆”几十次。</p><p class="ql-block"> 为消除她的恐惧和不安,我说:“妈,晚上我陪你一起睡”。母亲大惊:“瞎说,男女授受不亲。”我解释:“我是你儿子,可以陪你”。母亲警告:“别胡说,我才18岁,还没结婚呐。”我委屈地问:“那我是你什么人?”母亲给出正解:“你是我表弟。”</p><p class="ql-block">  这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母子之间50多年的联系,在老人那里都已经“单向清零”。</p> <p class="ql-block"> 为安抚母亲,已被她喊作“表姐”的妻子,中午晚上都陪她睡觉。</p><p class="ql-block"> 母亲困在时间隧道里,思维世界变得“返老还童”。每天都念叨,要回小时候外婆的成都老家。问她“1000多公里怎么回?”她说沿着公路急急地走。</p><p class="ql-block">  为了防止母亲走失,并帮她分散注意力转移心情,我们每天真诚地看着母亲的眼睛,跟母亲亲切交谈;陪她聊天、游戏、讲故事、散步;带她到广华文体广场看郁金香;到曹禺公园对面的梅苑散心;到田野树下欣赏鸟语花香;使琅琅笑声重现母亲的“童年快乐时光”。</p> <p class="ql-block">  2013年5月8日,妻子做饭,我出门倒垃圾,一眨眼功夫,母亲不见了。找了一圈,母亲拎两根茄子回来了。</p><p class="ql-block"> 问她:“干嘛去了?”母亲得意地说:“买茄子去了。我儿子晓军,特别喜欢吃茄子。”</p><p class="ql-block"> 我大喜,母亲清醒了:“我就是晓军”。母亲既嫌弃又怜悯:“你不是。一会晓军回来,你也可以一起吃点茄子”。</p><p class="ql-block">  我无语到泪目:母亲瞬间的清醒,忘记了世界,忘记了自己,却没忘记儿子的最爱。</p> <p class="ql-block"> 在生命最后半年,母亲不辨时空、不知饥寒。</p><p class="ql-block"> 大小便完全失禁。有时要上卫生间,刚急走几步,就拉在裤子里了;有时不知不觉地就拉了一裤子;有时晚上起夜,发现半边床上都是巴巴;有时刚帮她洗完下身,换上干净的衣裤,一转身又拉一裤裆。</p><p class="ql-block">  每当这时,妻子就帮母亲清洗下身,或说好话哄着帮她洗澡。我负责把脏衣裤和床单洗干净。我们给母亲准备了八、九套替换衣裤和床单,在阴雨天还是不够用。</p> <p class="ql-block">  陪护老人,就是目睹生命枯萎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2013年9月,母亲因身体状况急剧直下住院。</p><p class="ql-block">  12号晚班是母亲生命的最后一夜,面对病魔的疯狂肆虐,我一趟趟找住院部值班医护人员抢救;通宵为母亲打扇子驱除疼痛引发的燥热。母亲说“纱窗上趴着好多小人,害怕”。我一直紧握着母亲的手,陪她走过最后最艰难的一程。 </p> <p class="ql-block">  2013年9月13日,母亲带着无限满足,安详地走了。在这场生命中最漫长、最残忍的“生离”中,我们及家人,让母亲感受到,有亲人守望,爱和幸福,永远都在。</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爱?就是有个人,直到最后也没走。</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孝,就是牵着你的手,直到世界的尽头。</p><p class="ql-block">   明天我依然爱你。母亲,我们做到了</p> (文章中除自拍照片外,其他图片均来自网络,在此一并向原作者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