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日军侵占吴桥</p><p class="ql-block">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沿津浦铁路大举入侵。10月3日,日军侵占距吴桥城西10公里的桑园镇。</p><p class="ql-block">桑园沦陷后,国民党吴桥县党部监察委员会兼农会会长张国基召集吴桥县各地的村民建立了“吴桥县抗敌后援委员会”,并将各村的自卫队整编为“吴桥县抗日游击队”抗击日军的侵略。</p><p class="ql-block">1938年2月吴桥城的伪县长携部下30余人逃走,张国基地方武装占领吴桥城,进行抗击日军。</p><p class="ql-block">1938年2月驻东光县灯明寺据点的日军第五师团滕井联队大佐龟野率部队夜袭吴桥城,自卫队早有准备,城门紧闭。等日军乘夜色用云梯爬城时,张国基的自卫队居高临下,痛击日军,日军死伤20余人,日军大佐龟野急忙率日军逃走。</p><p class="ql-block">1938年4月,日军大佐龟野率300日军再一次进攻吴桥城。从上午9点到下午两点,交战双方互相射击。对吴桥“铁城”日军毫无办法,只能再用云梯强攻。守城自卫队利用位置优势,给日军以痛击。日军死伤200余人,残部逃走,大佐龟野再一次残败。自卫队一人牺牲。</p> <p class="ql-block">1938年10月张国基的自卫队编入二路军,同中共的八路军协同抗日。</p><p class="ql-block">1939年1月日军1000余人再一次围困吴桥城,连续月余没能攻下,日军调来飞机支援。张国基的自卫队缺少补给,形势不利,最后决定主动放弃吴桥城。1939年2月自卫队撤到东光县一带打游击战。至此,吴桥县域全部沦陷。</p><p class="ql-block">1939年2月末张国基自卫队驻扎吴桥县枣王庄被日军第五师团滕井联队包围,张国基向中共武装运河支队求援,司令员肖华决定围点打援,派兵包围了东光县灯明寺的日军中队,并在日军行军路线上设了埋伏,滕井联队回援时遭伏击,损失惨重。张国基自卫队解围。</p> <p class="ql-block">(二),沦陷以后</p><p class="ql-block">1),日寇罪行</p><p class="ql-block">吴桥城沦陷后,吴桥城成了日军侵略活动基地,组织了吴桥县公暑。在此前后,日寇犯下一系列罪行:</p><p class="ql-block">1937年10月3日,日军侵占桑园镇,三天内,114名无辜村民残遭杀戮。</p><p class="ql-block">1938年9月6日盘居连镇的日军队长松本率日伪军300余人,以搜查游击队为名,趁梁集村大集,先开炮轰击,后冲入村中滥杀无辜。致使赶集的商贩和村民270人遇难,还有10名妇女遭奸杀。</p><p class="ql-block">1938年11月3日,日军1000人偷袭吴桥县高家集镇,杀害无辜百姓200人。</p><p class="ql-block">1939年10月5日,日军200余人在吴桥牟家庵村杀害百姓27人。</p><p class="ql-block">1939年10月16日日寇出动飞机四架,轰炸吴桥城及周边地区,有100余人伤亡。1939年10月一天,吴桥城内东南街区一位姓侯的居民,一天上午赶驴车去城外农田收割玉米,别人劝他不要去了,这几天日本的飞机轰炸有危险,老侯头不听劝阻,赶着驴车出城走了。快中午时,老侯赶着装满玉米和柴火的驴车回城内,走到东关时,日本飞机突然出现在老侯的头顶上空扔下一颗炸弹,老侯遇难,驴和车被炸得粉碎。</p> <p class="ql-block">2),慰安妇</p><p class="ql-block">慰安妇是日本政府和军队为完成亚洲侵略计划而实施的一种军队“性奴隶制度”。日本政府和军队通过誘骗和强迫手段,使全世界40万妇女被迫沦为日军的性奴役对象。这些性奴役对象主要来源于日本,中国,韩国,朝鮮,菲律宾等国家。其中中国妇女受害者数量约有20万人。</p><p class="ql-block">吴桥沦陷后日军把慰安妇带到了吴桥,吴桥的居民几乎每天都看到穿着合服的妇女行走于街上,数量估计有十余人,吴桥城内常驻日军有100余人。这些慰安妇不但受常驻日军的蹂躏,还有大批换岗轮休来吴桥的日本兵性暴力。</p><p class="ql-block">这些受害妇女在街上遇到吴桥人很友善,有时主动和人打招呼。吴桥一位居民回忆当年慰安妇时说,“她们都是命苦的人,喜欢孩子。有一天,一个慰安妇看到街上两个孩子玩耍,她停下脚步看了很长时间,突然哭起来了…,她想起了自己的孩子。”慰安妇命运正是:</p><p class="ql-block">性奴命苦在人间,随军漂泊家难还;</p><p class="ql-block">终日遭受性奴役,身体心灵被摧残。</p> <p class="ql-block">3),《42~43》大饥荒</p><p class="ql-block">日寇占领以前的吴桥小城,是个工农业比较发达的县城,多数家庭都有自己的小生意,小作坊,并有土地耕种,生活比较安定,富裕。</p><p class="ql-block">城区居民总计约有一万人,商户约有200家,生活服务类商户齐全。(根据当地老人们回忆)吴桥比较著名的商号有:复兴书局(生产文具,纸张,印刷书籍),利富调料厂(酱油,醋,各种调料),谦恒久公司(酒厂,糕点厂,首饰店),制衣厂,徐记弹花厂(棉花制品),棉籽油厂(食用油,棉籽饼肥料),粮食加工场…。店铺有李之通酱肉店,扒鸡/烧鸡店,郭家锅饼店,崔家馒头店,东关包子铺,周连生茶铺,谦恒久酒店、茶叶店,周氏铁匠铺…还有一些流动小贩,每天走街串巷,生意红火,市场繁荣。另外还有三所完全小学校,一所初级师范学校,一座天主教堂和一座医院。吴桥沦陷后,工厂全部倒闭,店铺几乎全部关门,学校停课。经济进入大萧条期,居民生活十分艰难。</p><p class="ql-block">1942-1943年,吴桥和河南省的《42~43大饥荒》情况一样,由于干旱和蝗灾,粮食欠收或绝收,居民又没有粮食储备,出现了饥荒。</p><p class="ql-block">饥荒以后,人们拿棉籽饼充饥,因棉籽饼里面有一定量的棉絮和棉籽硬壳,吃了不消化会造成肠梗阻,排便困难,甚至丧命。榆树皮、野菜很快吃光了,地瓜叶子也成了好东西。家家断粮,户户挨饿,小孩夭折,老人早逝。正是:</p><p class="ql-block">囤中米面已吃光,饥饿难耐食糟糠;</p><p class="ql-block">树皮野菜都採尽,全家逃难奔异乡。</p> <p class="ql-block">4),棉花仓库大火</p><p class="ql-block">1944年秋,到了收获棉花的季节。吴桥,宁津是棉花、花生等农作物生产区。日本人在这两县强制收购了大批量的棉花,存放在吴桥城内的临时仓库,仓库位于城内东南区。棉花捆扎成大包,整齐排列成40多个垛,每个垛有4米高,面积约为一间房所占面积。整个仓库面积约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露天存放。相邻住户和这个仓库只有一墙之隔。</p><p class="ql-block">一天,不知道什么原因棉花垛起火了,等日本人发现时,已有十几个垛燃烧。吴桥城内几个水井打水运到现场需要很长时间,而且杯水车薪不顶用,城外水源路程远,远水解不了近渴。棉花仓库又缺少救火设备,火势越来越大,日本兵拿着枪强迫百姓从城外水塘取水救火。</p><p class="ql-block">相邻住户处于下风向,火势外延,全家(奶奶,母亲和四岁的孩子)撤离,躲避到亲戚家去了。家里的家具,衣服等器物,来不及搬走。来这家院子里救火的人来人往,乱成一片。</p><p class="ql-block">棉花仓库着火,几乎没有办法扑灭。棉籽富含油质易燃,棉花垛表层火灭了,里层还有火,不一会儿大火又起来了。就这样,大火连烧了十几天,等四十个棉花垛烧完了,火才算灭了,仓库只剩一片灰烬。仓库相邻这家人回到家时,家中一片狼藉,三间西房被烧毁,院内百年老槐树烧焦了,北房还算万幸没有被烧,但室内只剩下几件损坏的桌子和凳子,细软之物洗劫一空;室内、院子里像泥泞的猪圈。房主人站在院中面对烧毁的房子和烧焦的大树欲哭无泪,这个家转瞬间变得一贫如洗。</p><p class="ql-block">日后听人说,是抗日游击队点燃了棉花仓库。大火当天,日寇抓了几个百姓严刑拷打,逼问放火者是谁,最终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素材:《吴桥县志》、网络及</p><p class="ql-block"> 采访老人记录</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撰文:樵人 2025/07/0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