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2025年5月31日~6月10日,我们夫妇随团赴荷兰、德国、法国、瑞士、比利时旅游12天。其中前8天,乘船沿莱茵河游览;后4天乘车游览。此行“蜻蜓点水”般领略了巴黎、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等大城市,以及科隆、巴塞尔、施派尔等中小城市的部分景观,对西欧的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有了进一步体验。</h1><h1> 法国,全称:法兰西共和国,位于欧洲西部,首都巴黎。面积55万平方千米(不含海外领地),海岸线2700千米。人口6804万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海洋性、大陆性、地中海型和山地气候并存。</h1><h1> 法国古称“高卢”,5世纪,法兰克人移居到这里,建立法兰克王国。10~14世纪,卡佩王朝统治时期改称法兰西王国。1789年,爆发法国大革命,发表《人权宣言》,废除君主制。1792年,建立第一共和国。1871年3月,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成立巴黎公社。两次世界大战中,均为战胜国。1946年,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成立。1958年,第五共和国成立。</h1><h1> 法国经济高度发达。在核电、航空、航天和铁路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钢铁、汽车和建筑业为三大工业支柱。世界最大葡萄酒生产国、第二大核能生产国、第三大药品出口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刑警组织、经合组织、欧洲议会等国际和地区组织总部所在地。2024年,经济总量为3.16万亿美元,列世界第七。人均GDP为4.62万美元。</h1><h1> 巴黎,法国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世界五个国际大都市之一。位于塞纳河两岸,市区面积105.4平方千米,人口约为220万人。大巴黎地区约1100万人。巴黎建都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起点。作为世界顶级旅游目的地,巴黎以其浪漫的氛围、丰富的历史和标志性建筑闻名于世。被誉为“浪漫之都”、“时尚之都”。</h1> <h1> 卢浮宫阿波罗画廊。法国王室珍宝与艺术巅峰的完美结合。路易十四于1661年下令建造,作为其"太阳王"形象的象征。后遭火灾,拿破仑三世于19世纪重建,形成现在的新文艺复兴风格。天花板中央椭圆形壁画《阿波罗斩杀巨蟒》,24K金箔装饰的浮雕,描绘希腊神话场景。展柜陈列法国王室珠宝、玛瑙杯等珍品。墙面布置鲁本斯、普桑等大师的巨型油画。这个展厅是法国皇权的终极体现。</h1> <h1> 豪华桌面。法国巴黎,1675-1700年,由大理石、碧玉、玛瑙、珍珠、紫水晶、天青石等制作。1873年,博物馆配制了镀金木制支架。</h1> <h1> 《龙形怪兽琉璃器》。正式名称为"圣体显供台",制作于16世纪中叶。高度为32.5厘米(含底座),主体为鎏金银质,镶嵌彩色珐琅和半透明琉璃。中央立柱盘踞多条奇幻生物(龙、狮、鹫、海蛇),顶部为哥特式尖顶结构,原用于放置圣体饼。最吸睛的吐舌龙实为《圣经》中的利维坦象征,龙舌使用红珊瑚雕刻,龙眼镶嵌的两颗祖母绿(象征全知之眼)。底座缠绕的蛇群代表七宗罪。此物原为天主教仪式中展示圣体的法器,龙象征被基督征服的异教力量。</h1> <h1> 路易十五钻石王冠。1722年为路易十五加冕打造,法国大革命期间原件被熔毁,现存为1825年复刻版。纯金底座镶嵌282颗钻石(总重200克拉)和64颗彩色宝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顶部8朵鸢尾花(法国王室象征)。拿破仑曾试图按此样式制作自己的加冕王冠,最终选择了更简洁的月桂叶造型。</h1> <h1> 摄政王钻石。重量为140.64克拉(世界第7大历史名钻),古典枕形切割,纯净度IF级(无瑕)。1698年,该钻石于印度戈尔康德地区发现。1701年,由托马斯•皮特购买。1717年,法国摄政王奥尔良公爵购得,故得名。作为当时最大的无色钻石,所有的法国统治者都戴过它,通常戴在王冠上。1792年,被盗后辗转俄国、英国。1801年,拿破仑赎回。曾镶嵌在路易十五加冕王冠中央(现王冠复制品用水晶替代)。1856年,它最后一次戴上了拿破仑三世皇帝的妻子欧仁妮皇后的希腊王冠。</h1> <h1> 看到眼里拔不出来了!</h1> <h1> 昂古勒姆公爵夫人冠冕。昂古勒姆公爵夫人(1778-1851),路易十八的侄女。冠冕银质镀金,镶嵌40颗祖母绿,1031颗明亮式切割钻石。</h1> <h1> 波旁-帕尔马公爵夫人冠冕。制作于1819-1820年,原主人为法国查理十世的孙女。冠冕主体为银质镀金,镶嵌17颗阶梯切割蓝宝石,总重约180克拉。这些蓝宝石来自斯里兰卡,是拿破仑战败后英国王室赠予波旁家族的"和解礼物"。中央最大蓝宝石(20克拉)可替换为珍珠。配镶老式切割钻石作为衬托。高度约12厘米,总重量428克。蓝宝石象征"忠诚与真理",符合复辟时期王室强调道德回归的诉求。</h1> <h1> 昂古勒姆公爵夫人的冠冕</h1> <h1> 翡翠花瓶(前第二排左一),祖母绿(铬)盖。青金石杯(前第二排左二),镀金镜框,镶嵌红宝石。翡翠赏金杯(前第三排右二),珐琅金支架,镀金镜框,饰有金色青铜色。均为16~17世纪购得。</h1> <h1> 带盖玛瑙杯(前排左一),珐琅金底座,带有十二个凹槽,伊朗或伊拉克,公元6-8世纪。玛瑙杯(前排中),镀金镜框,玛瑙碗,珐琅金支架,石材可能是古代的。萨多尼亚壶(前第二排右一),珐琅黄金坐骑,镶嵌黄金、红宝石、钻石。萨多尼亚杯(前排右一),珐琅金支架。</h1> <h1><br></h1> <h1> 布面油画,约1515-1520年。圣母与圣婴由三位圣人陪同。斯蒂芬身着执事的外衣,手持殉道者的手掌,热情地看着圣母。杰罗姆正在读他翻译成拉丁文的圣经。穿着盔甲的莫里斯看着孩子。</h1> <h1> 《圣母玛利亚的加冕典礼》。画在杨树木板上,约1430-1432年,祭坛画作。透视规则的运用和身体的雕塑体积让人联想到佛罗伦萨画家马萨乔(1401-1438年)的作品。它们见证了当时佛罗伦萨文艺复兴的兴起。1812年,佛罗伦萨美丽艺术学院收藏。拿破仑时期被没收。1815年归还时留在了卢浮宫。</h1> <h1> 油画《牧羊人的崇拜》。主题取自圣经。牧羊人聚集在新生的婴儿耶稣和他的母亲玛利亚周围。圣母和耶稣被描绘在圣约瑟夫(右)和一位捐赠者(左)之间,场景反映了威尼斯人将神圣带入日常生活的品味。</h1> <h1> 圣母玛利亚和圣婴耶稣在亚历山大的施洗者圣约翰和圣凯瑟琳之间。杨树木板上绘制,约1500年。</h1> <h1> 三联画,画在杨树木板上,约1490-1500年,作者:卡洛•布拉切斯科,出生于米兰的画家,在利古里亚闻名。报喜(中央面板)。左侧板上:圣本尼迪克特(左)和圣斯蒂芬(右)。右侧板上:圣本笃(左)和圣斯蒂芬(右)。</h1> <h1> 油画《圣让巴蒂斯特》。木板上的油画,约1508-1519年。作者:达芬奇。</h1> <h1> 油画《男人的肖像》。特雷维索作于1540年。画中人身份不详。</h1> <h1> 白杨木板油画《蒙娜丽莎》。世界上最著名的油画。位于德农馆1层711厅,正式名称为“丽莎•盖拉尔迪尼肖像”,创作者:列奥纳多•达•芬奇,1503–1519年(文艺复兴盛期)。他首创“晕涂法”,轮廓线模糊营造神秘感。使用黄金比例构图(面部与背景比例1:1.618)。利用“中央凹视觉原理”,观者因视角不同,看到从严肃到微笑的表情变化。左侧地平线低于右侧,暗示"女性地位低于男性"的文艺复兴观念。据说, 距画作3米处观察左眼瞳孔,暗藏"LV"字母,可能为达·芬奇签名。</h1> <h1> 蒙娜丽莎的原型是丽莎•盖拉迪尼(1479~1542年)。她在16世纪初住在佛罗伦萨,是富有的丝绸商人之妻。她的裙子上覆盖着一层透明的丝绸大面纱,优雅、精致的服装表明了她的社会地位。她坐在一个凉廊里,背景是山色。达•芬奇使用了一种名为“sfumato”的绘画技术,在油中涂抹了多层颜料,以创造从阴影到光线的微妙过渡,将模特温柔的微笑带入生活。作品始于1503年左右,但始终未完成。在景观的下部,形状只是草图。这幅画跟随达•芬奇的每一次旅行,直到1516年他最后一次应邀来到法国。作品被法国皇家收藏。该画曾于1911年被盗,2年后寻回。</h1> <h1> 我曾多次来此观赏这幅画,一次比一次人多。现日均2万观众观赏此画。据说,高峰时需排队90分钟。是卢浮宫当之无愧的"流量之王"!</h1> <h1> 油画《罗杰释放安吉莉卡》(1819年)。根据意大利史诗《愤怒的罗兰》改编。这两个强烈的性感形象在黑暗的夜晚被照亮。作者: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英格斯(1780~1867年)。为了传达这个文艺复兴时期的骑士精神故事的超自然性质,英格斯使用了15世纪~16世纪意大利和佛兰德画家风格的原始组合。</h1> <h1> 油画《拿破仑加冕》。 德农馆(1层),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雅克•路易•大卫(1748~1825年)于1805—1807年创作的大型油画。作品记录了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波拿巴在巴黎圣母院加冕为法兰西帝国皇帝的历史性时刻。是欧洲艺术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宣传画之一。画中拿破仑身着金色月桂冠和红丝绒皇袍,动作充满力量感,凸显其作为革命后新秩序缔造者的形象。教皇庇护七世低头静坐,暗示教权对皇权的屈服。画面中、上部有拿破仑母亲(实际未出席,大卫应要求添加)、兄弟姐妹及军政要员,体现波拿巴王朝的合法性。实际加冕时,拿破仑从教皇庇护七世手中夺过皇冠,自己戴在头上(象征权力来自人民而非教会),但大卫选择表现拿破仑为约瑟芬加冕的场面,弱化了争议性,强调帝后的威严与和谐。作品构图严谨对称,人物姿态如雕塑般庄重,色彩浓郁,细节奢华。大卫耗时两年多,甚至搭建木质模型模拟光线,并邀请参与者当模特(如约瑟芬)。这幅画不仅是艺术杰作,更是权力叙事的典范。大卫通过古典形式美化了现代政治仪式,将拿破仑塑造为介于罗马皇帝与启蒙君主之间的形象。</h1> <h1> 倒金字塔。出入口光线明亮柔和。</h1> <h1> 卢浮宫广场</h1> <h1> 小凯旋门。位于卢浮宫博物馆西侧的卡鲁索广场。1806~1808年,由拿破仑一世下令修建,用于庆祝他的军事胜利(尤其是1805年奥斯特里茨战役)。它与巴黎大凯旋门同期建造,共同构成拿破仑帝国的“凯旋轴线”。</h1> <h1> 小凯旋门属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仿照罗马君士坦丁凯旋门,但规模较小(高约19米,宽23米)。中央是一组镀金青铜战车与胜利女神群雕。门楣刻有拿破仑军队的战绩,两侧浮雕描绘战争与和平主题。顶部最初装饰的是拿破仑从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掠来的四匹青铜骏马,后于1815年归还,现为复制品。</h1> <h1> 杜乐丽花园</h1> <h1> 巴黎香榭丽舍大街。巴黎最著名的大道,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街道”,连接“协和广场”和“戴高乐广场”,全长约1.9千米。奢侈品商店、咖啡馆林立。国庆日、法国军队阅兵式、环法自行车赛终点冲刺阶段等在此举行。现成为全球商业、文化和庆典的核心地标。</h1> <h1> 巴黎皇家宫殿。呈L形布局,主立面面向皇家宫殿广场,两层高巨门(科林斯圆柱+三角山墙浮雕),一层为拱形长廊,长廊上方站立人像柱为神话人物(仿卢浮宫卡娅蒂德柱);二层立人物雕像。侧翼面向花园,4层外立面,顶部有三角形装饰山墙,下部浮雕描绘法国历史场景。外墙布满17世纪人物浮雕。拐角处的双圆柱设计(上下各2根)强化视觉过渡。皇家宫殿原为黎塞留(17世纪初法国杰出政治家)的私人府邸,后成为奥尔良公爵官邸。现为文化部办公区。</h1> <h1> 老佛爷百货。巴黎奢华购物地标,拜占庭穹顶下的时尚圣殿。有主馆、男装馆和家居美食馆三大核心购物区。主馆0-1层汇聚一线奢侈品牌,2层汇聚全球高端美妆品牌。1912年建造的新拜占庭风格玻璃穹顶,高43米,彩绘镀金浮雕。7层露台360°俯瞰巴黎。男装馆是独立建筑,毗邻主馆,专售男士时装、鞋履与配饰。家居美食馆销售厨具、香薰等,以及美食广场。</h1> <h1> 1893年创立时只是一家袜子专卖店,后扩张为百货帝国。穹顶玻璃在二战期间被拆解隐藏,免遭轰炸。 </h1> <h1> 巴黎玛德莱娜教堂。供奉圣玛丽•玛德莱娜(耶稣追随者)。四面52根科林斯巨柱(每柱高20米)环绕,形成古希腊式围廊,无传统教堂钟楼。三角山墙浮雕《最后的审判》,展现基督与圣徒群像,动态感极强。新古典主义建筑(19世纪),原计划作为拿破仑的“荣耀殿”,后改为教堂。内部穹顶镀金,祭坛供奉玛丽亚升天像。教堂台阶曾是巴黎人约会的经典地标。</h1> <h1> 卡瓦勒里大楼。曾为巴黎骑兵学校所在地。2层长楼,中央3层,典型的18-19世纪军事建筑对称设计。建于19世纪中后期,后因部队编制改革逐渐闲置,部分建筑现改为军事办公和文化场所。</h1> <h1> 法国陆军军事学院。巴黎著名的军事教育机构,位于战神广场南端,与埃菲尔铁塔遥相呼应。路易十五下令建造,1773年完工。旨在培养贵族军官,15岁的拿破仑曾在此学习炮兵。中央主体建筑为古典主义风格,两侧翼楼延伸。主立面宽约200米,庄严恢弘,体现18世纪法国军事建筑的权威感。</h1> <h1>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