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江山书院

云淡风轻

<p class="ql-block">  在龙岩市新罗区江山镇铜砵村石马山脚下,隐匿着一座承载历史光辉的书院——江山书院。它始建于清代乾隆丙子年(1756年),彼时大清王朝正大力兴办学堂、培育人才。先人们怀着对知识的敬重与传承文化的使命感,请来顶尖易经大师,精心选定书院的经纬坐标,依着山势,精巧布局、优雅设计,宛如在石马群中镶嵌的一颗明珠,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  江山书院背靠梅花山南麓的笔架山主峰,似有群山守护;东北方向,巍峨耸立的仙袋山,流传着“抖米济困”的动人传说,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仁善与温情;仙袋山下,清澈的溪流如一条玉带蜿蜒向东,滔滔不绝,似在记录着岁月的变迁;书院坐西朝东,正对面前山“马坑”主峰,东面又朝着雄伟壮观的东阳山,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灵杰独特,钟灵毓秀,仿佛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文的匠心独运在此完美融合。</p><p class="ql-block"> 江山书院古色古香,雕梁画栋间尽显历史的厚重感。书院分为上书院——藏书阁(包含文昌阁、史皇阁、魁星阁)和下书院,总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在当时堪称规模较大且极为重要的教育与文化传播场所,是学童开蒙启智、识字习书、读经明史的知识殿堂。沿着书院右后侧那条用鹅卵石铺就的小路拾级而上,便能来到上书院——藏书阁。这是一座砖石砌成的六角三层楼阁式建筑,通高8米,阁檐层层累迭,阁顶装饰着金宝葫芦。在阳光的照耀下,藏书阁高高耸立,熠熠生辉,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着它的庄重与神秘。阁内屏风后设有木梯,可直通三层。当你登上三层,推开正面的方形窗户,一幅绝美的山水田园画卷便在眼前铺展开来:绿水青山连绵起伏,纵横交错的阡陌将田野分割成块,屋宇鳞次栉比,田畴万顷,半个铜砵村尽收眼底,此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之感油然而生,令人心旷神怡。如今,上中下三层分别供奉着史皇、文昌、魁星三尊佛像,承载着人们对文化、智慧与仕途的美好祈愿。</p><p class="ql-block"> 下书院作为主体建筑,分为两层。上层是阁楼,供奉着先贤神位,表达着后人对先辈的敬仰与追思;下层是古朴典雅的明清时代式四合院。正大门朝西南方向,恢宏大气,框柱皆由花冈岩雕琢而成,坚实厚重。门楹上方悬挂着“江山书院”四个大字的匾额,字体苍劲有力,仿佛在无声地宣告着书院的文化底蕴与历史使命。大门右侧立有青石凿铸成的文武旗杆各两根,彰显着书院的威严与荣耀。走进大门,一个敞亮的方形天井映入眼帘,左右两侧各有一排厢房,这里曾是先生们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曾经书声琅琅,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p><p class="ql-block"> 在近代历史的长河中,江山书院作为江山镇唯一的书院,肩负着传播知识、弘扬传统文化、培育人才的重要使命,对当地文化发展和人才培养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推动作用。几百年来,从这里走出的英才如繁星般数不胜数,他们在各条战线上奋力拼搏、大显身手,为振兴中华民族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也正因如此,江山镇历来享有“文化之乡”的美誉。革命老前辈黄祥虚、开国少将林忠照、郭廷万都曾在此接受启蒙教育,汲取知识的养分;1929年5月,红四军三打龙岩城时,朱德总司令也曾下榻于此,更为这座书院增添了一抹红色的光辉。</p><p class="ql-block">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在六十年代,迫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修建铜砵通往内寨的公路,江山书院被拆除(1966年)。但幸运的是,其藏书阁(文昌阁、史皇阁、魁星阁)被有识之士留存下来,成为历史的珍贵见证。六十年来,藏书阁默默承载着当地的历史记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其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已然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圣之地。如今,每逢入学、入职考试,江山的父老乡亲和慕名而来的虔诚家长总会带着孩子来到这里,朝圣先祖先贤,祈福许愿,希望能从这里获取知识与智慧的力量。上书院的神圣不可替代,而被拆除的下书院更是被众人深深念想,人们日日期盼着它能重新回归,再现往日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转机出现在2024年7月,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及各村“两委”高度重视书院重建工作,积极协调社会有识之士成立了“江山书院复建筹建理事会”,建立健全协商机制,齐心协力推动江山书院复建工作。半年多来,村“两委”及筹建书院理事会先后召开了四次筹建推进会,就书院的复建工作、上书院的修缮维护等事宜,制定了科学可行的规划、设计和预算。按照计划,将在2025年3月底前开工建设,2026年春节前夕交付使用。</p><p class="ql-block"> 复建后的江山书院,将被打造成集红色教育、老人活动和传承传统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这里将开设图书室、阅览室,让书香四溢;设立研学讲堂,传承知识的火种;开展文学采风活动,激发创作的灵感,全面恢复其教育功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传承和弘扬当地悠久深厚的人文历史。同时,江山书院还将被赋予“旅游集散接待管理中心”的新功能。凭借江山镇中心城区“后花园”的区域优势,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接受国学经典传统文化的熏陶,为助力江山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 如今,那座位于山腰上的三层塔楼式结构的红色建筑物——江山书院藏书阁,依然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站在它面前,仿佛能穿越时空,看到当年学子们在这里勤奋读书的身影,听到那朗朗的读书声在山间回荡。而那座已然消失的古老庭院,虽已荡然无存,但在老一辈人的记忆深处和留存的老照片里,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它曾经的辉煌。它见证了江山书院的兴衰荣辱,也承载着人们对它无尽的怀念与深深的期望。如今,随着复建工作的稳步推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江山书院必将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续写属于它的辉煌篇章。(文/郭奕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