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青山难留日西下</p><p class="ql-block">碧海不阻霞东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起浑源文庙,我有着太多的回忆。首先,它距离我们家很近,其次,它又是我曾经求学和成年后任职的地方。 </p><p class="ql-block"> 文庙的北墙外,孙家巷与钟楼北巷的交汇处,曾有过一口四眼井,它给附近一带居民提供生活用水。四眼井往北约50米处,坐东朝西,有一处磚楦门楼的四合院,正房5间,那是我出生并度过童年的所在。</p><p class="ql-block">浑源解放不久,大约是1948年左右,文庙被从繁峙迁入的,察哈尔省立浑源中学校所占用。我的小升初考试以及1959年的高考,就是在文庙的大成殿里举行的。特别有趣的是,考初中那天,当第一场考试下来,在大成殿前,学校给每位考生发一个半斤面的大馒头,把我高兴坏了,居然一气把它吃了个净光。</p><p class="ql-block">就在1953年暑期,我有幸被浑中录取,记得是在校门的西墙上放的榜。榜上有名者,除本土学子之外,还包括了来自应县、灵丘、阳高、怀仁、广灵、繁峙等七个县的学生。那年一共招收4个初中班(初11.12.13.14班),除家在城关的外,大部分学生都住校。我由于母亲在乡下教书,虽然家就在附近,也得住校食宿。饭厅设在尊经阁后面的一处大院落里,坐北朝南南,面阔六间,可供二三百人同时用歺。</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老师,大多是当地的精英、老知识分子。也有不少是从南方各地招考,陆续被分派来的外地老师。南腔北调,话虽一时难懂,但都很敬业,教学水平一流。总之当时浑中的师资力量,用现在的话来讲那是杠杠的。校长梁效贤,繁峙人。他本人十分爱好文艺,因此每个周末,经常举办晚会。我在未入中学前,也常常从后门溜进去,在礼堂看晚会。</p><p class="ql-block">记着还有一件事,大约是1952年春,我还在城关完小念书。有天中午我约发小到大操场去玩,揀到过刘千里老师(四川籍)上完体育课,遗落在双杠上的皮夹克。我知道肯定是浑中老师下课忘穿了,便立马跑到学校的传达室,当面交给了千里老师。刘老师感动不已,即从夹克兜里掏出钱包,将两千元(旧币,约合现在2元)纸币塞给我致谢。第二天我的名字和事迹,出现在衙门前县文化馆的黑板报上,同时还受到学校的表扬。这事也挺有趣的,入校后,刘老师正好代我们班体育,他当然认不出我,而我也当没有那回事。</p><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的一代恩师,均已作古,在此谨向他们表示深切的怀念和敬意。</p><p class="ql-block">我在文庙,度过二年的初中生活,升初三时搬入东门外的浑中新校址。后来,浑中分为东西两校,1955年,浑中开始招高中。大体上,有一段时期,东校为高中部,西校为初中部,当时有句顺口溜:“东校的喇叭,西校的钟,……,”,因其声音响徹全城而闻名。</p><p class="ql-block"> 最为神奇而又壮观的一道景观,是每当傍晚时分,雄伟的大成殿四周,热闹非凡,成群结伙的雏燕穿梭翻飞,好听的鸣叫声不绝于耳,好似乎它们有着诉说无尽的欢乐。</p><p class="ql-block"> 其时文庙的大成殿做了礼堂,是师生集会的场所。殿内靠西山墙处,辟有约三尺高的台口,这个不算怎么大的舞台,是当时师生展示才艺,欢度周末的地方。我曾于此处欣赏过由我的班主任王骧老师(南京籍)主演的京剧《苏三起解》《三堂会审》,也看过由高年级同学出演的话剧《保尔.柯察金》、歌剧《刘胡兰》等。</p><p class="ql-block"> 我在台上也曾有过几次歌舞表演。在高一时,我当选为学生会文娱部长,每个周末都要在此处举办晚会,由各班轮流出节目。印象颇深的是1959年毕业季,我们高4班同学演出的话剧《一九0八年的枪声》,我扮演英国传教士怀特,内容大约是反映藏族同胞抵抗英帝国主义分子对西藏的策反的。</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一九五零年的浑中校门楼)</p> <p class="ql-block">时间到了1984年初春,已经山大毕业返回故乡,担任浑中教师的我,被县委县政府任命为浑源二中书记兼校长,而浑源二中的校址就是文庙这个地方。文庙的戟门,早已被改作校长办公室,面阔三间,西屋是校长办公室,中间是小会议室。我曾在此度过不到四年的壮年时光。</p> <p class="ql-block">(文庙 戟门被改作办公室)</p> (在校长任上) <p class="ql-block">(图片是大成殿前东北寓,拍摄于1986年春。浑中几位历任校长,在地区老干局同志陪同下,自大同返浑怀旧。前排自左向右,中间的七位分别为鿄效贤、卢学礼夫妇、雷呜廷夫妇、牛奇、黄守信)</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前与学长留影,右一白汝才,右二乔维岳,左一为作者)</p> <p class="ql-block">我在二中主持党政工作三年多,以身作则,从无懈怠,但成绩平平,无啥建树。曾经为了保证学生的睡眠,节省跑路的时间,让学生早饭后到校,最终尝试失败。只是在为老师谋福利方面,恪尽职守做过一番努力。第一是创收,出租门面房每年约有一万元的收入,虽然数目有限,但悉数给老师们做了生活补贴。第二筹凑资金,通过关系,购得一辆指标内的平价解放牌卡车,给老师们提供生活上的福利。</p><p class="ql-block">1985年,学校被县文明办授予《文明单位》。</p><p class="ql-block">1986年春我有幸获中学模范校长的殊荣,出席“山西省模范校长会议”。受到省政府的嘉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期间最大的变数是在1985年。县委县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便利主干道的交通,决定拓宽城关东西大街,涉及到二中的校门和前院,在必拆之列。于是,就在我主持学校工作期间,将存在了几十年的校门和半处前院拆除,计房屋十三间(东西房各四间,南房,传达室校门楼,合五间),所有废旧门窗椽檁木材悉数存入大成殿内。</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建国之初的这道校门,历时三十多年,期间进出过多少莘莘学子难以计数,最终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p><p class="ql-block"> 值得庆幸的是,幸逢盛世,在我的有生之年又见到了它的重生。现在经县委县政府和有关人士的努力,将其恢复了浑源州文庙的原貌,成为供人们抚今追昔,传承浑源文脉,瞻仰圣贤和假日休憩的打卡地,也成为浑源古城大街上一道靓丽的风景。</p><p class="ql-block">时光匆匆不停留</p><p class="ql-block">物换星移几度秋</p><p class="ql-block">新旧更替是必然</p><p class="ql-block">文人雅士竟风流</p><p class="ql-block">2025.7.25于大同家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