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记忆——在传染科工作的岁月

碧海连天

<p class="ql-block">昵称:碧海连天</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083609</p><p class="ql-block">图:自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弹指一挥间,我已退休三年了。闲暇之余,我常常回忆起青春路上,求学、工作中的点点滴滴、酸甜苦辣。虽然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有些人已经变得模糊记不得了,但有些人却记忆深刻,难以忘怀。因为他们曾经帮助过我,推动我进步,给我力量源泉,就像一道光,照亮了我的人生之路。让我坚定了信念,也锤炼了毅力。从中悟出:不懈的探索和追求,才是干好本职工作的基础。学中干,干中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地总结经验,才能不断提高,达到预期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起传染科,大多数人都很害怕,那是收治传染病人住的地方,感觉与危险为邻,感染为伴,这也是很多人不愿来这里工作的原因。其实,我也很害怕。1979年我从崖城卫生院调到崖县人民医院分到传染科,我只好“既来之则安之”勇敢的面对。那时的传染科就是一排平房,护士站在中间,两头是病房。病房里住的大多为肺结核患者,也有疟疾、传染性肝炎等病例,虽然没有现在那么复杂,但当时医疗条件极为简陋,没有先进的仪器和防护措施,只有口罩和手套,还得反复使用,但我们也得义无反顾地投入救治之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科室我的年龄最小(17岁),很多东西都不懂,在工作中科室的邵医生、刘护长及同事阿纪姨、阿花姨等同事对我特别关照,不懂的东西她们耐心地教我,我也认真去学,让我懂得如何去护理传染病患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得有一天下午,快到下班时间了,科室的邵医生(女)背着一个女病人从门诊往病房跑,边跑边喊:“快快准备抢救用物,病人咯血了。”我一看邵医生身上都是病人咯的血,那是一个肺结核大咯血的病人,病人咯出来的血中有大量的结核杆菌,它的传染性非常强,接触到容易被感染到。但病人面色苍白,口唇发绀,血压下降,情况非常紧急,我们顾不了那么多,抢救病人要紧,当邵医生把病人放在病床上后,我立马配合邵医生清理患者口中的分泌物,避免阻塞引起窒息,快速给患者输上液体,吸氧。那时没有什么好药,记得给患者用的是止血芳酸、安络血、垂体后叶素等药。经过抢救用药患者的病情转危为安,我们也松了一口气。像这样的抢救场景不止一次,因为,当时这样的病人太多了。这让我深深地感到作为一名护士,娴熟的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良好的态度对病人康复也是有积极作用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邵医生的丈夫是一名军人,她是随军家属,毕业后从大上海来到海南工作,这是很难的,但她做到了。她做事干净利索,性格也像一名军人,医疗技术非常棒,有事业心,有爱心。跟她在一起总能学到很多东西,她也愿意教我。记得她第一次教我吸痰,那时的吸引器非常简陋,没有现在的先进,用不好会伤到人。那是用一个玻璃瓶连接一条管,用之前得在玻璃瓶里倒入95%酒精,点燃加热使它产生负压,盖上瓶盖,夹好管子,不能漏气,使用时慢慢松开,边吸痰边松开。邵医生一边示范,一边耐心地给我讲解:“吸痰的时候,动作要轻柔,得从外往里慢慢地吸,不能直接把管子伸进气管里,那样会损伤病人的气管黏膜,病人会感到很不舒服。”她的语气坚定而温和,让人不由自主地专注地听她讲。在她的指导下,我渐渐地掌握了这项吸痰的操作技巧。在传染科两年时间里,我学到了不少传染病的知识及防护措施,也明白了医疗护理工作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耐心和对病人的关怀。邵医生用她的专业和细致,教会了我什么是真正的医者仁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或许功夫真的不负有心人,1981年,19岁的我终于考上卫生学校,我非常珍惜这来得不易的学习机会,在卫校我更加努力,发奋学习医疗护理知识。因为我能考上卫校离不开邵医生及同事们的关心和教导,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和关照,我就不会取得优秀的成绩:成为一名护士长、副主任护师,全国省级综合医院优秀护士等等荣誉。邵医生也当上了副院长,再后来​邵医生的丈夫转业,她也调回了上海,不知道她现在情况怎样?很想念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