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奉国寺位于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国内现存辽代三大寺院之一,它始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年),初名咸熙寺,又称大佛寺或七佛寺。是由自称释迦牟尼转世的辽代圣宗皇帝耶律隆绪在母亲萧太后(萧绰)故里所建的皇家寺院,金代后易名奉国寺。</p> <p class="ql-block">奉国寺外山门,⾯阔三间,门前一对⽯狮镇守山门,健硕勇猛,大波浪头的造型格外引人注目。</p> <p class="ql-block">穿过外山门,走入视野的是层次错落的古建筑,前面的内山门、牌坊、天王殿均为明清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走下台阶,沿着甬道向北,是⾯阔三间、有两个便门的清代所建的内⼭门。古时寺院多隐于山林之中,故名山门 。后世即使建于平地上、市井中的寺院,也将正门泛称为山门。山门也有三门的含义。即中间为“空门”、左侧为“无相门”、右侧为“无作门” 。</p> <p class="ql-block">内山门是清代建造的,正中间悬挂的“大佛寺”牌匾是嘉庆十六年题写的,而“大佛寺”是当地老百姓对奉国寺的另一种称呼。</p> <p class="ql-block">内山门前一对石狮 一雌一雄静坐两侧, 相互对望,虽然风蚀严重,但尽显历史沧桑。</p> <p class="ql-block">仔细观察雌狮的左前爪,你会发现它正在温柔的梳理着一只幼狮的鬃毛,另一只幼狮则趴在狮妈妈的后背享受着无尽的母爱。</p> <p class="ql-block">进入山门中间门,门内的两侧墙壁上绘有壁画,满是岁月拂过的痕迹,变得模糊不清,没有了昔日光彩,但却显得更加神秘富有韵味。</p> <p class="ql-block">出山门,迎面是一座四柱牌坊,建于清康熙年间晚期,牌坊上原有“德配天地”和“功等山河”的匾额,象征着崇高的荣誉<span style="font-size:18px;">。据说牌坊为了表彰清太宗皇太极的女儿固伦温庄长公主下嫁义州与察哈尔林丹汗的儿子额哲,以安抚察哈尔部族,并巩固清王朝的统治而建。</span></p> <p class="ql-block">过牌坊,一直前行,就是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前的赑屃驮石碑是辽代皇家寺院的遗存,是中国古代独特的文化景观。赑屃(又称霸下)是传说中龙的第六子,其形象为龙头龟身,力大无穷、善驮重物 ,承载着石碑以传世久远的寓意。在庙院祠堂里,处处可以见到这位任劳任怨的大力士。据说触摸它能给人带来福气,摸摸赑屃头生活不发愁,摸摸赑屃背生活不劳累,摸摸赑屃尾生活顺风又顺水 。石碑通常记载历史事件、帝王功绩、宗教典籍或重要人物传记等内容。</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始建于金代三年(公元1141年)的天王殿,建成之初名为万寿殿,后改为无量殿,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曾进行过重修,公元2008年10月14日以汉传寺院传统格局为依据,更改为现在的名称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走进天王殿,殿中间供奉弥勒佛,布袋和尚造像,通体贴金,右腿盘坐,左腿屈起,展示出无尽的自由和洒脱;他的左手持如意放于膝盖上,右手握乾坤宝袋,仰头大笑,喜庆开怀。每次站在弥勒佛面前,静静静凝视总感觉此刻所有的不悦都烟消云散,心中只剩下宁静与祥和。</p> <p class="ql-block">殿内现存两块主要匾额:“千古通灵”、“佛光普照”,均为清代所立,分别位于后门的内外侧门楣上方。“千古通灵”匾额于清朝光绪八年(1882)重修天王殿时所立,寓意佛法跨越时空的永恒灵验 。“佛光普照”匾额于同治五年(1866)由义州俗家弟子刘彭寿病愈还愿时立的。象征佛法庇佑众生。</p> <p class="ql-block">弥勒佛两侧则供奉着 增长、持国、多闻、广目四尊天王。他们头戴五佛冠,身着甲胄,高大伟岸,气势逼人 。根据天王所持的不同法器,南方持剑天王,舞剑生风;东方手捧琵琶天王,揉弦调音;北方持伞天王,遮风挡雨;西方一手持珠,一手持龙(或蛇)天王,降伏归顺,四大天王所持法器各取一个字,即风、调、雨、顺之意。</p> <p class="ql-block">另外天王殿内四周墙体上的壁画内容描绘的是释迦摩尼从出生到涅槃的八个阶段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然而在天王殿内最有价值是弥勒佛背后的这尊木雕韦陀塑像。这尊韦陀是明代万历年间的遗存。细细端详,从上到下每一处细节几乎都称得上是巧夺天工。</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在天王殿后面就是奉国寺中最精华的部分,也就是有着千年历史的大雄殿。走向大雄殿,你会看到 在天王殿和大雄殿之间的道路中间摆放着一个铁香炉,看上面的文字是乾隆年间的。</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是整个寺院的主体建筑,建在近3米高的台基上,其规模大到让你惊叹。面阔九间,进深五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种雄霸一方的恢宏气势、撼人心魄。</span>梁思成盛赞:“千年国宝、无上国宝、罕有的宝物”。</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正面檐下悬挂的三块巨幅匾额——“大雄殿”“慈润山河”“法轮天地”皆出自乾隆御笔,均为清乾隆五年(1740年)制作的仿品,原作现收藏于奉国寺国宝展馆。</p> <p class="ql-block">位于大殿入口处的一对石狮子始建于辽代,造型粗犷厚重、披头散发,具有独特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它们历经千年风雨侵蚀,表面风化比较严重,部分细节已模糊不清,仍保持昂首屹立的姿态,见证着寺院千年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殿,顿感千年古老的气息扑面而来。一对辽代石狮,披头散发,粗犷而厚重,静坐在大殿门口。与大殿外的那对石狮相比,虽然个头小了许多,但风化程度明显更严重,至于为什么把它们搬进殿内,我想一定是是出于对文物的保护。</p> <p class="ql-block">殿内悬挂“弥伦宇宙”和“无量胜境”额。“弥轮宇宙”匾额由清末文举人李树春题写。“无量胜境” 匾额由乾隆皇帝题写。</p> <p class="ql-block">大殿内,一字排开的7尊精美的神态庄重端坐于须弥座上的辽代巨大佛像让你瞬间感到震撼,这种震撼真的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正如我们常说一句话,唯有亲眼目睹才能真切体会。再细看这七尊佛正中的毗婆尸佛最高。这些佛像经过千年风雨,躲过战争地震,依旧神韵犹存。</p> <p class="ql-block">这些佛像不仅高大庄严,更是经过精心的雕琢,展现出千年前的精湛技艺,尽管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依旧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七佛彩塑的须弥座分为八角形与圆形两种,交替排列。八角形束腰须弥座上,雕刻有威猛的狮子形象,金刚力士。这些金刚力士造型威严,形态各异:有的怒目圆睁,展现威慑力;有的表情平和,体现力量感。</p> <p class="ql-block">在每尊大佛两侧还设有一对胁侍菩萨相对而立,手里拿着不同的法器。菩萨面容清秀、衣冠精美。或浅笑、或沉思、或仰望、或平视,姿态各异,惟妙惟肖,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尤其是在拘那舍牟尼佛身前左侧的这尊胁侍菩萨,面带笑容,露出牙齿,被尊称为“中国佛像中的维纳斯”。另外毗婆尸佛左侧的胁侍菩萨手里拿的法器是:盘长、双鱼组合,盘长又叫吉祥结,代表长寿智慧;双鱼在佛法当中代表自由自在。</p> <p class="ql-block">佛坛东西两端的两尊威武金刚力士,是辽代作品,他们拄杵昂首、雄姿勃发,刚劲威武,守护着这片神圣之地。</p> <p class="ql-block">佛坛前的石雕供器也和佛像一样,也是辽代的文物。 供人们上香祭拜的。以前也见过摆放的金属材质的香炉,然而像这样巨大且是石质的祭具还是真不多。千年的供器,依旧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在七尊大佛的背后还有一尊明代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彩塑倒坐观音像,面容沉静安详,目光慈悲怜悯,仿佛洞穿世间一切的苦难和纷扰,然而最为神奇的是无论你站在什么角度看,感觉观音都在凝视着你。另外这里也是电影《一代宗师》中女主角礼佛场景的拍摄地。</p> <p class="ql-block">倒坐观音旁现存一块明代万历三十一年(1504年)的碑刻,记录了该造像的修建历史。碑文提及观音像已濒临倾颓,由僧人常通发起募捐重塑,参加者包括辽东总兵李成梁的母亲及夫人。</p> <p class="ql-block">大殿内东西两侧墙壁上的壁画,虽保存状况不佳,但依然可以感受到曾经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在七佛佛像前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排石碑共十余通,是金、元、明、清各朝代所建的碑记,每一通碑的碑文都记录着一段过往,是文化的传承和见证。其中最早的一块石碑是位于西侧的金代“明昌碑”刻立于金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全名《宜州大奉国寺续装两洞贤圣题名记》,这可是奉国寺年代最久远的碑,被专家誉为“碑中之国宝”。</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内东侧的最高碑刻为清光绪十年(1884年)的《重修大佛寺》碑刻,其高度达4.2米。碑首为雕龙形制。该碑刻原为平整碑身,但存在明显后期加工痕迹,碑文部分被铲除后重新凿刻,碑首“万古流芳”四字也被铲平后重刻。其高度、雕刻工艺及石材使用均超出常规,是奉国寺现存碑刻中等级最高的。 </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内支撑梁架的48根近10米高的木柱,真的是让人叹为观止,均选用医巫闾山中生长千年的油松木,木质坚韧耐腐蚀性强,这些柱子撑起大殿,又和大殿一起承载了千年的风雨沧桑,据悉每年七八月份仍可见松油滴落现象,不得不说是生命的奇迹,被誉为“活着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走出大雄宝殿,别忘了院落中还有一个展厅千万不要错过。那就是奉国寺国宝馆。展厅内主要陈列大雄宝殿内揭取的明代“十八罗汉”壁画及原悬挂于大雄宝殿正面檐下的三块巨幅乾隆御笔匾额。</p> <p class="ql-block">展厅内陈列的“法轮天地”、“大雄殿”、“慈润山河”、这三块匾额都制作于乾隆五年,原来分别悬挂于大雄宝殿的中央和左右两侧。现在我们在大雄殿看到的金字牌匾为复制品。最大的一块大雄殿匾额高3.15米、宽1.52米,另外两块匾额高2.8、宽1.78米。据说上面的文字都是乾隆皇帝御题,字体工整流畅,看着很舒服。除了字迹,牌匾本身的雕刻也很有看点,特别是龙的形象,雕工细腻、栩栩如生是我国古代木雕艺术的杰作。站在这些高大的匾额前,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皇家的威严。</p> <p class="ql-block">展厅内除了三块巨幅匾额,还陈列着十八罗汉壁画,壁画历经沧桑,虽然有些褪色,但画面依然清晰。除了画工精美、大气雄浑,这些罗汉壁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写实,罗汉表情安详,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样。据记载十八罗汉壁画原本位于大雄殿的前槛墙内壁。槛墙和壁画都是明代产物。</p> <p class="ql-block">走进奉国寺犹如走进了古老的城堡之中。这座始建于辽代、历经多次修建的寺庙,虽经过了风雨侵蚀和战火洗礼,但仍能从它那斑驳陆离的砖石间感受到它的庄严与神秘。在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感受千年古刹所传递出的雄浑之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