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条马拉松式的赛道上,我们赢了还是输了?

海涛

<p class="ql-block">当录取通知书安静地躺在桌上,这薄薄纸张承载的,是沉甸甸的十余年光阴。孩子终于被一所中部地区985高校的材料类专业录取——这本该是欢欣的时刻。然而,没有预想的激动喧哗,没有释然的泪眼婆娑,只有一种被漫长疲惫浸透后的寂静。这寂静里,却浮动着说不清的惘然与深重疑问,无声地浸染了夏日潮湿闷热的空气。</p> <p class="ql-block">我拿起手机,正想再次输入“材料类专业未来何去何从?”,却发现视频号早已被各类“大学生涯规划”辅导机构充斥。它们“绘声绘色”地描绘着如何卷绩点,如何挤进保研名校的大门……我盯着那些喧腾的直播间,掌心渗出细汗,仿佛攥住了一根冰冷的接力棒——尚未抵达的大学校门,竟已迫不及待地显露出另一场竞赛的狰狞轮廓。</p><p class="ql-block">儿子从小便是个有主见的孩子。小学时,当周围孩子纷纷涌入竞赛班、科技班时,我们选择尊重他的节奏,只按兴趣报班,他不愿意的,我们坚决不报。那时,亲友的劝诫如雨点落下:“一步晚,步步晚”,“现在不学,以后要后悔”。可我始终相信:童年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使命——守护好奇心的火苗,不被过早掐灭。</p><p class="ql-block">孩子升入初中后,我起初依然坚持。但终究抵不过周遭汹涌的压力,信念的堤坝悄然溃防,孩子加入了数学课外班。第一次送他去补习的情景依然清晰:狭窄的楼梯吱呀作响,走廊弥漫着印刷品与汗味混合的独特气味,一间间拥挤的教室如同蜂巢格子,挤满了和他一样稚嫩却埋头疾书的身影。孩子背着沉重书包回头望我一眼,那眼神混杂着无奈与过早的顺从,竟让我一时失语。原来我守护的茧房终究被现实撕开了一道口子,透出的光,竟如此陌生。</p> <p class="ql-block">正当我以为这样的学习生活将延续至高考,一场蔓延全国的疫情与国家整顿教培的政策相继而来,孩子的学习重归校园节奏。告别了辅导机构,他专心致志消化着课堂知识。我虽知那些机构只是由明转暗,但心中似乎有了不再报班的借口。</p><p class="ql-block">两年后,孩子升入本地一所重点高中。再次面临辅导班的选择,我征求他的意见。他回复:“很多同学都在报,怕落后,先报吧。”于是选择了数学和物理两科。效果如何我不得而知,只看到孩子周末辗转于两个辅导班的辛劳。这样的节奏持续了一年多,他突然对我说:“爸,辅导班不报了,学校老师教的足够用了。”尽管心里有些忐忑,但我还是坚定地站在了他的一边。</p><p class="ql-block">随后的一年半里,他的成绩稳定在年级前列。按此趋势,进入他梦想的本地名校虽有差距,却也并非遥不可及。临近高考的日子里,妻子每天翻查食谱,变着花样准备夜宵;我则成了“状元笔记”、“名师押题”的盲目收集者。书架上的资料越堆越高,犹如一座座微型的焦虑之碑,无声记录着全家被分数这根无形绳索紧紧捆绑的日日夜夜。</p> <p class="ql-block">高考结束次日,孩子对我说:“爸,除了语文,其他都正常,语文考完没感觉。”我心头一沉,预感成绩可能倒在语文上——他的感觉向来很准。妻子仍抱着一丝期待,安慰我别太悲观。然而放榜之日,一切如他所感,折戟于语文。那天我内心异常平静,因早有预期;妻子却陷入深深的失落与自责,懊悔最后时刻没给他找个专门的语文辅导机构。</p><p class="ql-block">安慰好孩子和妻子,旋即踏入另一重要阶段:志愿填报。常言道“三分考,七分报”,为此我提前半年做足了功课。</p><p class="ql-block">然而,真正填报时,新的矛盾浮出水面。长期从事计算机领域研究的我和孩子母亲,自然倾向那些炙手可热的专业,试图在现实的考量中为他铺一条更“稳妥”的路。可孩子异常坚持,坚定地选择了他心念三年的“冷门”学科——材料学。他眼睛发亮地解释:“那些纳米材料、超导材料,正安静地改变世界,像魔法一样。”</p> <p class="ql-block">那一刻,我心中翻腾的“务实”建议,在他纯粹热忱的目光下渐渐熄灭。我忽然想起中学时那个倔强的男孩——那份未被磨灭的内心火焰,是否比任何外界规划的“坦途”都更值得珍视?但社会的阅历让我不得不提醒自己,需与他深谈。提交志愿前夜,我们三人讨论了许久,分析了热门与冷门的利弊。私心而言,这社会太卷,为就业计,我们希望他顺应潮流。但最后,孩子反问:“爸,您说的热门十年后会怎样?您说的冷门十年后还会冷吗?冷热是相对的。我想坚持自己的选择。”</p><p class="ql-block">最终,我们艰难地选择退后一步,目送他走向那所材料学科突出的985高校。这选择背后,是对既定“成功”路径的无声叛离,也是在洪流中为孩子保留一方自主呼吸的岛屿。</p> <p class="ql-block">录取后的平静里,反思如潮涌来。不禁想起自己九十年代的高考:竞争同样激烈,但紧张感似乎只集中于高中最后阶段。如今,这条教育马拉松却从幼年便鸣枪起跑。环顾四周,多少孩子稚嫩的双肩过早压上沉重书包,镜片后的双眼早早失去了童真光彩;多少家庭被卷入无休止的投入比拼,金钱、时间与亲情轮番押上赌桌。多少次,我穿梭于高考直播间,目睹无数父母在电话中焦灼地比较各种天价“保研班”、“腾飞营”,声音里的疲惫几乎要将他们压垮。这哪里是教育?分明是一场被精心策划的集体焦虑狂欢,而狂欢的燃料,正是无数家庭被过度开采的希望与安宁。</p><p class="ql-block">更令人警惕的是,这条跑道沿途早已布满虎视眈眈的补给站——从幼教机构到“准大一保研班”,各色教育产业链如藤蔓缠绕而上。它们深谙如何撩拨并贩卖焦虑,将“起跑线”不断前置,“终点线”无限后移。教育这个本应指向内心光明的神圣过程,竟被异化为一场没有尽头、令人精疲力竭的消费竞赛。我们这些家长,如同被卷入漩涡的扁舟,在机构精心炮制的信息迷雾中茫然失措,不知不觉间,便将孩子与自己一同抵押给了这场永无止境的追逐。</p> <p class="ql-block">夜深人静,我再次抚摸那份录取通知书,纸张在灯下泛着温润光泽。我自问:这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我们究竟是赢了还是输了?若仅以抵达的大学层次论,似乎离预设目标尚有距离;若以孩子失落的童年欢愉、透支的健康活力为代价,我们无疑付出了高昂成本。</p><p class="ql-block">但当我忆起他谈起材料科学时眼中那簇未曾熄灭的光亮,当我想起他在人生重大关口敢于坚持所爱的勇气——这难道不比任何名校光环更为珍贵?这束光,正是我们一路走来,在无数个“尊重”的微小抉择中,未曾被功利沙尘彻底掩埋的心灵火种。</p><p class="ql-block">教育的初衷,本应是点燃而非压垮,是照亮前路而非设置藩篱。这条被异化的马拉松赛道上,真正的胜利或许并非冲过别人设定的终点拱门。胜利在于,当周遭所有人都在疯狂加速时,我们能否有勇气偶尔慢下脚步,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在于当整个系统轰鸣着将人塑造为工具时,我们是否还固执地记得,教育原是为了呵护“人”成为“人”</p> <p class="ql-block">当孩子选择走向材料世界深处那未知而可能寂寞的风景,那看似绕远的岔路,何尝不是一种无声却坚定的突围?——在灵魂被彻底格式化为社会零件之前,他正以冷门的热爱为矛,刺向命运设定好的热望围城。</p><p class="ql-block">这条赛道没有最终赢家,却处处布满输的诱惑。赢的唯一可能,或许是拒绝加入这场标准化的狂奔:当我们终于学会在喧嚣中辨识并珍视孩子眼中那独一无二的光芒,当整个社会停止用单一尺子丈量千差万别的生命——或许那时,教育才能从一场令人窒息的竞赛,回归为孕育星辰的静默耕耘。</p>